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致病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霞  苏涛  李晓玫 《北京医学》2009,31(3):146-149
目的分析肾活检患者中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的临床特点及常见致病药物的用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我院经肾活检诊断的DAI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药物所致DAIN的特点。结果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患者共115例,占同期肾活检患者总数的4.0%,其中DAIN45例,占39.1%。在DAIN患者中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中药相关者分别占73.3%、26.7%、11.1%;其中19例(42.2%)合用两类药物。使用前3位的药物依次为p内酰胺类抗生素(51.1%)、解热镇痛药(26.7%)和喹诺酮类抗生素(22.2%)。消化道症状、乏力是DAIN最常见的全身表现,93%的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ARF)并伴肾小管功能受损,78%的患者出现肾性糖尿。根据用药种类的不同,患者初诊时可分别出现发热、皮疹,新出现的高血压、水肿,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无菌性白细胞尿、贫血、外周血嗜酸性白细胞升高等表现。其中,皮疹、血嗜酸性白细胞升高、无菌性白细胞尿常见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AIN;喹诺酮类抗生素相关AIN者易发生血尿,但贫血相对较轻;解热镇痛药相关AIN的特征不突出。结论目前导致DAIN的药物仍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为常见,其次为解热镇痛类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相关性AIN较前增多。DAIN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用药后监测尿糖及肾功能的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DAIN,综合分析临床特点有助于判断致病药物。  相似文献   

2.
41例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的病因、临床表现、肾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4月至2005年4月肾活检确诊为AIN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等。结果①肾活检病例为1352例,确诊为AIN 41例(3.03%)。②药物相关性AIN87.8%,抗生素所致的AIN77.78%。③临床表现包括发热(61.98%),无尿或少尿(61.98%)。白细胞尿(48.78%),糖尿(26.83%),皮疹(17.07%),关节痛(12.20%)。26.83%患者需透析替代治疗。④32例(78.04%)患者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或予口服泼尼松治疗1月后,43.9%的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摆脱透析治疗。⑤治疗1月后肾功能未恢复正常者与肾功能恢复正常者相比,前者原有肾脏病的比例高(43.48% vs 11.11%,P=0.026),发病时出现尿糖阳性的比率高(47.82% vs 11.11%P=0.0133)。但肾组织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AIN临床表现多样.药物是AIN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原有肾脏疾病。病程中出现糖尿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半定量评分法研究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病理和临床的关系及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7例AIN患者,其中肾活检者18例,以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小管损伤作为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半定量评分法研究其病理特点,并分析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将患者随机分组给予半量(0.5mg/kg)或足量(1.0mg/kg)激素治疗,对两组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IN发病主要与药物相关,占96.3%,18例患者通过肾活检证实,除4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外,余血肌酐(Scr)〉266μmol/L者间质和小管损伤程度明显高于Scr〈266μmol/L者,两者病理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无区别,半量激素组与足量组相比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时间和恢复水平无差异。结论:AIN发病主要由药物引起,肾功能损伤水平与间质水肿和肾小管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而不取决于肾脏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半量与足量激素治疗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陈秀强  刘思良 《广西医学》2011,33(7):838-839
目的 了解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经肾活检诊断为DAIN患者36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组(肾功能在3个月内恢复)和慢性组(肾功能超过3个月未恢复正常),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 药物是AIN最常见的因素,大多数患者以恶心、呕吐为主诉.慢性组和急性组在起病时血清肌酐、病因及临床表现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的临床病理与治疗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提高对AIN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方法经临床、病理明确诊断为AIN的患者31例,根据临床表现及肾问质病变轻重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激素或对症支持治疗。结果AIN绝大多数与药物应用有关,占87.1%,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肾功能损害,给予积极的激素及对症治疗,肾功能及临床症状大多可明显缓解,与治疗前比较,肌酐、尿素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1个月后肾功能恢复组的肌酐、尿素氮明显低于未恢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结论AIN是导致急性肾衰的重要病因,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结合AIN的临床、病理表现给予合适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的病因、临床表现、肾脏病理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资料完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资料。结果:61例患者发病原因药物相关性55例,发病机理主要为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诱发细胞免疫反应。以肾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呈不同程度变性为基本理特征。46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发热(35例)、少尿或无尿(31例)、皮疹(10例)为主。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酐140~1232/μmol/L,尿素氮(24.6±14.5)mmol/L;尿常规:蛋白尿35例,白细胞尿30例,镜下血尿31例。超声检查:双肾体积增大9例,皮质回声增强11例。采用停用致敏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应用免疫抑制剂强的松、血液透析,以及针对病原菌进行抗感染方案进行治疗。47例治疗1~3月完全恢复正常。结论:早期明确诊断、停用可疑致敏药物、早期治疗是改善该疾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杨梅 《中外医疗》2014,(18):121-122
