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儿童过敏性紫癜(HSP)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调查本科2007年1月21日-2010年1月11日符合HSP诊断的病例,剔除有院外治疗史、非第一次发病、2周内有使用抗组胺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史的纳入统计病例共61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行食物不耐受检测,同时行血清总IgE和IgG水平测定,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用相关回归法分别对血清总IgE水平和血清总IgG与食物不耐受IgG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采取均值比较两样本t检验,显著水平选择0.05。结果 HSP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升高的发生率为86.88%(53/61),多种食物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耐受,以蛋清/蛋黄、牛奶、鳕鱼、蟹等食物为重,分别为46.74%(43/53)、26.09%(24/53)、10.87%(10/53)、5.43%(5/53)。其中对两种及两种以上食物不耐受的病例有32例,发生率为60.38%。血清总IgE阳性率为29例,发生率为47.54%;食物不耐受IgG浓度和血清总IgE水平无相关性(r=-0.905,〉0.05);食物不耐受IgG浓度和血清总IgG水平无相关性(r=0.682,P〉0.05)。一种和两种及两种以上食物不耐受患者血清总IgG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5)。结论该检测可为患者对某些特定的食物存在不耐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临床实施个体化的健康饮食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反复发作及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及不耐受食物禁食/轮替治疗对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8例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IgG与IgE;将其中中重度食物不耐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食物禁食/轮替疗法)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受检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IgG阳性率(98.0%)显著高于IgE阳性率(33.7%)(P0.05)。所有患者中,有56例中重度食物不耐受。经过3个月治疗,观察组疗效(92.9%)显著优于对照组(67.9%)(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与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有相关性,不耐受食物禁食/轮替治疗对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紫癜患儿66例血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其病因难以确定,与感染、食物、药物等因素有关。目前,临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常易复发。近年来研究发现,IgG介导的食物不耐受,也称慢性食物过敏,可导致机体慢性免疫性损伤,症状涉及全身各系统,却常常被临床忽视。为探讨过敏性紫癜和食物不耐受的关系,作者检测了6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中14种日常食物的特异性IgG抗体,并观察了调整患者饮食后症状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食物不耐受抗体IgG导致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对食物性变应原的反应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22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及35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G抗体,分析过敏性紫癜与食物不耐受的关系.结果 122例过敏性紫癜患者食物过敏原IgG抗体阳性率为96.8%,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具有临床意义,通过禁食致敏食物59%的患者有明显好转.结论 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对诊断过敏性紫癜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全面掌握病人的过敏状态,为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学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与男性患儿过敏性紫癜的关系,为临床诊治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00例过敏性紫癜男性患儿及78例健康对照者14种日常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分析显示各年龄组的的主要致病原以鸡蛋、牛奶为主,对猪肉、玉米不耐受者较少,且IgG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4种:鸡蛋、蟹、小麦、鱼。结论:男性患儿过敏性紫癜疾病与食物不耐受密切相关,部分食物过敏存在年龄差异,在此类病人临床诊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及不耐受食物禁食/轮替治疗对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98例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IgG与IgE;将其中中重度食物不耐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食物禁食/轮替疗法)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受检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IgG阳性率(98.0%)显著高于IgE阳性率(33.7%)(P<0.05)。所有患者中,有56例中重度食物不耐受。经过3个月治疗,观察组疗效(92.9%)显著优于对照组(67.9%) (P<0.05)。结论 食物不耐受与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有显著相关性,不耐受食物禁食/轮替治疗对儿童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也称亨-许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超敏反应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炎,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的皮肤紫癜,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和肾脏病变。HSP病因复杂,感染、食物、药物等均可导致发病。其中食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是HSP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食物特异性IgG和过敏性紫癜的关系,为临床医生治疗食物不耐受的过敏性紫癜提供指导。方法:以6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为观察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6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其中58例(96.67%)结果阳性,对照组为28例(93.33%)结果阳性。仅1种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的,观察组有4例,对照组1例,其余均为2种以上阳性。