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拔管方式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拔管方式对患者预后影响。方法102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先堵管后拔管)52例和研究组(不堵管一次性直接拔除气管套管)50例,观察两组患者首次拔管时间、总置管时间,首次拔管成功率及拔管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总置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发生率34%(17/50)明显低于对照组59.6%(31/5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气管套管在条件允许时应尽早拔除,一次性拔除气管套管可减少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付发祥  宋蕾 《西部医学》2012,24(8):1561-1562,1564
目的比较经皮气管切开与传统气管切开在头颈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患者24例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8min,平均(5.7±1.34)min,发生置管困难3例,气管狭窄1例;对照组手术时间25~60min,平均(39.6±8.99)min,发生术后出血1例,皮下气肿1例,两组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气管切开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等优点,但目前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胃管留置方法与改良法对气管切开患者胃管一次性置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留置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法。比较两组患者胃管留置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置管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置管时间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改良的胃管留置法可以明显地提高气管切开手术中一次性植入胃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集束化气道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6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气道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及护理1周后急性病理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置管时间、ICU入住时间、日吸痰量、吸痰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吸痰次数、每日吸痰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34%,高于对照组的7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气道护理可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APACHEⅡ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和ICU入住时间,减少吸痰次数和每日吸痰量,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5.
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防治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方法:将125例神经外科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67例实行循证护理,对照组58例实行传统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阻塞、呼吸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肺部感染及切开置管的时间。结果:观察组呼吸道阻塞发生率(7.46%)、呼吸道黏膜损伤发生率(16.42%)均低于对照组(25.86%、51.72%),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时间[(19.59±4.73)d]、切开置管时间[(23.83±4.85)d]均低于对照组[(26.42±5.03)、(32.36±5.57)d],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循证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种气管切开套管在气管切开术后应用的效果、适应症。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均无器质性疾患)需作气管切开患者分别采用一次性PVC聚脂类套管和金属套管各30例。观察2组患者使用后痰痂堵管、出血、反流误吸、与呼吸机衔接脱落的发生率。结果:金属套管组痰痂堵管者显著低于一次性PVC聚脂类套管组(P〈0.01),一次性PVC聚脂类套管组反流误吸发生率显著低于金属气管组(P〈0.01)。出血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一次性PVC聚脂类套管组与呼吸机衔接脱落发生率显著低于金属套管组(P〈0.01)。结论:一次性PVC聚脂类套管适宜病情危重随时需使用呼吸机,带管时间短,颅内高压的患者;金属套管适宜预计带管时间长,或无需连接呼吸机及拔管前的试堵阶段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鼻和经口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一次性附有低压高容气囊的气管插管,对107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插管,经鼻与经口明视插管或肓插管,并进行两种插管方法的比较。结果:经鼻插管62例次,经口插管54例次(共116例次);留管时间:经鼻插管平均11.8天,经口插管平均6.6天,两组比较P<0.005;气管切开率;经鼻插管组为12.9%,显著低于经口插管组42.6%(P<0.001);而拔管率经鼻插管组为59.7%,则明显高于经口插管组40.7%(P<0.005)。结论:经鼻气管留管时间较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可避免或减少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8.
