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质学说肇始于《内经》,发展与扩充其运用,则首推仲景。本文以《金匮要略》方后医嘱为依据,从服药时间、方法、剂量、药后调养与注意事项等方面探讨其对体质学说的贡献,借以说明细心剖析仲景有关条文,认真领会其体质学思想,于提高疗效颇有裨益。一、体质与服药方法、时间、剂量的联系 (一)《金匮要略》方后医嘱对于服药方法的论述:服药方法归纳起来有顿服法、再服法、三服法、四服法和五服法共五种。 1.顿服法指浓煎一剂。一次服完。多用于体质强壮,邪气充实,病证危重急迫之时。这种服药法具有药专、势猛和能迅速发挥药效之特点。甘遂半夏汤、半夏干姜汤、大黄牡丹皮汤等19个方剂均采用此法煎服。  相似文献   

2.
全面研究统计《金匮要略》方每日的服药次数 ,共分6种情况 :顿服、日服 1次、日服 2次、日服 3次、日夜服、随病证变化定服。 1顿服 :主要为汤剂 ,攻邪而用 ,共有 9方 ,可视为日服 1次 ,占汤方 8% ;2日服 1次 :为明言只能日服 1次者 ,为药物有毒性烈性之方 ,仅有 2方 ;3日服 2次 :主要为汤剂 ,有 2 2方 ,占 2 0 % ,多为相对集中药力之方 ,少数为相对方便之散剂 ,仅 2方 ;4日服 3次 :汤剂 5 2方 ,加之虽未指明但意为日服 3次的汤方 1 9方 ,占汤方 71 % ,散剂 2 3方 (内服 ) ,1 2方日服 3次 ,占散方 5 2 % ,丸剂 1 6方 ,1 2方日服 3次 ,占丸剂80 % ,提示日服 3次为张仲景的常用服法 ;5日夜服 :主要为日 3夜 1或夜 2服 ,汤剂有 4方 ,丸剂有 2方 ,另有日夜服分 1 0次者 1方 ,主要用于病证夜间加重 ,或症状频发 ,或正虚邪实不能胜药者 ;6随病证变化决定服药次数。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的方药服用方法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特色之一,其服用方法十分讲究,不同病情,不同药物,服法绝不可千篇一律。有人曾对105例中药汤剂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服法不当者10例,占无效总数的9.52%。正如徐灵胎所说:“力一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张仲景提倡的服药方法一般是一剂药共煎后分次服,而服药的时间、间隔时间十分讲究。如桂枝汤服法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现就中药汤剂的给药护理事宜概述如下。1 给药方法中药汤剂主要是口服给药 ,按口服方法可分为 :分服法、顿服法、频服法、连服法四种。1.1 分服法分服法是将 1d的药物总量分成几次服用的给药方法。一般分为 2~ 3次 ,这样可以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疗疾的浓度 ,发挥治疗作用。分服法较为安全有效 ,但须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特点掌握给药时间、间隔和剂量。1.2 顿服法顿服法是将 1剂药液 1次完全服完的给药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急症、重症 ,集中药力获速效 ,控制病情发展 ,如荡涤实热 ,峻下热结的大承气汤 ;…  相似文献   

5.
郑相敏  赵海滨 《河南中医》2021,41(6):811-814
《金匮要略》中汤剂的服用次数,是由药性、用药目的 、病证性质、病势缓急、疗程长短等决定的.常规服用方法为日3次,若攻邪救危,可集中药力,日服2次;长期服药或病轻者,可减少服药次数.邪重病急者,欲取高效、速效者应顿服,并注意药后之病证变化及患者反应,决定是否停用或再服.服用较小剂量的方药大致有3类:一是治疗痰饮病、水气病...  相似文献   