两组动物来源的IgG阳性率最高的均为蟹,然后是蛋清/蛋黄,鳕鱼,虾,牛肉,牛奶;植物来源的以西红柿,大米,大豆,玉米为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结果在++以上的共29例,而对照组有8例,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的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均在90%以上,但是食物特异性IgG阳性在++以上的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不耐受食物只有蓄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病,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对食物不耐受的过敏性紫癜的饮食方案制定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闯  杨啸宇  陆晓琴  汪平 《西部医学》2012,24(7):1258-1259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与14种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的关系,指导临床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皮肤科确诊慢性荨麻疹病人221例作为病例实验组,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4种食物特异性IgG浓度。结果实验组中有131人有不同程度食物不耐受(阳性率59.3%),而对照组只有11例阳性(阳性率27.5%),检测灵敏度为59.2%,特异性为72.5,阳性预测值为92.3%,阴性预测值为24.4%。结论大部分慢性荨麻疹与食物不耐受有关,食物不耐受检测对慢性荨麻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IgG与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10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其中干预组56例,对照组52例,另选用同期就诊的50例单纯性过敏性紫癜及50例健康体检儿作为对照,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组和单纯性过敏性紫癜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进行血清食物组特异性IgG(14种抗原)检测,干预组根据IgG检验结果对相应的食物进行限制,对照组仅限制高蛋白食物,分别于第30、60日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食物特异性IgG总阳性率腹型过敏性紫癜组为90.7%,单纯性过敏性紫癜组为70.0%,健康对照组为38.0%,腹型过敏性紫癜组明显高于单纯性过敏性紫癜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腹型过敏性紫癜组中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干预第30、60日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限制不耐受的食物可以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敏性紫癜(HSP)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外周血CD3+、CD4+、CD8+、CD4+/CD8+、CD19+及NK(CD16+ +CD56+)细胞水平的变化,了解HSP合并MP感染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探讨MP感染与HSP免疫学发病机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3例HSP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MP—IgM抗体,又分为MP—IgM阳性组和阴性组,并选择20名健康查体儿童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所有儿童外周血CD3+、CD4+、CD8+、CD19+、CD4+/CD8+和NK(CD16+ +CD56+)细胞水平。结果53例HSP患儿中MP—IgM阳性21例,其阳性率高达39.6%;HSP患儿外周血CD4+细胞和NK(CD16+ +CD56+)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比值下降(P〈0.05);CD8+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CD19+B细胞显著升高(P〈0.01);HSP患儿MP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发现,MP感染阳性组CD8+细胞百分率较阴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比值和NK(CD16+ +CD56+)细胞活性下降更显著,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SP儿童中有较高的MP感染率;HSP患儿存在T细胞功能紊乱,NK细胞活性降低,B细胞多克隆活化;说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参与HSP的发病;伴MP感染的HSP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更加紊乱,表现在CD8+细胞百分率升高更明显,NK(CD16+ +CD56+)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下降更显著;提示MP感染可能在HSP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紫癜及紫癜肾与病毒感染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太原地区过敏性紫癜及紫癜肾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5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及35例正常儿童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血人微小病毒B19 DNA阳性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V-IgM及乙肝病毒(HBV)两对半阳性率。结果 ①人微小病毒B19阳性率为2.1%,EBV为17.3%,HBV为3.8%。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7%、2.9%、5.7%,与HSP组比较,三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25)。②病毒感染组与无感染组肾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5)。结论 此三种病毒感染是太原地区过敏性紫癜发病的重要原因,且病毒感染更易引起肾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 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患儿尿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浓度与肾脏血管损害的关系。方法:对肾穿刺活检确诊的78例HSPN患儿按肾血管损害、肾小球病理损害、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进行半定量积分,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血管病理积分及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总病理积分各分为轻、中、重3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尿中VEGF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局部VEGF表达及肾脏微血管密度。结果: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血管病理积分及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总病理积分轻、中、重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肾脏血管损害愈轻,微血管密度、血与肾局部中VEGF浓度则愈高,而尿中VEGF排泄也愈低,轻、中、重组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肾小球积分与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积分、肾脏总积分相互呈高度正相关(r=0.596,0.612,0.728,分别P<0.05,0.05,0.01),微血管密度与血VEGF和肾VEGF相互呈高度正相关,与尿中VEGF呈高度负相关(r=0.601,0.696,-0.639,均P<0.01)。结论:尿中VEGF排泄增加使肾局部VEGF浓度下降进而导致的肾血管损伤,可能是HSPN患儿肾血管损害与病理慢性进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重症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容  何丽红 《华夏医学》2004,17(2):147-148
