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医疗救护的展开效果,提高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方法野战医疗所的10、15、50和120人的编组构成与展开流程的实践回顾。结果本组2314例伤病员中,存活2213例(96%),死亡101例(4%);伤后1h以内死亡23例(23%),24h以内死亡59例(58%);死于创伤合并症者99例(98%),中暑死亡者2例(2%)。结论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在非战争行动时医疗救护的实践,提高了突发事件救护的快速反应能力、整体配合能力和救护水平,丰富了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的救护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海上医疗队在南沙对创伤与外科急危重伤病员进行海上医疗救护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563例伤病员岛上全程医疗救护以及采用医疗直升机、舰船医疗后送至陆上医院救治的医疗实践.结果 本组1563例伤病员中,存活1561例(99.9%),死亡2例(0.1%);其中岛上全程治疗1471例,全部存活,后送至陆上医院治疗的9...  相似文献   

3.
目前,海上医疗队是军队医院抽调的机动卫勤分队,主要任务是承担平、战时海上卫勤保障任务。作者医院海上医疗队妇产科救护小组以平战结合方式,按海上医疗救护的要求,携带海上医疗队的装备,配备妇产科专业救护人员,应用海上医疗救护的模式[1],在海上环境下出动海上医疗救护16批次,完成海上灾害中对急产41例产妇的救护,为完善海上医疗救护,特别是对海上灾害中急产产妇的现场处理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军队医院在承担平时战备训练、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还担负着战时卫勤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救援等任务,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适应多样化任务需要,注重加强机动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野战医疗所是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主要组成部分,是战时执行早期治疗和部分专科治疗的重要力量。高技术战争战创伤突发性、多元性、残酷性等特点,对其护理队伍环境适应能力、战伤救护能力、心理干预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要求。自2010年以来,笔者所在医院对野战医疗所护理骨干进行了“一专多能”培训,现将培训方法与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新需求,探讨如何提高野战医疗所智能化医疗救护能力。方法 分析智能化野战医疗所的内涵、特征和能力需求,提出智能化野战医疗所建设的主要内容,指出智能化野战救护所发展应关注的重点问题。结果 对野战医疗所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强基于人工智能的卫勤指挥平台、信息通联网络、大数据利用资源库和无人智能化装备建设,极大提升了野战医疗所卫勤保障能力。结论 智能化野战医疗所建设是构建我军新一代卫勤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未来战场医疗救护能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医院野战医疗所开设码头救护所模拟展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野战医疗所开设码头救护所救护流程及职责,为提高海战救护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海战伤的特点,每次100名官兵分别扮演不同的海战伤员。野战医疗所成员120人分成9组,包括指挥组、分类后送组、防疫洗消组、抗休克组、手术组、医疗2组、医疗保障组和后勤保障组。根据码头救护所的流程与各自的职责展开5次训练。分析海战时码头救护所救护特点和人员状况,将码头救护所的救治岗位进行合理分配,对各级救护人员工作流程及职责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5次模拟训练展开保障能力不同,第1~3次分别为不及格、及格和良好,第4、5次均为优秀,第5次与其他次比较为最好(P〈O.01)。结论通过野战医疗所开设码头救护所救护流程及职责训练,可提高海上救护的快速反应能力、整体配合能力和救护水平;丰富了码头救护所救护理论。  相似文献   

7.
医院船医疗队海上医疗救护模拟展开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医院船医疗队在海上救护流程及职责,以提高海战时的救护质量。方法根据海战伤的特点,每次100名官兵分别扮演不同的海战伤员。野战医疗所成员50人分成6组,包括指挥组、分类换乘组、手术组、医疗组、医疗保障组和后勤保障组。根据医院船医疗队的流程与各自的职责展开5次训练。分析海战时医院船医疗队救护特点和人员状况,将医院船医疗队的救治岗位进行合理分配,对各级救护人员工作流程及职责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5次模拟训练展开保障能力不同,第1~3次分别为不及格、及格和良好,第4、5次均为优秀,第5次与其他次比较为最好(P<0.01)。结论医院船医疗队南海海上救护流程及职责训练,提高了海上救护的快速反应能力、整体配合能力和救护水平;丰富了海上救护理论。  相似文献   

8.