廖晓琴  何滔  周亚娟 《当代医学》2012,18(22):122-122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安全拔管时机及拔管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神经外科住院182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拔管并治愈出院158例,病死或带管出院20例,拔管后再次置管4例。4例中再次置管原因为肉芽增生、肺部感染、会厌皲裂水肿、返流误吸,结果2例带管出院,1例于24d后拔管,1例为167d后拔管。结论在适当的治疗期拔除套管有助于增加患者的安全系数,早期切开和拔除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和延迟气管切开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08年8月—2012年12月收入ICU治疗的危急重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早期(4d以内)气管切开组105例和晚期(10d以上)气管切开组75例。观察二组患者气管切开率及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早期气管切开组的患者中95例(90.48%)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术,晚期气管切开组的患者中34例(45.33%)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术,二组气管切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127,P〈0.05),早期气管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晚期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21,P〉0.05)。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30d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拟行气管切开术的危重症患者,除非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疗程能被准确的预测,应尽量避免早期(4d以内)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鼻饲置胃管的最佳方法。方法将50例气管切开留置胃管鼻饲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改良法置胃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法置管。比较两种置管法的一次性成功率以及置管所致患者的刺激性反应。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不适反应明显减轻,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法置胃管成功率高,患者不适症状减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在开胸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后常规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两种治疗方案的优劣性。方法:选取开胸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41例,按常规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分为两组,其中气管插管组患者24例,气管切开组患者17例,两组患者均予Drager4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同时予原发疾病治疗、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等。观察两组患者氧分压(PaO2)变化、人机对抗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气管切开较气管插管更能有效地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分压,且人机对抗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气管插管组。结论:对于术前合并异常肺功能的老年患者术后发生呼吸衰竭时应积极行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采用有效抗生素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抢救有机磷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的治疗意义.方法 对64例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根据呼吸指标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分为常规插管组30例和早期插管组34例,比较两组插管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和心率(HR)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 气管插管前常规插管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较早期插管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插管前后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SaO2及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插管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插管组(P〈0.01).结论 急救早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能明显提高有机磷中毒所致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王卫刚  鲁军平 《医学综述》2012,18(1):159-160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小儿急性喉炎106例,对其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临床转归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106例患儿均急性起病,年龄多在3岁以下,发病高峰为10月至次年2月,多以发热、咳嗽、声嘶及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病程7~12 d,部分病例合并Ⅳ度喉梗阻、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全部病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经综合治疗后治愈好转,其中气管切开2例。结论小儿急性喉炎均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合并Ⅲ~Ⅳ度喉梗阻为小儿呼吸道感染危重症之一,早期及时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早期识别并发症,可迅速控制病情,明显减少气管切开的概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定时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和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COPD急性发作并呼吸衰竭,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48h)患者的诊疗情况。观察组每2d行BAL,依自主呼吸试验脱机拔管。对照组不定时(≥4d)行BAL,依临床经验和SIMV模式脱机拔管。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8.4%)比对照组(69.2%)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11.28±3.19d/6.56±2.23d),明显低于对照组(13.44±3.42d/8.79±2.59d)(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48h再插管率无显著减低(P>0.05)。结论:COPD并发呼吸衰竭,定期BAL和脱机拔管前自主呼吸试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综合诊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邹胜琴 《四川医学》2011,32(12):1894-1896
目的探讨急性会厌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会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21~75岁。结果本组120例均有咽痛,伴呼吸困难18例,会厌舌面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其中发生会厌脓肿2例,因喉阻塞而行气管切开3例。全部患者治疗后均获得痊愈。结论绝大多数急性会厌炎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得以痊愈。对主诉咽痛的患者均应行间接喉镜检查以避免遗漏急性会厌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以维持呼吸道通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动脉测压管做引导,置换经鼻气管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经鼻气管内插管的病人由于呼吸机报警提示气管导管漏气、或气管导管内痰痂阻塞等原因经常规处理无效,需要再次气管插管。实验组12例患者不使用先拔管再插管的老办法,而是徒手(不借助其他如纤支镜等器械)将引导管插入气管导管内至隆突水平,并拔出原气管导管;将欲更换的气管导管套在引导管外,在引导管引导下将新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完成换置;对照组为20例患者通过常规先拔管再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完成更换。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全部32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更换经鼻气管导管,术后均未发生与更换导管相关重大并发症,但实验组较对照组在换管过程中病人氧合更加稳定,心率血压变化小,鼻出血、心律失常发生率低,耗时短。结论应用气管导管置换,方法安全、简便易行,可替代传统的先拔管再借助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导管换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COPD重度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COPD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分别采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结果: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治疗36例,成功30例;经口气管插管16例,成功11例。结论: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治疗COPD重度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高,并发症轻,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以防止或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74例气管切开、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36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对照组(B组)38例,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护理工作时数。结果: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刺激性咳嗽的概率小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缩短护理工作时数,减轻护理工作量。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应用于重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治疗时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行气管切开术的OSAHS患者资料。行气管切开术原因分别为同时行舌根舌体手术8例;肥胖、颈短2例;气管插管困难3例;三平面手术3例;在ICU监护结束拔管后发生呼吸道梗阻3例。结果在先行气管切开术保障下,16例手术顺利。3例ICU监护结束拔管后发生呼吸道梗阻者,在行气管切开后呼吸梗阻解除,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气管切开术在在重症OSAHS手术治疗时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和地位,对某些特殊患者仍是保证手术后安全的重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早期拔管改无创机械通气策略对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其替代传统方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将2019年1月-201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月~14岁急性呼吸衰竭患儿102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n=55)、治疗2组(n=47);并将研究开始前一年内相同病情患儿53例设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