目的 :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重症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将 86例重症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成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 ,4 6例治疗组患儿用甲基强的松龙 15~ 30 mg· kg- 1 · d- 1 ,加入 10 %葡萄糖液 10 0~ 2 0 0 ml中 ,1h内滴入 ,3d为 1个疗程 ,此后改为强的松 1mg· kg- 1· d- 1口服 ,逐渐减药至停用。 4 0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 0 .3~ 0 .5 mg· kg- 1 · d- 1 静脉滴注 ,病情明显改善后改用相同剂量的强的松口服 ,逐渐减量至停用。结果 :治疗组皮疹消退、腹痛消退、消化道症状完全消退、关节症状消退及肾损害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 .0 1或 0 .0 5 ) ,紫癜复发率 (6 .5 2 % )明显低于对照组 (2 7.5 % ) ,P<0 .0 1。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重症过敏性紫癜安全有效 ,是防止复发、减轻肾脏损害较好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HSP的9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SP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发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有季节性分布的特点,第1、4季度发病较多;皮肤型发病率占首位,腹型次之;回、汉民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诱因中以呼吸道感染及食物过敏较多.分析显示皮疹持续时间、皮疹是否反复、年龄、胃肠道症状、关节症状、是否用肝素治疗、血浆IGg、PLT等在肾损害组和尿检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病时年龄≥6岁、皮疹反复、皮疹持续时间长、胃肠道症状、关节症状、未使用肝素治疗等患儿易发生过敏性紫癜肾损害,对有以上临床特征的HSP患儿更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6.
吴挺柏  王婷  郑铠军  张静 《吉林医学》2014,(13):2725-272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儿童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儿均于口服氯雷他定(开瑞坦)、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伴随肠道症状患者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1次/d,50~70 U/(kg·d),以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尿微量白蛋白(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免疫球蛋白G(IgG)。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儿的β2-MG、尿Ig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对儿童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有理想的预防作用,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30例已确诊为腹型HSP住院患儿,采用13C-UBT进行H.pylori检测,阳性者85例,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根除H.pylori三联治疗,比较其疗效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有效率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肠道症状缓解迅速,复发率为8.9%,而对照组为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儿童腹型HSP密切相关,对于H.pylori阳性者给予根除H.pylori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13 (IL- 13 )在急性肾小球肾炎 (AGN)和紫癜性肾炎 (HSPN)患儿中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 EL ISA法检测 2 4例 AGN和 2 0例 HSPN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中 IL - 13的水平。结果  AGN急性期和 HSPN活动期 PBMC培养上清中 IL - 13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 ,恢复期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IL - 13在 AGN和 HSPN发病机制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PBMC培养上清中 IL - 13水平的变化可作为观察病情活动状态的一个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血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住院病人13例血流变学。结果:发现过敏性紫癜(HSP)组红细胞压积增高,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显著增高,而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电泳均值虽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SP时高红细胞压积,高血浆粘度和高全血粘度是促成高凝状态、易并发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同时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缓慢,造成组织灌流不足,进一步加剧血管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损伤,提示临床上应积极处理高粘滞血症,及时应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对于减轻并发症,缩短病程和防止复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桂红 《安徽医学》2005,26(6):496-498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5年3月至2004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113例HSP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肾损害相关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学龄患儿92例,春、夏、秋、冬的患者数分别为29例、4例、44例、36例。(2)感染58例,进食特殊食物15例。(3)肾脏损害42例,其中学龄患者40例, 混合型患者36例。(4)112例治愈或好转出院,复发11例。结论HSP好发于学龄儿童,发病季节主要为冬春秋季,发病诱因以感染占首位,学龄患者及混合型易发生肾脏损害,少数患者有复发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