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01~2013-06收治的30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3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均治愈出院,肠梗阻解除时间3~7d,平均4.5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常见于腹部手术后1个月内,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生长抑素能明显缩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时间,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冯强  胡俊川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70-1372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大宗的临床病例对照观察,明确生长抑素(施他宁)能加速或促进EPISBO的康复。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我科术后发生的7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常规组(对照组,33例)和生长抑素加常规方法治疗组(治疗组,37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住院时间,费用,并动态观察实验室CPK(Creatine phosphoric acid activatingenzyme)检查变化。结果:(1)两组70例患者均采用保守方法治愈,无肠绞榨中转手术病例:(2)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疗效明显,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费用有所下降。结论:生长抑素能抑制消化道内液分泌、缓解扩张、促进肠蠕动,对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缓解有明显促进作用,缩短其病程,能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王伟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39-140
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4例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及中药的应用。结果24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全部治愈。最短时间7d,最长时间21d,平均13.6d。结论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好、安全。手术治疗并发症多,宜慎重。  相似文献   

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全新 《中原医刊》2003,30(15):9-1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分析1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结合文献,总结临床特点及表现,提出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结果:12例病人经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均痊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5.8天。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绝大多数均能治愈,若无肠绞窄坏死征象,保守治疗至少2周以上,而不应急于手术。  相似文献   

5.
伍贵祥  高龙 《吉林医学》2014,(17):3747-3748
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7年来诊治的3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基本均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治疗时间长达60 d,系处理不当所致,患者家属坚持再次手术;其余约经治疗7~20 d,平均约16 d基本恢复肠功能。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明确后,保守治疗预后好,绝大多数患者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药物联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激素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联合应用营养支持技术、生长抑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8例.结果 25例炎性肠梗阻治愈(89.2%),3例开腹手术行肠粘连松解术治愈.结论 联合应用营养支持技术、生长抑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疗法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腹部手术并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42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加生长抑素治疗组(观察组),观察治疗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同时观察治疗6d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1),腹胀消失时间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经过6d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CPK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吴陈滘 《河北医学》2008,14(6):684-68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9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痊愈,治愈率90.5%。2例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行手术治疗。结论:保守治疗是炎性肠梗阻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原则及其预防。方法:对4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均经保守治疗而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9.5天,无1例肠坏死。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左右,常于术后1周左右出现症状,肠梗阻症状和体征较典型,但很少发生绞窄。虽有机械性因素,但大多数均因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保守治疗多有效,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关键是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梁章焱 《海南医学》2007,18(12):40-41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3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 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于术后1周内,保守治疗26例,肠梗阻缓解时间1~4周,平均10.2天,手术治疗7例.结论 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先行4~6周保守治疗,过期无缓解再行手术,这样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并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乌司他丁在腹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并发的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乌司他丁在其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15例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经过。结果:15例病人均采用保守治疗,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肠外营养(TPN)、应用乌司他丁及激素等,症状于住院后7—22d(平均15.8a)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采用以生长抑素加激素疗法为主的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令人满意,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选择分析我院腹部手术术后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的89例病人经过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抗炎、足三里封闭法等治疗.结果:84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治愈时间12天,5例中转手术,其...  相似文献   

13.
邢喆  赵莹  朱佳  孙婷  高娜  向国卿  刘欣 《吉林医学》2012,33(7):1374-1375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入院诊断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随机行经鼻肠梗阻导管(鼻肠管组,n=20)、鼻胃管(鼻胃管组,n=20)减压治疗,分别观察腹围、胃肠减压量、排气排便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腹围减少(15.5±5.2)cm较鼻胃管组(5.8±3.4)cm更明显,胃肠减压量(1036.5±258.8)ml/d较鼻胃管组(658±315.2)ml/d明显增多,排气排便时间(4.8±3.1)d和气液平消失时间(10.7±8.3)均较鼻胃管组排气排便时间(8.2±4.1)d和气液平消失时间(15.8±10.6)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保守治疗中较鼻胃管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禁食、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时间长及应用生长抑素治疗,引起少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患者出现淤胆症状.文中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cystostomy,PTC)在术后EPII并发淤胆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腹部手术后EPII并发淤胆患者运用PTC的治疗效果.患者均行B超或腹部CT检查,常规进行禁食、胃肠减压、灌肠、TPN、生长抑素、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运用PTC行胆汁外引流.结果 15例患者均非手术治愈,无穿刺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32.5±5.7)d,TPN支持时间平均为(26.6±10.5)d,穿刺后至肛门排气为1~4d,平均时间为(2.3±0.9)d.11例患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穿刺后GPT、GOT、γ-GT、AKP、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较快恢复正常,淤胆症状消失.6例患者出现低热、右上腹不适症状,穿刺后体温恢复正常,右上腹不适症状缓解.结论 PTC运用安全有效,虽不能根本改变术后EPII的病理过程,但能明显改善术后患者因禁食而长期应用TPN导致的淤胆症状,改善肝功能,恢复胆汁流,促进肠蠕动,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15.
周朝晖   《中国医学工程》2009,(2):107-108
目的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3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住院时间21d,3例经保守治疗28d无效而手术,其中1例治愈,1例术后并发肠瘘,经再次手术后治愈,1例并发腹腔脓肿,经腹腔引流治愈。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5d以内,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并发症较多,疗效差,宜慎重。  相似文献   

16.
姚硕  李林虎 《吉林医学》2010,(34):6199-6201
目的: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其临床表现进行讨论。方法:回顾分析1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结果:本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均采用非手术疗法,效果满意,无1例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表现为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治疗上首先行非手术治疗,该方法安全、有效,避免了手术的创伤及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陈文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4,(3):129-130,133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在穿孔性阑尾炎术后早期应用的疗效。方法将400例穿孔性阑尾炎术后患者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术后常规禁食、抗生素消炎、补液支持治疗。A组术后早期应用生长抑素;B组早期不应用生长抑素。结果 A组患者肛门排气恢复时间、C反应蛋白恢复至正常时间较B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出现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A组无此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孔性阑尾炎术后早期应用生长抑素可缩短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减轻腹腔炎症,减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JNK信号通路在小鼠术后肠麻痹(PO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野生型C57/BL6小鼠(WT)及同品系的JNK-/-小鼠均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n=6)和肠麻痹组(POI组,n=6)。采用经典小肠操作方法诱导POI模型,术后24h给小鼠碳末灌胃,20min后麻醉小鼠,开腹取小肠评估肠动力,取回肠评估组织学改变,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IL-1β、IL-6水平及Claudin-2蛋白表达。结果 与Sham组小鼠相比,无论WT或JNK-/-小鼠其POI组的小肠排推率(分别为21%与33%)均明显降低(P=0.034及P=0.045,均P<0.05),小肠组织MPO活性水平(分别为0.608U/g与0.433U/g)明显升高(均P<0.05);与WT小鼠POI组比较,JNK-/-小鼠POI组的小肠运动功能及其组织病理变化有所改善,炎症介质如MPO、IL-1β及IL-6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均P<0.05),小肠Claudin-2蛋白表达也降低(P<0.01)。结论 JNK基因敲除减轻小鼠肠道炎症反应、改善POI,表明JNK信号通路参与POI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