6.
服法是中药合理运用的重要一环 ,服法不当 ,反而为害。早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 ,对中药服法已有详述 ,其云“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再如《伤寒论》中桂枝汤宜温服一杯 ,约半小时再喝热稀粥一杯 ,以助药力。《金匮要略》大乌头煎服法 :取二升 ,强人服七合 (70 ml)、弱人服五合(50 ml) ,不差 ,明日更服 ,不可一日再服。《温病条辨》银翘散服法 :病重的白天服 3次 ,夜间服 1次 ,病不解者 ,原方再服。又如鸡鸣散要在清晨 4时服用等。笔者在学…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方后注中对于中药汤剂服用频率的阐述丰富详尽,对指导临床中药复方的具体应用有重要的实用和学术价值。文章系统梳理《金匮要略》方后注中关于服药频率的内容,探究中药服用频率的规律。书中中药服用频率从每日1~5次不等,包括顿服、日一服、日再服、日三服、日三夜一服、日三夜二服等。其中每天服用3次应用最多,其次是每天服用2次。对于药性峻猛之剂,注重保护正气,强调中病即止,不必尽剂。《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中药服用频率值得今日临床借鉴,中药服用应当尊崇先贤教诲,仍应以每日3次为主,并应深入开展中药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伤寒杂病论》的服药频次,并将服药频次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类:"不拘时候以知为度"、顿服、日二服与日三服、日三服以上、昼夜服药、少少含咽之等。"不拘时候以知为度"主要用于汗剂、吐剂、下剂、止泻剂、止痛剂;"顿服"用于病情表浅,或病情危重以速挽危亡,或见于峻药缓用者;"日二服与日三服"多用于解表,和解,攻下,温里;"日三服以上"则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昼夜服法"的方剂多用于治疗气机升降逆乱之病;少少含咽之则意在使药力持续作用于局部。相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普遍采用的一剂早晚两次分服,《伤寒杂病论》中丰富的服药频次,更能彰显中医的特色,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鄢圣英 《国医论坛》1997,12(1):11-12
辩证施护是《伤寒论》重要内容之一。在药物的煎服法方面,有用水量、用火、服药时间、药量、服药方式方法等不同。凡药质吸水性强、均服或具有清热生津作用的药物大多用水较多;药味较少,吸水性差,或顿服,或温里祛寒的方剂大多用水较少;且祛寒方药多用性温之水,清热方剂用性凉水煎,通阳活血方剂多加清酒。用火有武火、文火、微火及开水浸渍之别.服药大多一日三服,但对胃肠道疾病或病情较重者多昼夜服,下焦病证多饭前服,泻下逐水药多清晨空腹服等等.注重服药后的起居、饮食护理.始终贯穿扶正祛邪和助阳气、存津液思想。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甘草二药组成,具有缓急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也认为该方具有明显的解痉、镇痛等作用。但此方在应用时有取白芍生品、酒炒品等不同饮片规格入药,也有取不同比例白芍入药的报道。为此,比较了不同比例生白芍或酒炒白芍组成的芍药甘草汤的解痉镇痛作用。结果表明:生芍与甘草以1:1配伍组成的芍药甘草汤,对小鼠肠平滑肌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贵华  罗媛媛 《河北中医》2012,34(4):599-600
中医学对中药的服药方法有较多记载,但目前临床普遍采用每日早、晚2次服用的方法.中药服药方法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被淡化、遗忘.有人曾对105例中药汤剂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服法不当10例[1].由此可见,中药的服药方法对药物疗效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伤寒论》被后世医家尊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奉为圭臬,不仅其理、法、方、药为后世所推崇,其中的服药方法也有其特殊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序贯给药"法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相似文献   

12.
姜迪  洪瑛 《中医研究》2024,(3):66-68
为厘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剂量和用法,对相关古籍进行挖掘,发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与其他麻黄类方剂的剂量和服法不同,《外台秘要》所载薏苡麻黄汤和《金匮要略方》中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与现行教材记载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剂量和服法亦不同;认为《外台秘要》所载薏苡麻黄汤是接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原貌的版本,《金匮要略方》中的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为张仲景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原方。  相似文献   

