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3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了解冠脉的病变程度,同时检查空腹血尿酸水平。结果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正常者28例,冠心病55例。较之冠脉正常组血尿酸水平[(331±79)μmol/L],冠脉单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47±85)μmol/L],冠脉双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72±81)μmol/L],冠脉三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96±88)μmol/L]均显著升高(P〈0.05),而且冠脉病变三组间血尿酸水平两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B(Apo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48例行冠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59例)、多支病变组(107例)和对照组(82例),比较血清ApoB水平在各组中的变化,分析血清Apo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①冠心病单支病变组血清ApoB(1.09±0.25g/Lvs0.69±0.18g/L,P〈0.05)和多支病变组血清ApoB(1.99±0.11g/Lvs0.69±0.18g/L,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多支病变组血清ApoB水平较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9±0.25g/L vs1.99±0.11g/L,P〈0.05);②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20.3%、23.4%VS7.3%,P〈0.05)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③血清ApoB水平与冠心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r=0.482,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冠脉积分(r=0.563,P〈0.05)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ApoB水平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孔凡月 《基层医学论坛》2013,(34):4545-4546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尿酸水平表达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24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240例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匹配的体检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尿酸,比较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组与尿酸正常组肌酐(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死亡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尿酸(475.53±87.23)μmol/L,高于对照组的(342.32±62.34)μmol/L(P〈0.05),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29.17%;高尿酸血症组TC、TG、Cr水平均高于尿酸正常组(P〈0.01),冠心病、高血压及急性脑血管意外、随访期间死亡均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结论高尿酸是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在临床中高血压患者应常规检测,筛选高危人群,早期药物或非药物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弥漫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血糖正常组(FPG〈5.6mmol/L且2hPG〈7.8mmol/L,97例)、单纯血糖受损组(5.6≤FPG〈7.0mmol/L且2hPG〈7.8mmol/L,99例)、单纯糖耐量受损组(FPG〈5.6mmol/L且7.8≤2hPG〈11.1mmol/L,111例)以及复合糖耐量受损组(5.6≤FPG〈7.0mmol/L且7.8≤2hPG〈11.1mmol/L,79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2hP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受损组、复合糖耐量受损组的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均〈0.05);尤以复合糖耐量受损组更严重;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两组间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3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516;P〈0.05)呈正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39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35;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B=0.357,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367,P〈0.05)独立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β=0.308,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293,P〈0.05)独立相关。结论IGT、IF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血微量元素水平间的关系。方法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的89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糖尿病组),并选取50名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糖尿病组依据眼底摄片检测结果分为视网膜病变组及无视网膜病变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血中的铜、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结果糖尿病组患者血中锌[(92.49±14.75)μmol/L比(98.69±10.35)μmol/L]、镁元素[(1.47±0.14)mmol/L比(1.68±0.14)mmol/L]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铜元素[(13.21±2.99)μmol/L比(12.17±2.41)μmol/L]的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视网膜病变组患者血中铁[(7.97±1.17)mmol/L比(8.44±1.01)mmol/L]、锌元素[(86.26±15.25)μmol/L比(99.07±10.76)μmol/L]含量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元素的含量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13.89±2.30)μmol/L比(12.46±2.80)μ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锌、铁、铜含量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P〈0.05)。结论锌、镁元素缺乏及铜元素过量与女性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锌、铁元素缺乏.铜元素过量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且均为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尿病尿酸水平表达与及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26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同时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人群260例作为对照对象(体检组),检测糖尿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组与尿酸正常组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组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随访死亡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尿酸(464.34±78.45)μmol/L高于体检组(334.78±56.34)μmol/L(t=5.78,P〈0.05)。糖尿病组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34.62%,高尿酸血症组与尿酸正常比较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无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组总胆固醇(5.80±0.97)mmol/L、三酰甘油(3.34±0.48)mmol/L、肌酐水平(125.65±14.23)umol/L均高于尿酸正常组的(4.68±0.73)mmol/L、(2.27±0.40)mmol/L、(92.56±11.12)μmol/L(t=3.12、3.45、4.98,P〈0.05);90例高尿酸血症组中合并冠心病45例、高血压53例、急性脑血管意外19例、随访期间死亡10例均高于170例尿酸正常组的43例、60例、12例、6例(χ2=12.23、10.98、8.12、7.34,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高,是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将尿酸作为常规检验项目,注意控制并调整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U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间的110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病例;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对象;比较两组人群UA水平差异,T2DM患者UA与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相关性;T2DM患者HUA血症与UA正常患者合并症差异。结果:T2DM患者UA水平(480.52±60.34)μmol/L、HUA36.36%高于体检组的(394.23±39.45)μmol/L、7.27%;40例HUA血症T2DM患者总胆固醇水平(6.12±1.15)mmol/L、甘油三酯(4.09±0.79)mmol/L、肌酐(154.87±20.30)μmol/L高于正常UA血症组[总胆固醇(4.65±1.03)mmol/L、甘油三酯(2.51±0.54)mmol/L、肌酐(101.34±14.34)μmol/L(P〈0.05)];40例HUA血症组合并症发生率92.50%,明显高于正常uA的T2DM组的51.43%(P〈0.05)。结论:T2DM患者HUA发生率较高,HUA血症加速了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重视T2DM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等,也要重视UA水平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中年冠心病患者在甘油三酯(TG)的不同分层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特点,探讨TG对中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及病变血管范围的影响。方法:(1)对行PCI术并植入金属支架的531例中年冠心病患者(45岁≤年龄〈60岁)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2)按TG测定结果分为3组:①Ⅰ组:TG〈1.70mmol/L.n=234。②Ⅱ组:1.70mmol/L≤TG≤2.25mmol/L,n=114。③Ⅲ组:TG≥2.26mmol/L,n=183。(3)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结果:(1)Ⅰ组的TC、非HDL—C及空腹血糖明显低于Ⅱ组、Ⅲ组.Ⅱ组的LDL—C明显高于Ⅰ组、Ⅲ组(P〈0.05),3组间的HDL—C无差异(P=0.534)。