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出血事件的影响并分析患者的临床预后状况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统计并发院内出血事件患者的的数量,与随机抽取的120例未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发生院内出血事件的数量进行对比,并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随访。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为研究组,未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发生出血事件的患者23例,其中轻微出血者12例,中度出血者7例,重度出血者4例,二次入院6例,病死2例。对照组发生出血事件的患者为2例,其中轻微出血1例,中度1例,重度出血0例,二次入院14例病死6例。结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数量高于未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二次入院及病死数量低于为接受冠状动脉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术期出血事件及凝血情况,探究相关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5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30 d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其手术前后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及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差异。根据其围术期护理方式分为出血护理组(n=80)和常规护理组(n=74)两组对比其出血事件发生率和手术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154例受试患者术后30 d内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为11.7%(18/154),其中术后30 d内胃肠吻合口出血8例(5.2%),腹腔内弥漫性渗血6例(3.9%),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出血3例(1.9%),迟发性胆道出血1例(0.7%);术后第3天,所有受试者除Fbg水平较术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PT、KPTT等凝血指标及D-D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术后4周内,常规护理组胃肠吻合口出血率、腹腔内弥漫性渗血率、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率、迟发性胆道出血率均略低于出血护理组,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5.0%VS 18.9%(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术期存在较高的出血事件发生风险,出血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围术期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成功进行PCI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观察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心功能分级等与患者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年龄<45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00%,<60岁为27.27%,≥60岁为60.7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68例高血脂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60.71%,90例非高血脂患者发生率为22.22%;100例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38.00%,58例非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17.24%; 46例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54.35%,112例非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15.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1.47%,90例单支病变发生率为14.44%;Killip Ⅰ级发生率为17.24%,KillipⅡ级发生率为30.00%,KillipⅢ级发生率为50.00%,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个入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心功能分级较高,术前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提高PCI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血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减少和及时处理术后出血并发症。方法 观察分析 62例冠脉介入术后患者易出血的原因及时间、术后观察方法、宣教及指导等。结果  62例冠脉介入术后患者 ,有10例患者穿刺处皮下出现轻重不等的血肿和瘀斑 ,1例因动脉鞘管滑脱出现股动脉出血。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护士熟练的专业、专科技能 ,敏锐的观察力 ,能有效降低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特殊部位出血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严重但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部位隐蔽,常在出现低血压甚至低血容量休克时才引起重视,故危险性很高。国内外有关特殊部位出血的报道尚少,我们对我院心内科2003年9月-2006年9月接受PCI术后发生特殊部位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特殊部位出血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出血将增加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患者PCI术后出血的因素众多,其中女性、合并心房颤动、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发作、PCI导管通过股动脉入路、术中使用较多抗凝药物、术后使用除抗血小板以外其他抗凝药物、术后未监测血小板功能是主要因素。掌握以上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提前判断患者出血风险,从而能够增加随访次数,并且提前预防PCI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出血相关围手术期心搏骤停(POCA)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所有出血相关POCA纳入POCA组,并按POCA组∶对照组=1∶3比例选择同时期进行同类型手术、且相同性别、年龄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相关POCA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发生出血相关POCA 16例,发生率0.36/万,POCA组与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7 037.50±5 477.70)、(375.63±675.14)ml(P<0.001),其中87.5%(n=14)的患者在术后3 d内死亡。POCA组患者体重指数[(21.79±3.57)kg/m2比(24.26±3.91)kg/m2,P=0.043]、术前血红蛋白[(113.44±31.08)g/L 比(131.75±19.70)g/L,P=0.039]及谷丙转氨酶水平[(17.31±7.73)U/L 比(26.91±24.73)U/L,P=0.02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低体重指数及低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为出血相关POC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出血相关POCA发生率低,但有较高的死亡率。患者接受高出血风险手术前应更加积极准备,提高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有助于降低出血相关POCA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断增高,其中也包含脑卒中、冠心病。在临床中,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常用的治疗方式便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但是介入治疗本身有可能导致支架内发生狭窄从而形成血栓,普遍采用抗凝治疗的方式应对这一问题。对此,本文详细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国内外现状,希望可以为今后临床诊疗工作提供理论性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患者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2例接受PCI手术的患者,回归分析发生出血可能的危险因素,数据分析应用SPSS12.0完成。结果:女性、年龄、肾小球滤过率、心源性休克、急诊PCI、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重、手术操作时间、糖尿病及联合使用抗凝剂过量与出血相关。结论:出血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为女性、体重轻、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用量、急诊及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围手术期出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该院收治的10 67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PCI治疗。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n =1 479)和无出血组(n = 9 193)。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随访1、6和12个月的终点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围手术期出血与术后12个月终点事件的关系。结果  出血组患者的平均年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高于无出血组患者,出血组患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比例、肌酐清除率均低于无出血组患者,出血组患者出院带药较无出血组阿司匹林比例低,西洛他唑比例高,出血组患者经然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血管内超声的比例高于无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6和12个月出血组患者的总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无出血组患者,且出血组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将无出血组作为对照,出血学术研究会≥2级出血是冠心病患者术后12个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PCI围术期出血是冠心病患者术后12个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PCI围术期出血,以期改善冠心病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介入法(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替格瑞洛联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成功完成PCI手术的患者328例,其中替格瑞洛组172例,氢氯吡格雷组15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给予替罗非班11.5 h,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观察PCI术后30 d内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临床资料、临床用药及PCI数据等均无统计学意义。