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讨论肌部型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18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痊愈出院,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1例3mm残余分流,行介入封堵治愈.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无严重心律失常.术后当日拔管5例,术后1天拔管8例,术后2天拔管5例.在ICU时间1~4天,住院时间6~10天.结论:经右心房路径或右心房路径加右室流出道切开修补肌部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左心室或右心室切口对心室肌的损害,减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7~2011年间共6例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恢复较平稳。结论:肌部多发室间隔缺损是较难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膜部瘤的外科治疗肖德绵谷春久张显清包伟珂(第一临床学心脏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室间隔膜部瘤室间隔膜部瘤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我科16年间手术11例,其中术前只确诊3例,8例在术中得到诊断,现将其临床表现、诊断和... 相似文献
4.
应用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0 引言 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 ,但手术带来的开胸 ,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 ,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 ,膜部再定位困难 ,残余分流率高 ,术后并发症多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Am platzer膜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专为经导管关闭膜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而设计 ,国内外肌部室缺也已有成功应用的个例报道 [1 ,2 ] ,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外尚无报道 .我科在西北率先完成首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目前总例数达 2 4…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年龄6-45岁,平均16.3岁,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膜部VSD,行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4—11mm,平均8mm;建立左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股静脉导丝轨道,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6—14mm(平均9mm),的国产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24小时、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心电图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例全部封堵成功;术后24小时、出院前、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心电图检查1例患者术后出现间歇性交界性心律,三天后消失;1例术后12天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介入封堵治疗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PWVSD)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安全性.方法 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25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引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5例PMVSD造影测量VSD直径3~7(3.5±1.5)mm,选择封堵器直径5~10(平均6.5±1.8)mm.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例VSD存在残余分流,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出现封堵器移位,经胸外科手术关闭VSD,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肺动脉压下降.技术成功率为96%.结论 应用封堵器经导管置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是适合于儿童合适类型PWVSD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广西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68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不同位置室间隔缺损的特点,相应采取不同的外科手术缝合修补方法,并对其中10例在浅低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下行室间隔缺损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同时简单介绍一种利用活瓣式补片法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新的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尖肌部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1例心尖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不同切口入路的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切口入路共有4种:即右房切口、右室心尖肌部切口、左室心尖肌部切口、右室流出道联合左室心尖肌部切口,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残余漏2例,但无须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心尖肌部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结果良好,但残余漏的发生率仍比较高,术毕应常规行经食管超声检查。手术切口的选择应根据术中室缺所在位置,尽可能采用右房切口,必要时可经右室心尖肌部切口,应尽量避免左室切口。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检查容易漏诊合并的肌部缺损。我院近期诊断3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1 男,1岁,囚发现先天性心脏病1年入院。院外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膜周型),肺动脉高压。查体:发育差,口唇无发绀。心前区扪及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全收缩期杂音。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左室心尖部限制性小切口治疗小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方法:13例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于左心室心尖部少血管区距左前降支1 cm处做一短的“鱼嘴状”限制性小切口,长约1.5-2.0 cm.应用拉钩牵开室壁切口,显露室间隔缺损.所有缺损采用Dacron补片、4-0 prolene连续缝合修补.心尖切口用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型法洛四联症的解剖特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37例小儿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型法洛四联症采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并与普通四联症作比较。结果 该四联症无圆锥隔,肺动脉瓣环和主动脉瓣环直接相连接,右室流出道梗阻以右室游离壁肥厚为主,需用补片加宽石室流出道以解除其梗阻者占97.3%,而普通四联症需补片加宽解除石室流出道梗阻者占76.01%(P<0.01);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5例,3d即控制,住院死亡1例(2.70%)。结论 该四联症室间隔缺损修补须防止左室流出道狭窄,宜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以解除其梗阻,而不宜过多切除肥厚肌束。 相似文献
12.
13.
14.
室间隔膜部瘤合并室缺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室间隔膜部瘤合并合室的缺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原则,我们对1985年6月至1995年3月共收治的17例病人,在体外循环于进行手术修补,术中发现室缺位于膜部15例,肺动脉瓣下2例,瘤破口大小为0.3~0.6cm,瘤体大小为0.5cm×1.0cm~2.0cm×3.0cm。结果:本组无手术死缝合修补,再将瘤囊覆盖重新心肌内膜化的作法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1991年~1994年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19例,室缺均用涤纶补片修补.术后应用血管扩张剂,呼吸机充分供氧.适当过度通气。结果本组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经处理后治愈。手术死亡1例,死亡率为5.26%.余病人恢复顺利,一般情况良好。结论术后应用血管扩张剂,呼吸机充分供氧适当过度通气.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AVP)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 在VSD合并AVP 153例患者中,右冠状动脉瓣脱垂140例,右和无冠状动脉辩均脱垂13例,其中主动脉辩关闭不全(AI)94例.VSD补片修补147例,直接缝合6例;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成形25例,瓣膜置换(AVK)9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低心排6例(3.9%).对单纯AVP的59例患者,VSD修补术后AVP完全纠正,无1例发生AI.在AVP伴轻度AI 60例患者中,出院时脱垂的主动脉瓣复位良好,超声检查见14例患者仍有轻度AI,随访中2例加重需再次手术.在主动脉辩成形术25例患者中.UCG发现均有主动脉瓣轻微或轻度反流,3例反流加重.1例AVR术后1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 在出现AI之前修补VSD,能使脱垂的瓣膜复位,可防止主动脉辫关闭不全;若伴有AI,应根据主动脉瓣病理改变而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AVSO)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AVSO介入治疗72例PMVSD病人。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3.1%(67/72例)。PMVSD大小(4.7±2.1)mm,PMVSD距主动脉瓣(2.1±1.0)mm,AVSO大小(7.1±2.6)mm。即刻封闭率94.0%。心律失常发生率20.8%(15/72例),新发生的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加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少-中等残余分流1例。平均随访(10.7±6.6)个月,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室性加速性心动过速1例,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应用AVSO介入治疗PMVSD疗效好、安全性高,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例MVSD患者,手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MVSD,其中男41例,女19例。超声心动图测定MVSD直径为3~9,4mm,左心室造影测定MVSD直径为3~9.4mm,所选国产MVSD封堵器直径为4~12mm。封堵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0.5%,3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7%。手术中出现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均恢复。术后3例患者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术后无死亡,23例患者术后杂音基本消失,术后并发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3例,心内残余分流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病情危重,通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ricularseptaldefect ,PMVSD)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8例PMVSD进行封堵器治疗。患者年龄 3~ 2 6 (16± 8)岁 ,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7(4 6± 0 9)mm ;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3月及 6个月进行随访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 ,但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