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自2005年至2008年诊治的2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X线特点及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以不规则发热,顽固性剧烈咳嗽为主,有时伴喘憋,肺部体征少、X线表现多为单侧病变,病变以右肺中下肺野多见,也可为间质性肺炎的改变。肺炎支原体肺炎也可发生肺外脏器受损,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可获治愈。肺外疾病需要对症治疗。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重,但体征较轻微,X线胸片阴影明显,是本病的特点。对临床上出现剧烈咳嗽而肺部体征少,X线阴影明显的患儿应及时寻找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证据。本病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尤其是阿奇霉素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少,可作为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2.
7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青 《中国病案》2011,12(8):67-68
目的探索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病例临床特征。方法收集7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78例中,仍以发热(69.2%)、咳嗽(91%)为主要症状,出现肺部体征者(74.4%),影像学检查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不到1/3患儿出现肺外合并症(25.6%),所有患者经阿奇霉素治疗后病情好转,治愈率高。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疾病,以肺部表现明显且较重,易发生肺外并发症,所有病例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黄雁  杨伟红 《黑龙江医学》2012,36(9):687-689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收集6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结果 6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除有呼吸道症状外,部分合并肺外脏器受损。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疾病,以肺部表现显著且较重,易发生肺外合并症,首选阿奇霉素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6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结果 6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除有呼吸道症状外,部分合并肺外脏器受损.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疾病,以肺部表现显著且较重,易发生肺外合并症,首选阿奇霉素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将该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5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特点、X线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以及运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疗效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常年都有发病,其中学龄组儿童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表现为肺部体征少、剧烈咳嗽以及发热等症状,X线表现多为单侧病变,右肺多于左肺,同时,婴幼儿也可能发生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咳嗽伴憋喘、肺部啰音多于年长儿童等症状,临床上根据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确定用药,其中15例患儿给予红霉素静点治疗,35例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相比较阿奇霉素治疗组而言,红霉素治疗组有10例患儿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皮疹,出现不良反应几率高。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比较严重,该病最主要的特点为X胸片影音明显、体征轻微,临床上运用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治疗,不仅出现不良反应几率低,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8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对照组42例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试验组43例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患儿咳嗽、发热以及肺部啰音等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采用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能够显著缩短患儿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并提高治疗有效率,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间3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实验室检查、X线表现特点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不但好发于年长儿童.表现为发热,顽固性剧烈咳嗽.肺部体征少,X线表现多为单侧病变,病变下肺多于上肺,右肺多于左肺,多为不完全节段或大叶实变及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而且婴幼儿也可发生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表现为咳嗽伴喘憋,以不规则发热为主.肺部体征罗音比年长儿多.胸部X线表现多为双下肺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肺炎支原体肺炎可发生肺外脏器受损应用红霉素及阿奇霉素治疗可痊愈.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较重,大多数体征较轻微,X线胸片阴影明显,是本病的特点对有上述表现的肺炎患儿应及时寻找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证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尤其是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少.可做为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对2009年7月~2010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92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发病多为学龄前儿童,幼儿发病率也较高;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婴幼儿肺部啰音相对较多,年长儿童肺部阳性体征少;胸部X线改变多样性;所有病例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有效.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幼儿发病率有增多趋势;血清MP-IgM升高是确诊依据,但早期阳性率不高,根据临床特点早期初步诊断,予以经验性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可缩短住院治疗时间,防止重症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阳西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并对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24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20.00%),10例外周血白细胞降低(8.33%),血沉增快65例(54.17%),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谱增高有30例(25.00%)。临床通过采用阿奇霉素治疗,40例患者采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婴幼儿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以肺部湿啰音、气促,临床发病不明显,肺外并发症,而年长患儿以发热、咳嗽、肺病体征不明显为特点,采用阿奇霉素及头孢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黄纯  陈朝霞  刘柳明 《广西医学》2010,32(2):188-189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1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治疗组71例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胸片及不良反应情况,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97.2%和87.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64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除肺部病变外,还可引起多种肺外病变,且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基础上常合并其他病原体的感染。结论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应考虑到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或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免疫反应过度的可能而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58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崔晓明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1048-1049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肺外脏器损害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对确诊为MP感染的12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20例,下呼吸道感染106例;并发肺外损害58例(46%),其中4~14岁患儿52例(89.7%),最小年龄5个月;损害以消化、泌尿、心血管、神经和血液系统为多见,分别占37.9%、30.0%、24.1%、15.5%、13.8%,皮肤黏膜及关节肌肉损害分别占8.6%、5.7%;所有患儿经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小儿MP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胸部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肺外损害发生率较高,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易造成误诊。