13.
水肿秘方     
方药:甘遂、芫花、大戟、丑牛子、茯苓、猪令、泽泻、腹毛、广陈皮、广木香、甘草各三钱,巴豆一钱、正梅片一钱(或用麝香五分代之).制法及服法:以上十三味共研细末,分作四次量,日服一次,或间一、二日服一次.服药数小时前,先以地骷髅五钱至一两,煎汤一大碗,去渣,温服.一小时后,再用水酒一小碗煑沸,调药末顿服,肿即见消,效极显著.(如泻泄次数过多,患者体力不支,可饮冷开水、冷米汤或冷的人参汤少许即止.)一般服用一剂后,可望痊愈.愈后如精神疲乏,每日可  相似文献   

14.
学习仲景方用甘草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仲景用甘草方计124方(《伤寒论》70方,《金匮要略》54方)。其中以甘草为君的方有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10方,以甘草为臣的方有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桔梗汤、栀子甘草豉汤等11方。可见甘草之功绝非仅“调和诸药”而已,作为君药或臣药自有其独特功效,不可等闲视之。现通过对仲景方的学习和运用,谈一些体会,并祈高明正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因其理法方药缜密、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其中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许多名老中医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治疗大病、疑难病效若浮桴。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极其广泛,书中所载112方(不计烧裈散与禹余粮丸),其中70方有甘草,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的涉原文137条。《伤寒论》中的甘草运用规律可以指导当今临床甘草的运用。1《伤寒论》中甘草运用种类《伤寒论》70个方剂中配伍有甘草。除甘草汤和桔梗汤中用生甘草外,其余68个方剂中均用炙甘草。《伤寒论》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汤中含生甘草一味药,桔梗汤含桔梗  相似文献   

16.
陈志强  张意林 《河南中医》2022,(9):1301-1304
张仲景辨治瘀血病证时,常根据病性的寒、热、虚、实,选择合适的祛瘀药物;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采取适宜的剂型和服药方法。若瘀属虚寒,则选用温补药物;若瘀属虚热,则选用寒补药物;若瘀属实热,则选用寒凉药物;若瘀属实寒,则选用温热药物;若瘀属寒热错杂,则寒温并用;若瘀属虚实兼夹,则攻补兼施。在剂型与服药方法上,若病重势急,多用峻药取汤,服用方法多用顿服、更服;若病重势缓,多用峻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定时服;若病轻势急且病位趋下,多以缓药取汤,服用方法多为先食服;若病轻势缓,多用缓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日三服;若因瘀血而致腹中急痛者,多取散剂以酒和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张仲景药物煮服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的煮药服药方法进行了研究.1.在煮药方面:①要因病选用不同溶剂,计有泉水、甘澜水、潦水、浆水、酒、苦酒、蜜7种;②煮药方法要据药掌握,计有同煮、先煮、后下、去滓再煮、麻沸汤渍药5种,并列举适用药物及意义.2.在服药方面:①要据病把握服药次数,计有顿服、日服2次、日服3次、日服多次、日夜服、随病证变化而服等多种,比较灵活.②要依病选择服药时间,计有定时服、非定时服.3.在服药反应及调护方面:①要观察药后反应以把握用药尺度,计有视大小便变化,以判定邪去或药物所为;用汗吐下药,每中病即止;用乌头、附子,要见冒痹状则止.②注意药后将息,以提高用药效果,饮食上计有借饮食以助药力、服冷食以缓巴豆烈性、为保胃护正3种,不食生冷、腥臊酸辣食品;在起居上要慎起居、避风寒.  相似文献   

18.
甘草首载于我国的第一部药物典籍——《神农本草经》,以此组方用于临床则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112方(禹余粮丸一方有方无药不在其中),用甘草的就有83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甘草的各方,以甘草为主的有治少阴寒化的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治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治脏燥的甘麦大枣汤,至今仍不失为临床上卓效经方。以甘草作为辅药者则方数更多,扩大了《本草经》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认为栀子豉汤并非催吐之剂,为何有"得吐者,止后服"之禁?有人认为《伤寒论》流传年代久远,恐有错简之误.  相似文献   

20.
葛根芩连汤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根芩连汤经验举隅黑龙江省九三农管局中心医院文小平(161441)黑龙江中医学院附院朱沈秋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伤寒论》,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组成,有表里双解、坚阴止利之功,是张师用治伤寒表证未解,误下邪陷阳明而成之热痢的代表方。笔者取本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