目的了解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收治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进行抽样,选取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实验组利用免疫抑制剂泼尼松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对症治疗,比较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以及血尿酸四项指标变化。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血尿酸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四项指标分别为(82.56±4.19)μmol/L、(219.94±5.02)μmol/L、(11.31±3.12)mL/min、(346.14±14.27)mL/min,对照组分别为(66.91±4.18)μmol/L、(439.34±10.17)μmol/L、(26.21±3.53)mL/min、(466.87±10.29)mL/min,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采用免疫抑制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缩短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对12例住院并确诊药物致AIN患者完善检查、干预治疗,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为药物引起,均有尿检异常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激素冲击及对症处理后10例痊愈。结论药物为引起AIN的主要原因,合理用药、积极治疗是减少和改善AIN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例经肾活检确诊的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患者进行了系列性病理与临床研究,对AIN 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肾脏病理改变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药物为本组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占80%。少尿/非少尿型急性肾衰是最常见的临床首发症状(80%),肾功能受损和肾小管功能异常为主要的实验室检查发现,肾间质炎细胞浸润的程度及间质中 CD_4~+,CD_5~+细胞的数量对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肾活检及近期检验时展,了解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的临床表现。方法:对1997年-2000年6月间的35例AIN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常规、免疫学、肾小管功能、B超、肾活检检查。结果:病因方面:感染1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3例,白血病3例,单纯药物2例,感染、药物共同作用者11例,不明原因者3例。临床表现:发热24例,皮疹2例,高血压7例,眼睑及双下肢浮肿8例,35例均有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其中少尿型12型。尿常规检查:镜下血尿15例,肉眼血尿5例,24h尿蛋白定量:在0.15g-3.5g之间,尿钠升高6/18例。12例患者血气分析提示10例存在代谢性酸中毒。IgE9/18例升高。23例行B超检查,1例双肾体积增大,7例皮质回声增强。伴小管病变4例。9例使用激素,肾功能恢复时间缩短。结论:AIN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有助于疾病的痊愈或使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使用引起患者肾损害的护理.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收治的抗结核药物使用引起肾损害患者8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肾损害原因药物以及治疗护理前后的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肾损害原因药物有利福平41例(48.8%),对氨水杨酸钠23例(27.4%),乙胺丁醇20例(23.8%).结束治疗后患者血肌酐(Cr)、尿素氮(BUN)以及尿酸(UA)指标[(82.9±8.1)μmol/L、(5.1±1.1)mmol/L、(111.8±45.5) μmol/L]均显著优于治疗前[(106.5±13.6)μmol/L、(6.7±1.2) mmol/L、(329.4±88.2)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抗结核药物可能引起肾损害,在临床用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并及时予以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减少抗结核药物使用后肾功能损害,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李斌  张跃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2):233-234,247
目的探讨25例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25例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和预后特点。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为80%,病死率为20%。生存组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可溶性补体受体(human soluble complement receptor,SCR)含量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CCR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CCR receptor,CCR)、C3补体的含量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狼疮性肾炎合并其他受损的器官数目越多,患者的病死率越高。结论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损害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廖常志  邹玉蓉  李贵森  张萍  王莉 《四川医学》2010,31(10):1420-1422
目的分析肾活检时表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Scr≥130μmol/L)的患者病理类型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行肾脏活检时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Scr≥130μmol/L)的所有慢性肾脏病患者共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同时重点分析了增生硬化型IgA肾病的特点。结果 104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在肾活检时表现为肾功能异常,占同期肾活检患者的11.9%。这些患者的平均血清肌酐(235.11±114.4)μmol/L。临床诊断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63例,肾病综合征27例,系统性血管炎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其中78例(75.0%)患者有高血压。病理类型主要表现为IgA肾病(46.2%,其中有70.8%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增生硬化性肾炎),其次是间质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肾炎,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IV型狼疮性肾炎。其中,增生硬化型的IgA肾病患者血压升高更为突出,但是尿蛋白量更少。