对可疑MP感染者,应及时检测血MP-IgM,尽旱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胡小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38-39,4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感染规律,为小儿MP肺炎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院75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调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情况,并对入院的118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进行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道疾病患儿抗-Mp-IgM阳性率为60.0%(450/750),女性患儿阳性率(68.0%),高于男性患儿(54.7%,χ2=48.1,P0.01)。婴幼儿MP肺炎以气促、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肺部啰音多见,发热并不明显,肺外并发症少;年长儿患儿的MP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肺部体征不明显,肺外并发症多。51.7%的患儿有肺外合并症。结论小儿MP肺炎在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呈现多样性改变,肺外合并症多,因此对疑似患儿应常规检测MP-IgM抗体,有利于早期诊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MSCT平扫图像征象进行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临床治疗后证实为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的儿童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阶段<1岁、1~3岁、>3岁分为三组。观察三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和肺部受累情况。结果湿啰音和高热是出现于三岁以下的患儿常出现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大,还会伴随着大叶性肺炎出现;<1岁和1~3岁的患者肺部影像均以出现斑样影为主,>3岁患者肺部影像主要为出现大片影为主,>3岁患者肺部影像还会有肺不张和胸腔积液现象,1~3岁患者还存在胸腔积液现象。三组患者右侧单侧肺部受累、左侧单侧肺部受累、双侧肺部受累情况分为<1岁的23例患儿中为2(8.69%)、0(0.00)、21(91.31%);1~3岁35例患儿中为4(11.42%)、1(2.85%)、30(85.71%);>3岁28例患儿中为17(60.71%)、6(21.42%)、5(17.85%)。结论MSCT检查能体现出不同年龄阶段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的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非外伤性纵隔气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回顾2011年1月~2015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非外伤性纵隔气肿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对病因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非外伤性纵隔气肿住院儿童33例,中位年龄30.0(IQR 14.0-69.0)m,中位住院天数13.0(9.5-19.5)d。病因诊断以重症肺炎最为常见,共22例(病原以呼吸道病毒感染常见,包括腺病毒8例,流感病毒4例),其他诊断包括气道异物、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自发性气胸等。临床表现以咳嗽、气促、发绀常见,常伴皮下气肿及气胸。大部分非外伤性纵隔气肿患儿需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26/33,78.8%),常需应用气管前筋膜切开引流减压(22/33,66.7%),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在不同年龄组(<5y和5-14y)非外伤性纵隔气肿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非外伤性纵隔气肿发生病因以重症肺炎多见,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感染。非外伤性纵隔气肿的治疗主要是原发病治疗及气管前筋膜切开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16.
儿童麻疹89例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麻疹有效的干预措施及规范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月收住院的89例小儿麻疹的临床资料,包括观察时段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特点、诊治经过等。结果:本组流动人口占44.94%(40/89);年龄组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占71.91%(64/89),其中8月龄~3岁占56.18%(50/89);符合麻疹计划免疫接种条件75例,接种率为26.67%(20/75),流动人口接种率为7.5%(3/40);74.39%(61/82)病例发病前均有多家医院就诊史,临床特点:热程长,体温高峰较高,出疹期时间延长,并发症较多(小年龄组尤其明显);并发症仍以肺炎、肠炎为主;死亡1例,死亡率为1.12%(1/89);院外未频繁使用退热药组和频繁使用退热药组的出疹期和热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50例诊断为肺炎或支气管炎,40%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结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及防止医源性传播应作为控制麻疹流行的重要措施,抗菌及退热药物的合理使用亟待规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住的肺炎支原体肺炎9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患儿年龄分组:<1岁组11例,1~3岁组17例,3~5岁组41例,>5岁组28例。按患儿肺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分为支气管肺炎组(55例),大叶性肺炎组(4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进行血清学检测,抗体滴度≥1∶80为阳性。比较各组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 97例中有39例(40.2%)入院时MP-IgM阴性,出院时阳性,58例(59.8%)血清学检查阳性患儿MP-IgM滴度升高4倍以上。血清学阳转者出院时的MP-IgM平均滴度为1∶160(1∶80~1∶2 560)。血清学阳性者入院时的MP-IgM平均滴度为1∶160(1∶80~1∶640),出院时为1∶640(1∶80~1∶2560)。发病的高峰年龄为3~5岁,>5岁患儿更容易引起大叶性肺炎和胸腔积液,且发热时间长,伴随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及ESR和CRP升高。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与年龄密切相关,由于血清学阳转率比较高以及假阳性的存在,应重视双份血清学检查在临床确诊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影像特点与治疗。方法分析62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病例资料。结果MP肺炎的临床特点是咳嗽和发热,婴幼儿伴喘息、肺外症状;影像特点:婴幼儿以斑片阴影为主,学龄儿童以节段和大片为主;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能快速改善和控制症状。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表现有特点,缺乏特征性,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及临床特点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  李海浪  李丽  许桦 《现代医学》2003,31(6):368-370
目的 对不同年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及其临床特点进行观察。方法 检测 65 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Mp DNA PCR和血清抗Mp IgM ,并检测部分患儿相关免疫指标。 结果 咽拭子Mp DNA PCR阳性率为3 2 .16% ( 2 11/65 6) ,血清抗Mp IgM阳性率为 17.3 8% ( 114 /65 6)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 4~ 10岁年龄组抗Mp IgM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P <0 .0 0 5 )。 结论 咽拭子Mp DNA PCR检测结果不受年龄的影响 ,血清抗Mp IgM检测阳性受小儿年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口服治疗小儿肺炎的可行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生素口服途径治疗小儿肺炎的可行性、优越性。方法:在观察期间临床诊断为细菌性小儿肺炎的病例(非危重的,年龄6个月~5岁为主),随机分为抗生素口服观察组与抗生素静脉对照组,对病例的病情转归、不良反应、治疗过程患儿依从性等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口服抗生素治疗小儿非严重肺炎与静脉使用抗生素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小儿对治疗的依从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口服途径有优势。结论:抗生素口服方法治疗非严重小儿肺炎是有效的,作为常规首选治疗非严重小儿肺炎的可行性、优越性更切合现行的医疗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