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9月到2006年9月收治入院的89例SAH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49例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89例患者中CTA检出动脉瘤70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窦血栓2例,阴性8例;在同时接受DSA检查的49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1例,动静脉畸形4例,阴性4例,其中除1例CTA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外,其余全部证实CTA诊断.CTA对SAH病因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为100%,DSA分别为98%和100%.结论:64层螺旋CTA对SAH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作用. 方法 36例SAH行CTA,其中16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结果 CTA检查的36例SAH中动脉瘤29例,脑动静脉畸形(AVM)4例,阴性3例.所有CTA检查结果与手术相符,其中经DSA检查的16例与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CTA可作为SAH患者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及制定治疗方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患者行头部16层螺旋CTA检查,对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 DSA)结果,评估16层螺旋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56例中DSA检查发现59个动脉瘤,16层螺旋CTA检查发现56个动脉瘤,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95%。结论:16层螺旋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临床拟诊为SAH的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CTA诊断脑血管动脉瘤31例35枚(包括误诊1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1例,阴性8例(包括漏诊3例);DSA诊断脑血管动脉瘤33例37枚;脑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1例,阴性6例。结论 CTA成像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可以作为临床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22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27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1例,脑膜动静脉瘘(DAVF)5例,烟雾病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造影阴性67例.结论:DSA检查对鉴别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对有条件的SAH病例均应行DSA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作进一步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6.
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08例SAH患者DSA检查结果。结果:颅内动脉瘤46例(42.59%)、血管畸形21例(19.44%)及动脉炎4例(3.70%),为SAH主要原因。DSA检查正常者37例(34.26%)。结论;脑血管造影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经典诊断方法,凡有条件应在SAH后3天内或3周后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高灵  陈伟明  夏鹰 《海南医学》2012,23(14):107-109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54例SAH患者行MS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256-CTA与DSA检查结果并相互比较.结果 54例患者中256-CTA检出动脉瘤42例,静脉窦血栓2例,动静脉畸形6例,阴性4例;DSA结果显示动脉瘤44例,动静脉畸形5例,静脉窦血栓2例,阴性3例,其中经临床与DSA证实1例CTA假阳性.结论 256-CTA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与周边关系,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有利,且对SAH的病因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荣  马强  刘娜嘉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2):778-77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8例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68例中,有25例同时接受DSA检查,证实CTA诊断者20例,包括3例经MSCTA检查阴性患者,复查DSA亦无阳性发现;2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检查阴性。结论 MSCF颅内血管造影术可替代DSA检查,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它提供的信息对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的SAH病例35例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27例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以DSA和手术结果为标准,本组35例患者中CTA正确诊断动脉瘤24例27个,动静脉畸形4例,阴性4例;误诊1例,漏诊2例。CTA对SAH病因诊断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是80.00%。CTA对SAH病因诊断结果与DS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SAH诊断安全、快速、准确,可用作SAH病人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1例SAH的患者行头颅CTA检查,应用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颅内动脉,以明确病因.结果 本组81例SAH患者经CTA 检查发现动脉瘤62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阴性18例.结论 头颅CTA检查对SAH的患者,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可作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行CTA检查,与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检查出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3例,其中大动脉瘤3例,小动脉瘤2例,一般动脉瘤3例;DSA检查发现动脉瘤9例.结论:CTA和DSA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本院成功完成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检查并得到DSA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CTA原始资料在工作站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包括VR、MIP、MPR和VA)分析,探讨各种后处理技术对不同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发现囊状动脉瘤29个,夹层动脉瘤1个,AVM病灶3个,未有阳性发现9例。其中VR和MIP联合VA适用于囊状动脉瘤的诊断,MPR和VA适用于夹层动脉瘤,MPR联合VR和MIP适用于AVM的诊断。结论:不同CTA后处理技术适用于不同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多种CTA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我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间192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检查(CTA)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价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可靠性。结果 192例中,CTA检查出动脉瘤162例,脑血管畸形12例;另有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均通过DSA及手术证实,3D-CTA在aSAH诊断的灵敏性为96.17%,特异性为94.11%。结论3D-CTA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颖  张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9):1080-108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SAH病人的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8例SAH病人的脑血管DSA显示,正常10例,血管病变18例;其中动脉瘤12例,AVM 3例,脑血管狭窄3例,CTA漏诊1例小的后交通动脉瘤和1例血管狭窄,其余26例病人的CTA诊断结果与DSA一致。结论:CTA对SAH病人的脑血管病变检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分析。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9月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CTA检查患者100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56例为动脉瘤,14例动脉硬化,8例动静脉畸形,7例烟雾病,5例为其他原因,10例未发现明确原因。结论 CTA能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在指导临床选择治疗、评估手术的难易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数字减影CTA(简称减影CTA)检查,对比减影CTA与DSA的图像质量、显示效果,并以DSA为金标准,分析减影CTA的诊断效能,比较其动脉瘤测量数据。结果本组中DSA发现动脉瘤157例,脑动静脉畸形(AVM)10例,Moyamoya病5例,阴性者28例,CTA检查发现动脉瘤147例,AVM10例,Moyamoya病5例,阴性者38例,其中误诊动脉瘤4例,漏诊动脉瘤14例;减影CTA、DSA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影CTA诊断SAH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86%、85.71%、91.00%;CTA与DSA测定的动脉瘤、瘤口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减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作为常用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早期双源CT三维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探讨双源CT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CTA检查,通过DSA栓塞或开颅夹闭术等治疗。结果:54例CTA检查阳性48例,可疑4例,阴性2例。对可疑4例及阴性2例行DSA复查,结果确诊动脉瘤4例,阴性2例,假阳性及假阴性各2例。结论:CTA是一种可靠、无创、快速、简便的方法,能早期诊断动脉瘤,基本满足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所需的影像学资料;对小动脉瘤的诊断尚需DSA检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 25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未见异常者5例.42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AVM 14例,动脉瘤6例,烟雾病1例,未见异常者21例.结论 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对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价值.方法:对经CT平扫明确诊断的自发性SAH 24例患者,在入院后均做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就CTA和DSA诊断作一比较.结果:24例CTA检查后22例共发现26个脑动脉瘤,CT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位置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以DSA作为金标准,CTA灵敏度92.86%,特异度100.00%.结论:CTA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危重患者早期病因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150例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结果示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及动脉炎为SAH主要病因,分别占36.67%,12.67%,8.6%。脑血管造影正常者41.3%,与SAH后病变本身变化或隐匿性血管病变未能被显示有关。早期脑血管DSA检查有利于颅内血管病变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并可减少SAH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