载人飞船上升段应急溅落的返回舱搜索打捞和航天员救援是海上卫勤保障任务的重点之一。根据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圆满完成“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远海医疗保障任务的经验,笔者重点阐述了航天员海上医疗救护的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医疗救护策略与流程,探讨了航天员应急溅落海上主要伤病情如低温症、海水浸泡伤及海水淹溺等及其处理原则,对后续航天员应急溅落的海上医疗救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郑州市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发生的21起突发事件和河南省3起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情况。结果 郑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接警突发事件后,迅速派出急救车和协调现场救护。21起突发事件共现场死亡182人,受伤或发病376人。经现场急救,转运到医院后因伤情危重死亡1人.其他伤员顺利康复。河南省3起重大突发事件共死亡226人.伤员97人被及时转运到医院救治,1例死于严重脑外伤,1例死于急性。肾衰和脓毒症,其他95例顺利康复。结论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可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的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海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海军近年来注重医疗平台建设,先后研制和装备了制式医疗船和医疗救护艇,并为制式救护装备和承担海上机动卫勤保障任务的单位配备了大量的医疗设备,大大提高了海上伤病员的医疗救护与后送能力.同时也提出了海上医疗设备管理的新课题.笔者就目前海上医疗设备的不同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当前条件下最佳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抓好新时期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战备训练,组训骨干队伍建设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我军几十年来军事训练的丰富实践深刻表明,军事训练必须将组训骨干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重发挥好训练骨干的组织和带头作用,才能提高部队的训练水平和效果.对于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来说,解决战备训练指挥员、专业和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燃眉之急;要在人才选拔、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勇于开拓创新,建立健全新型战备训练人才的培养机制;采取直接引进、联合培养等新时代军民融合的新形式,拓宽组训人才骨干培养渠道,加速推进组训骨干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锻造一支能够熟练驾驭新时期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战备训练的骨干队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交通伤的临床特点,观察院前与院内联合急救重型颅脑交通伤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医疗队实施院前与院内联合急救192批次,救护重型项脑交通伤伤员672例,对伤员现场分类,心、肺、脑复苏,手术急救,后送途中有效处理,院内急救?手术与术后处理,观察临床治疗结果。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在672例伤员中,良好264例(39%),中残154例(23%),重残74例(11%),植物生存27例(4%),死亡153例(23%),其中死于伤后1h以内39例(25%),24h以内101例(66%),24h以上52例(34%);死于院前51例(33%),急诊室10例(7%),住院后92例(60%):结论颅脑交通伤的创伤因素多,具有创伤重,变化快,多伴复合伤、多发伤,预后差的特点。采用院前与院内联合急救措施可明显降低颅脑交通伤的死残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科进入中国内地以来,在政府对基层卫生服务及全科医学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全科医学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大部分综合医院已设置全科医学科,但其角色定位及全科医生培养发挥作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目的 统计全科医学科病房收治病种情况,通过其顺位来分析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病房在全科医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探索其角色定位。方法 通过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信息中心统一调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在全科医学科病房住院的1 728例次患者的电子病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出院诊断及转归情况。结果 1 728例次全科医学科住院患者包括261个疾病种类,按系统分类就诊例次最高的疾病系统为呼吸系统〔379例次(21.93%)〕,其次分别为循环系统〔272例次(15.74%)〕、内分泌系统〔242例次(14.00%)〕、消化系统〔182例次(10.53%)〕、神经系统〔152例次(8.80%)〕。就诊人次最高的前10位疾病分别为肺炎、2型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心脏神经官能症、支气管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胃肠炎、糜烂性胃炎、心律失常,共803例次(46.47%)。2017、2018、2019年每年排在前3位的疾病均为高血压、肺炎、2型糖尿病,其中2017年,高血压30例次(15.79%)、肺炎24例次(12.63%)、2型糖尿病22例次(11.58%);2018年,肺炎83例次(10.30%)、高血压71例次(8.81%)、2型糖尿病70例次(8.68%);2019年,肺炎113例次(15.44%)、2型糖尿病82例次(11.20%)、高血压64例次(8.74%)。出院诊断患1种疾病者93例次(5.38%),合并2种或2种以上慢性病者1 635例次(94.62%)。经全科诊治后,病情好转或治愈下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627例次(36.28%)。结论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患者病种包括各个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疾病种类与社区相似。通过对收治病种顺位分析,提示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有利于全科医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及慢性病管理技能,能有效地锻炼全科思维理念,有助于培养更能胜任社区全科诊疗工作的全科医生。  相似文献   

14.