替格瑞洛联合替罗非班组和氢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组,两组均未见致命性出血患者。替格瑞洛组发生非致命性出血发生率为9.30%;氯吡格雷组为7.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P>0.05)。结论:与氢氯吡格雷相比,PCI术后替格瑞洛联合替罗非班不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二科实施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4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的追踪观察,按照患者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47例、非出血组177例,比较两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高血压、饮酒、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OR值分别为1.527、1.908、2.246、1.803,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实施PCI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饮酒、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AC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杂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伊诺肝素抗凝对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随机入选复杂冠脉病变(B2、C型病变)行PCI术后无特殊并发症患者293例,随机分为依诺肝素抗凝组与非抗凝组,对入选患者分别在术后住院期间、1个月、12个月时随访并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抗凝组与非抗凝组MACEs的发生率是2.1% VS 1.4%,P>0.9;主要出血的发生率4.8% VS 2.8%,P=0.369,小出血发生率是26.2% VS 16.1%,P=0.036; 1个月时两组间 MACEs的发生率2.8% VS 2.8%,P>0. 9; 1年时发生率5.9% VS 5.5%,P=0.78。两组间MACEs累积发生率无显著差异(HR 0.875, 95%CI 0.337-2.273;P=0.79)。抗凝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多于非抗凝组(P=0.001)。结论 复杂病变PCI术后非抗凝治疗组不仅不增加心血管事件,而且减少出血事件、缩短住院天数,该研究表明即使是复杂冠脉病变,PCI术后若无特殊并发症可无需肝素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PCI术后伊诺肝素抗凝对不同年龄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2010年至2014年入选未发生无复流以及冠脉夹层等具有血栓高危因素等并发症的PCI术后患者700例,随机分为依诺肝素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术后比较中年(<60岁)、老年(60~74岁)、高龄(≥75岁)肝素抗凝组与非抗凝组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以及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s)。结果 住院期间中年抗凝组与非抗凝组小出血的发生率分别是21.5% vs18.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抗凝组小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抗凝组(36.4% vs 23.5%,P﹤0.05);高龄抗凝组小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抗凝(46.7% vs 22.4%, P﹤0.05);住院期间不同年龄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高龄抗凝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均高于非抗凝组(P﹤0.05)。1年时中年抗凝组与非抗凝组MACCEs发生率分别为4.1% vs 4.3%(P>0.05);老年抗凝组与非抗凝组MACCEs发生率分别为7.3% vs 6.6%(P>0.05);高龄抗凝组与非抗凝组MACCEs发生率分别为11.7% vs10.3%(P>0.05),Kaplan-Meier曲线图显示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与1年时MACCEs的发生率无相关性。结论 对于未发生无复流以及冠脉夹层等具有血栓高危因素等并发症的PCI术后患者,不予肝素抗凝并不增加MACCEs的发生率,而且减少老年、高龄患者住院期间小出血的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同时也不增加住院期间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离心时间不同时,得到的血浆用于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时,结果是否有统计学差异。方法用枸橼酸钠抗凝管抽取10个正常人血标本,每人采集两管共6ml,将每个人的标本按每只1ml分装到1.5ml的Eppendorf管中,然后分别按照3000转3、5、7、10和15 min和20分钟离心,离心结束后分别检测每份血浆的APTT、PT、TT和FIB结果,统计分析不同离心时间是否影响检测结果。结果此六种离心时间得到的血浆,APTT、TT和FIB的检测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PT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离心时间的长短影响出凝血检测结果,所以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前的离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120例拟行(PCI)的冠心病(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低剂量干预治疗组(B组)和中等剂量干预治疗组(C组)。A组术前不服用阿托伐他汀,B和C组术前分别服用20mg或40mg阿托伐他汀7d,3组患者术后均用阿托伐他汀20mg/d维持治疗。术前、术后24h及术后1月后监测CK-MB、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血肌酐。结果:(1)PCI术后24hCK-MB、C反应蛋白较术前均有升高,A组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A组CK-MB、C反应蛋白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C组患者围手术期MI发生率较A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血肌酐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I术后CK-MB、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提示存在一定的PCI术相关性心肌损伤;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7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抑制PCI相关心肌损害,未显示有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 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内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肾活检的1 0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肾活检病例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为无出血组(对照组,683例)和出血组(病例组,34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肾活检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超声下可探及出血的343例(33.4%)患者中,需治疗的大出血5例(0.49%)。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病例女性比例及平均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尿相对密度、尿蛋白定量、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浓度、凝血酶原活动度及凝血酶时间低于无出血组(P<0.05);而出血组病例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高于无出血组(P<0.05)。出血组中血肿面积与空腹血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肾穿刺后出血有关(OR=0.996,P<0.05)。结论 血小板计数降低是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灌注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首次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替罗非班组52例。对照组予常规PCI;替罗非班组于PCI中给予盐酸替罗非班,观察2组PCI术后15 min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并进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测定;记录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替罗非班组CTFC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24 h后血清cTnT峰值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d内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行PCI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心肌再灌注,减轻心肌损害,减少PCI术后患者MACE发生率,并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指征的影响。方法急诊PCI治疗中,对28例AMI患者,在PCI围术期植入IABP装置,观察介入治疗过程中IABP装置植入前后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有创血压、心率、死亡率等指标变化。结果28例患者植入IABP均成功。25例具有明显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有23例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手术成功率82.1%;有19例能够耐受PCI治疗治愈出院,生存率76%;6例死亡,死亡率24%。结论急诊PCI围术期应用IABP,对已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并接受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88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38例。术前及术后通过监测患者的高敏感肌钙蛋白水平,观察两组患者PCI手术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的危险因素。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PCI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率分别为62.04%与68.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应用负荷量瑞舒伐他汀进行术前治疗、术前他汀治疗的时间、应用支架的长度及载脂蛋白A的水平均是围手术期冠心病患者PCI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负荷量及长时间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载脂蛋白A的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围术期的心肌损伤;应用支架的长度能增加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围术期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