(2)3组患者的病变血管范围、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TG血症可能对中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及病变血管范围影响较小,不是其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水平在慢性肺心病(CCP)心衰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将100例CCP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法分为三组,采用尿酸酶法检测血尿酸水平,并将检测结果与30例健康者比较。结果:CCP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58.00%,高于健康组的3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S);CCP组尿酸水平为(462.7±109.5)肚mol/L,高于健康组的(341.8土102.1)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组尿酸水平为(491.5±112.6)μmol/L,高于I-Ⅱ级组的(351.2±102.8)μmol/L(P〈0.01)、III级组的(421.8±107.1)μmol/L(P〈0.05);血尿酸与LVED呈正相关(P〈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CCP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衰程度呈正相关,血尿酸水平检测可作为评估心衰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检测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50例高血压患者及150例健康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差异,不同高血压分级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并观察血尿酸与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相关性及血尿酸对高血压事件的影响。结果:高血压患者血尿酸(440.22±60.11)μmol/L,高尿酸血症32.86%高于健康体检者(365.12±44.79)μmol/L(P<0.05);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组患者总胆固醇(6.37±1.19)mmol/L、甘油三酯(3.84±0.72)mmol/L、肌酐(135.70±16.43)μmol/L高于正常血尿酸组(4.62±0.87)mmol/L、(2.51±0.54)mmol/L、(101.59±14.45)μmol/L(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高血尿酸发生率较高,高尿酸血症增加高血压事件的风险,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常击I已进行血尿酸监测,积极干预高尿酸血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尿酸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 《河北医学》2011,17(5):614-6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266 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n=79)和冠心病组(n=187),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测定各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和血清尿酸与冠脉病变范围的相关性,并分析血UA与冠心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263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n=98)和冠心病组(n=165,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测定各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和血清尿酸与冠脉病变范围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尿酸分别为(288.47±62.18)μmol/L和(436.32±65.3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与冠脉病变范围不相关,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方法对134例冠心病患者与4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测定,并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不同组别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比较。结果CHD患者血清Hcy浓度为(16.4±7.1)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2±4.3)μmol/L(P〈0.01),在对CHD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分组比较中,随冠脉狭窄支数递增,血清Hcy呈增高趋势。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且Hcy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尿酸 (UA)及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326例疑诊冠心病(CHD)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者160例作为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者166例作为冠心病组.对两组患者的血脂、尿酸进行比较,并将冠心病组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进行血清UA、non-HDL-C结果比较. 结果 冠心病组UA和non-HDL-C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血清UA、non-HDL-C水平越高,以三支病变组升高最为明显,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non-HDL-C、UA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non-HDL-C比LDL-C对CAD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评价作用,高水平UA可能是导致CH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血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尿酸(UA)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523例行冠脉造影者,根据有无冠心病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分别测定各组研究对象血UA的含量,观察血UA与已知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冠脉病变支数和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血UA与冠心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血UA在冠心病组(327.93±95.20)μmol/L高于对照组(308.09±86.15)μmol/L(t=-3.67,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UA与多种已知的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并随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rs=-0.31~0.20,P〈0.01)。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较正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后,血UA并非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UA与冠心病之间的表面相关性,可能是由于血UA与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相互或协同作用所致.高水平血UA可作为冠心病发病及冠脉病变程度的标志物之一而非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品晓  杨鹏麟  林加峰  季亢挺  李嘉 《浙江医学》2011,33(7):1032-1033,1036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入选33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00例,双支病变组78例,多支病变组160例.测定3组空腹血尿酸、血脂、血糖等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最后分析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99.66±50.23)、(368.97±74.49)、(415.01±82.27)μmol/L,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高血压、血尿酸水平、TC、LDL-C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年龄、吸烟、空腹血糖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而TG、HDL-C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 >0.05).进一步采用偏相关分析,剔除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空腹血糖、TC、LDL-C对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后,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最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y=0.104+0.006x.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尿酸水平有可能成为一项有价值的、能预测冠心病事件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丁可可 《中外医疗》2010,29(26):6-7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24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182例和非冠心病组66例;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78例,双支病变组48例,三支病变组56例。测定血清尿酸(SUA),同时记录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因素。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增加(P〈0.05);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血清尿酸均高于单支病变组。结论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SUA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8.
陈慧敏  吕淑敏  徐耕 《浙江医学》2011,33(12):1729-173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375名患者,每位患者均于术前空腹抽血进行生化及Fbg等指标检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一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采用Genisi's评分系统对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4组血浆Fbg 水平分别为:对照组(2.19±0.34)g / L、一支病变组(2.64±0.73)g / L、两支病变组(2.85±0.66)g / L、三支病变组(3.19±0.80)g / 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494,P<0.05);Gensini's评分分组与Fbg水平的关系显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Fbg水平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76,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浆Fbg水平与病变程度明显相关(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Fbg水平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多支病变患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血浆Fbg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