结论表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病理上主要为IgA肾病,其中增生硬化性肾炎是主要病理表现,其次是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病变是主要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12例为研究对象,将伤后48h内出现肾损伤(AKI)患者纳入观察组(61例),未出现AKI患者为对照组(15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差异,ROC曲线评价血清Cys—C诊断AKI的准确度,比较观察组中不同肾功能分级患者Cys—C的差异及预后转归。结果①观察组血清Cys—C、BUN、Scr水平[(2.81±0.83)mg/L、(9.02±2.64)mmol/L、(254.8±120.1)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1±0.24)mg/L、(6.10±1.07)mmol/L、(87.8±12.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eGFR水平[(36.5±24.2)mL/(min·1.73m2)]显著低于对照组[(76.2±19.7)mL/(min·1.7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Cys—C、BUN、Ser诊断AK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7、0.86l、0.905,Cys—C的ROC曲线面积明显高于BUN、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观察组中AKI、2、3期分别为20、17、24例,不同AKI分期患者Cys—C、BUN、SCr、eGFR水平以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KI患者血清Cys—C与Scr呈正相关(r=0.836,P〈0.01),Cys—C与eGFR呈负相关(r=-0.812,P〈0.01)。结论血清Cys—C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KI的诊断指标,相对于Scr、BUN等指标敏感性、特异性更高,在AKI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肾盂肾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肾内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住院的14例急性肾盂肾炎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并发急性肾损伤14例(11.0%),男1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43±22.30)岁;基础疾病7例;B超泌尿系异常5例;使用肾损药物4例;血容量不足1例;最高体温平均(38.74±1.21)℃;治疗前血白细胞平均(12.91±4.4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5.23±9.63)%,超敏CRP(125.6±125.9)mg/L,治疗前α-微球蛋白平均(50.19±22.24)mg/L,治疗前血肌酐平均(178.93±113.86)μmol/L,尿培养阳性6例(42.9%),大肠埃希菌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屎肠球菌1例,产气肠杆菌1例。13例患者抗感染治疗肌酐恢复基础水平,1例患者抗生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恢复正常。结论并发AKI并非少见,且程度重,更易发生在年龄较大、有泌尿系异常、感染重的患者。早期、有效抗感染治疗多数肾功能快速恢复,但少数需联合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就诊未治疗的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86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根据HbA1c水平将高血压患者分为HbA1c升高组(HbA1c≥6%,134例)和HbA1c正常组(HbA1c<6%,152例).分别比较三组肾功能相关指标尿微量白蛋白(U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尿酸(UA).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HbA1c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价值.结果 3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指数、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HbA1c升高组UAlb水平明显高于HbA1c正常组(15.0mg/L比11.0 mg/L,P<0.05),但两组高血压病程(5.0年比5.0年)、收缩压(SBP)[(143.5±10.6)mm Hg比(143.9±10.8)mm Hg]、舒张压(DBP)[(83.9±8.7)mm Hg比(83.2±8.4)mm Hg]、Scr[(76.6±25.1)μmol/L比(70.8±19.9)μmol/L]、BUN[(5.4±25)mmol/L比(4.9±1.5)mmol/L]、UA[(346.6±110.7)μmol/L比(330.6±90.9)μmol/L]及GFR[(105.0±31.5) mL/min比(105.8±31.3)mL/ni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UAlb、Scr、BUN、UA、GFR水平在HbA1c正常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UAlb与HbA1c(r=0.248,P=0.000)、FPG(r=0.248,P=0.000)呈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bA1c及FPG水平仍然是UAl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非糖尿病的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HbA1c水平与UAlb呈独立相关,是评估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e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v)、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2周后脑梗死组Hey、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ey为(16.43±3.88)μmol/L,hs—CRP为(4.28±0.27)mg/L,130名健康对照组患者的Hey为(7.32±1.21)μmol/L,hs—CRP为(1.12±0.34)mg/L,病例组的Hey、Hs—CRP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入院时Hcy为(17.34_+3.89)umol/L,hs—CRP为(3.61±0.35)mg/L,治疗2周后,病例组Hcy为(11.96±4.02)μmol/L,hs—CRP为(1.24±0.52)mg/L,上述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exchange,PE)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isfunctionsyndrome,MODS)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20例急性肝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肝功能障碍合并MODS组10例,急性单纯肝功能障碍组(非病毒性肝炎)10例。在统一标准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以PE为主的非生物性人工肝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的变化。结果肝功能障碍合并MODS组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总胆红素由(240.00±75.53)μmol/L降到(125.00±42.47)μmol/L,直接胆红素由(139.70±54.35)μmol/L降到(75.30±22.18)μmol/L,ALT由(111.10±29.76)U/L降到(72.90±17.80)U/L;病死率为80%。急性单纯肝功能障碍组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总胆红素由(207.90±72.68)μmol/L降到(87.60±45.26)μmol/L,直接胆红素由(102.30±55.37)μmol/L降到(45.20±25.85)μmol/L,ALT由(120.20±62.54)U/L降到(58.30±26.70)U/L;病死率为0。两组肝功能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于肝功能障碍合并MODS患者,PE可以显著改善肝功能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