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息县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6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占80.1%(21/26)。26例均行手术治疗,共行胆道重建修复手术31例次,其中行2次手术3例,3次手术1例。24例随防6个月~5年。疗效优良率达84.6%。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常见于胆囊切除术。熟悉胆道解剖及变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术中肝外三管的辩认是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根据损伤的时间及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早期发现和及时正确的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是目前最常用且疗效肯定的胆道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2.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处理及再手术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宾  闫平钊  王建华 《吉林医学》2011,(31):6561-6563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处理及再手术时机。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37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腹胆囊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占94.6%(35/37),其中36例行手术治疗,占97.3%,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并行损伤修复者3例,占8.1%,24 h以内行急诊剖腹探查者9例,占24.3%,胆道重建修复手术38例次。34例随访6个月~1年,疗效优良率达82.3%。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最常见于胆囊切除术,根据损伤的时间及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早期发现和及时且正确地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是目前最常用且疗效肯定的胆道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病因和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7例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胆道手术、开腹胆囊切除术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结论:熟悉胆道解剖关系及变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是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早期发现和及时正确处理对预后非常重要。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是目前常用且疗效肯定的胆道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铁良  杨光  刘敏 《中外医疗》2010,29(22):27-28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987年5月至2008年7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49例医源性胆管埙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医源性胆管埙伤的主要原因。49例中44例进行再次手术,共行胆道重建术47例,5例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及时正确的术中处理未行二次手术而痊愈,43例随访6个月~5年,疗效优良率82%。结论医源性胆管埙伤常见于胆囊切除术,熟悉胆道解剖及变异是预防胆道损伤的关键,早期发现和及时正确的处理对愈后十分重要。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术是目前最常用且疗效肯定的胆道重建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6例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放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16例共施行手术18次,其中2次手术者2例。胆管端端吻合2例,胆管壁缺损修补1例,单纯缝线拆除2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3例。15例随访1~5年,均临床痊愈。结论胆囊切除术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熟悉胆道解剖及变异是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早期发现并正确处理十分重要,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目前医源性胆道损伤修复重建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36例医源性胆道损伤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预防、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根据胆道损伤的部位及程度的不同,采用4种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即胆管端端吻合术、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管修复术、Roux-en-Y胆管空肠吻合术,对36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施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并总结分析了36例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因素。结果随访3年,吻合狭窄4例,占11.11%,逆行胆道感染2例,占5.56%。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贵在预防,一旦发生,后果是很严重的,术中或术后及时发现,并根据胆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的不同,采用适宜的有效的手术治疗措施,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够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开腹胆囊切除术1654例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87例的临床资料,发生胆道损伤9例,其中开腹手术所致胆道损伤3例,腹腔镜手术所致胆道损伤6例。行胆总管-空场Roux—en-Y吻合术2例,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术3例,胆管壁修补术4例。结果9例胆道损伤经过不同手术方式修复后均治愈出院,随访2~15年,无胆道狭窄、胆道感染及胆管结石等并发症。结论不同手术方式修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远期疗效良好,及时发现胆道损伤,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修复是保证手术成功和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结果 发生于胆囊切除术的医源性胆管损伤,原因主要有人为因素及客观原因,包括胆道解剖异常、局部病理因素、术中出血及手术麻醉情况等。对术后黄疸的病人,B超、ERCP及PTC检查可明确诊断并能确定梗阻部位,各种类型的胆管损伤应采取不同方法及早处理,对二期胆道重建,手术方法以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最为理想。结论 提高医生对胆管损伤的警觉性,术中解剖清楚,看清“三管一壶腹”是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道手术的严重并发症,随着胆道手术的日益普及,医源性胆管损伤在各级医院屡有发生.准确全面的判断,恰当适时的修复,维持重建后胆管的功能,是胆管损伤后治疗的关键问题.我院在1987年9月-2008年9月共收治医源性胆管损伤23例,其中本院损伤12例,外院转入11例.我们在处理这些病例时,积累了一些的经验,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宋文钧 《吉林医学》2012,(10):2137-2138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处理预防。方法:对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8例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方法痊愈,其中1例有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状。经保守治疗后症状能控制。未出现胆管狭窄。结论:胆囊切除术就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重要原因,时刻警惕胆管损伤的潜在危险,术中仔细操作,是防止胆管损伤的唯一方法,胆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合理的胆道重建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袁江涛  李志清 《西部医学》2013,25(3):431-433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致胆漏的常见原因、预防和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对74例医源性胆道损伤致胆漏病例的手术方式、损伤类型以及损伤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腹腔引流18例(24.3%),胆管修补并T管支撑引流22例(29.7%),胆总管端端吻合合并T管支撑引流14例(18.9%),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8例(24.3%),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2例(2.7%)。结果全组术后无近期并发症,21例获3个月~3年随访,无远期并发症。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致胆漏以胆囊切除术多见,多发生于胆囊三角区,主要原因为缺乏胆管影像学诊断,局部组织水肿坏死或粘连,手术器械缺乏或设备不规范,照明等条件差,暴露欠佳,术后经验缺乏等。早发现、早诊断的有效治疗是术中常规手术视野敷白纱布,疑有胆道损伤时即行胆道造影、胆总管探查术;常规手术区低住置引流管,术后1周严密观察腹腔引流液性状及量、胆汁性腹膜炎体征、巩膜、皮肤黄染情况,B超动态监测胆管直径及腹腔游离液体变化;术后2周常规T管胆管造影或ERCP等。适当进行结扎、引流胆管修补、胆肠吻合、胆管支撑等手术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曾翔辉  刘羽  苏晋捷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1):1566-1568,1572