The locations and modalities of palliative care services to patients with severe/end-stage illness can be diverse, ranging from general hospitals to home-based care. The concept of palliative care hasn't been fully applied to medical practice by care providers in mainland China, where the seriously ill or terminal patients mainly receive medical care in hospita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lliative care in medical practice has developed greatly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in terms of clinical patient car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it, and the experiences in team building, promotion, support seaking and fund raising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We hope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dilivering model of palliative care for end-stage patients that is adaptive to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罗昭旸  刘利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2):1535-1540
背景 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模式是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完善分级诊疗的有效途径之一。截至2018年,重庆市已经实现医联体模式全面覆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联体于2011年3月成立,经过6年多的发展,医联体取得一定成效。本研究选择该医联体为样本,研究医疗体内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运行情况,为完善重庆市分级诊疗格局提供政策参考。目的 调研重庆市某医联体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认知现状、双向转诊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解决方案。方法 2017年9-11月和2017年8-10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分别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联体内共6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及患者基本信息、对双向转诊的知晓情况,医务人员双向转诊开展情况及相关因素、患者双向转诊及影响因素,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顺畅的认可情况及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情况。结果 医务人员有效问卷应答率为88.3%(309/350)。288例(93.2%)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知晓。不同职称、来源医院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工作中有过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经历的医务人员282例(91.3%)。有过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经历的医务人员中双向转诊者151例(53.5%),向上转诊诊者62例(22.0%),向下转诊者69例(24.5%)。核心医院医务人员向下转诊患者时考虑因素主要是病情已稳定,处于康复期或恢复期;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向上转诊患者时考虑因素主要是患者病情需要。阻碍核心医院医务人员向下转诊的因素主要是患者对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满意。阻碍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向下转诊的因素主要是下级医院能力不足。核心医院、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顺畅的认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0,P=0.764)。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率为57.9%(179/309)。核心医院、托管区县医院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2,P<0.05)。患者有效问卷应答率为85.7%(257/300)。182例(70.8%)患者对双向转诊知晓。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双向转诊的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5,P<0.05)。有过转诊经历的患者83例(32.3%)。促进患者向上转诊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病情需要,阻碍患者向上转诊的主要因素是诊疗费用高。促进患者向下转诊的主要因素是病情已经处于康复期,没有必要继续治疗;阻碍患者向下转诊的主要因素是对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满意。核心医院和托管区县医院患者对双向转诊顺畅的认可率分别为98.8%(79/80)和89.3%(158/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8)。核心医院、托管区县医院患者对双向转诊实施的认可率分别为42.5%(34/80)和33.3%(59/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4,P=0.138)。结论 重庆市某医联体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认知普遍较高,双向转诊不够顺畅,向上转诊易向下转诊难,医联体医患双方认可度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应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大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指导、监管和激励力度,保障转诊顺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江都区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救助病人资料,为晚血救助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1年扬州市江都区晚血救助定点医院所收治的晚血病人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共救助晚血患者109例,实际救助119人次。外科救助28例,有效率为96.4%;内科救助81例,有效率为97.5%。平均救助费用3 460元,病人对救助满意度在95%以上。结论晚血救助工作是一项深得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增加乡镇救助点可更好地满足晚血病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使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例,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消防、警察、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条件下实施任职教育的经验和体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建立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院任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医院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成为军队医院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本文以信息化条件下数字化教学在任职教育中的应用为重点探讨信息化条件下数字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并以本院为实例分析:依托丰富的软硬件设施,在任职教育中开展数字化教学,促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才质量显著提升、医教研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