目的:总结胆道再次手术的经验,探讨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相关问题。方法:对78例胆道再次手术的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道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结石因素,共46例;其次为胆道狭窄、胆囊残留及胆管肿瘤。再次手术的治疗方式以T管引流为主,共37例。其次为胆肠Roux—y吻合、肝叶切除术、及胆囊切除。结论:胆道再次手术原因复杂,手术难度大。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理的、个体化的手术方式,细致而熟练的胆道解剖技术是胆道再次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胆道系统炎症与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严格按无菌操作方法,对择期手术治疗的胆道系统疾病患者的胆汁、血液、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菌株鉴定,并对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分离的上述标本的细菌进行了菌群分析。结果手术治疗胆道系统炎症的患者存在多个部位的感染,单纯胆汁感染率为44.2%,合并消化道、循环及三个部分的感染分别为17.3%、42.3%和13.5%;胆囊炎患者细菌分离率为45.4%(10/22),胆石症合并胆囊炎细菌分离率为47.8%(11/23),肝内外胆管结石细菌分离率为57.1%(4/7)。结论手术治疗胆道系统炎症患者胆汁中分离出的细菌,其中以肠杆菌和肠球菌属为主,提示手术治疗的胆道疾病与细菌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胃镜在毕罗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胆管疾病患者的ERCP内镜治疗经验。方法 11例毕罗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胆管疾病患者选择透明帽辅助胃镜ERCP,插管成功者行EST和(或)EPBD、ENBD、ERBD及EMBE等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在毕罗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均插管造影成功(100%),其中9例胆总管结石分别行EST 7例、EPBD 2例,胆总管结石取净率100%;胆管癌1例行EMBE,胆道手术后胆管狭窄1例行ERBD,均顺利完成。ESD术后高淀粉酶血症1例,未发生胰腺炎、消化道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透明帽辅助胃镜在毕罗Ⅱ式合并胆管疾病的ERCP诊治中有助于空肠袢内的进镜,便于胆管插管及结石的清除,提高ERCP的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致医源性胆道损伤(iatrogenicbileductinjury,IBDI)的再次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20例LC致IBDI的临床资料,分别从LC致IBDI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手术技术等方面探讨再手术中的相关因素。[结果]Lc致IBDI再次手术的效果受手术时机、既往术中处理方式、术者操作水平影响。[结论]Lc致IBDI的修复时机及处理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最好术中及时发现、修复,修复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胆道外科医师实施。  相似文献   

16.
谢敏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4-45,4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管手术对机体的应激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术后引流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值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组到术后第3天逐渐恢复,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在三个时间点CD3与CD4值变化差异不明显,而对照组则有明显波动(P〈0.05)。结论腹腔镜胆管手术比传统开放手术除了能够有利于术后恢复,同时在应激保护与免疫功能保护上更具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性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对抗生素敏感性,为临床抗生素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2年12月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有胆道感染的胆汁标本进行检验.分离、培养并鉴定其病原菌,使用K—B纸片法检测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性细菌有真菌77株(18.08%)、革兰阳性菌57株(13.38%)、革兰阴性菌292株(68.54%)。其中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64株(21.91%),大肠埃希菌96株(32.88%),白色念珠菌58株(19.86%),肺炎克雷伯菌45株(15.41%),屎肠球菌29株(9.93%)等。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最低。结论胆道感染患者大多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其中真菌的检出率较高、多重耐药株所占比例较高,并且有上升的趋势,因此临床中应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胆道梗阻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13例胆道疾病患者分成四组:A胆道结石组、B胆道结石+胆道感染组、C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组、D壶腹癌+胆道梗阻组。比较四组间FIB的差异,分析C组中FIB升高者与正常者间的生化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A、B组间与C、D组间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与A、B组间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FIB≤4g/L者与〉ag/L者组间胆红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梗阻是导致血浆FIB升高的原因,阻塞性黄疸的患者若Fib〈ag/L可能表示肝功能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19.
高雪红 《当代医学》2014,(5):139-140
目的:探讨分析布洛芬混悬液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患儿15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用布洛芬混悬液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7%与对照组96.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每个时间段体温均值(服药后0.5 h(38.8±0.41)℃、服药后1 h(38.27±0.31)℃、服药后2 h(37.35±0.21)℃、服药后4 h(36.72±0.27)℃、服药后8 h(36.68±0.2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服药后0.5 h(39.07±0.39)℃、服药后1 h (38.68±0.25)℃、服药后2 h(37.68±0.36)℃、服药后4 h(37.74±0.27)℃、服药后8 h(37.85±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相比,临床效果更显著,退热快、药效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管支架放置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管支架放置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均安全,胆管支架放置术疗效显著,黄疸均有明显下降,平均支架维持通畅时间为9mo,6mo和1a生存率达100%-60%。结论胆管支架放置术对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的疗效,绝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