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院前急救在医疗工作中是一项高风险专业,易产生医疗护理纠纷,探讨产生医疗护理纠纷的原因与处理解决医疗护理纠纷的方法,防范急救工作中的医疗风险。方法列举容易产生医疗护理纠纷的原因和处理防范医疗护理纠纷的对策,提高院前护士防范医疗风险的能力。结果通过对医疗护理纠纷产生原因的分析,总结处理医疗护理纠纷的对策,可以降低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有效防范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2.
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始终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桥梁,要求护士具有一定的药学知识,才能合理的使用药物,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又要熟悉病人的病情和病人的心理变化,才能为护理及医生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资料。现就护士在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用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经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引起的,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是药三分毒",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护理工作者身居临床第一线,是医嘱和施药过程的执行人,是直接接触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第一人,加强护理工作者药品不良反应的观察与监护,对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彭晓卉 《中国药事》2015,(2):201-203
目的:探讨护士在药物治疗中的护理监护作用,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监测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从药物治疗的前、中、后各环节,分析加强护士对药物治疗的护理观察及健康宣教的必要性。结果与结论:在整个用药流程中,严密的护理监护使患者得到安全合理用药,可避免和纠正用药错误,也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卓会  张建秋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491-3492
精神科护士护理的病人大多自知力缺失,他们受病态思维的支配,随时都可能发生伤人、毁物、自杀、自伤、外逃以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等意外事件.护士尤其是三班护士,直接接触病人的时间长,责任重,长期在高风险和压力下工作,使得机体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因此加强精神科护士职业风险意识及防范对护理工作正常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就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对精神科护士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管理在骨科护士药物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以随机抽签法将2019年1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0例骨科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前馈控制管理模式下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用药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用药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85%,低于对照组的12.85%(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71%,高于对照组的82.85%(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低于对照组的11.42%(P <0.05)。结论:前馈控制管理在骨科护士临床安全用药中起到了显著效果,不仅能降低骨科护士用药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同时也能提高骨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药物治疗过程中频繁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事件引起了公众普遍关注。有研究报道,我国近几年ADR病例报道逐年增多,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4年来已接到1.7万例ADR病例报告,全国医疗诉讼案件中涉及临床用药占37%。护理人员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接触患者最频  相似文献   

8.
目的关注护士在临床药物治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归纳总结出护士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意义。结果护士在临床合理用药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都与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密切相关。结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协同医师有效、合理、科学、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解莉 《北方药学》2013,(12):140-141
目的:研究对于急诊科护士开展医疗安全防范的必要性。方法:通过加强我院急诊科医疗安全防范知识培训,比较加强急诊护士医疗安全防范意识前后,急诊科收治的患者所出现的医疗纠纷发生率。结果:加强急诊护士医疗安全防范意识前后的医疗纠纷发生率分别为9.23%与4.6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加强护士医疗安全防范的意识可以显著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不但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而且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滥用抗生素,引起细菌对抗感染药产生耐药性,造成菌群失调,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特别是无指证滥用的后果。因此临床上应特别注意合理用药,不仅仅是临床医生,护士在促进合理使用抗生素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尹文杰  侯继秋  王虹 《安徽医药》2017,21(9):1739-1743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3 181例ADR报告从ADR发生的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及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181例ADR报告中,男性1 501例(47.19%),女性1 680例(52.81%);ADR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50~60岁者ADR发生率最高,有829 例,占26.06%;引起ADR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多,且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3.09%;ADR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全身性损害,占23.07%;一般ADR占87.11%,大多好转或治愈,新的ADR占12.39%,严重ADR占0.69%,其中1 例留有后遗症,参麦注射液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1例.结论 临床应高度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当前护理人员参与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方法:根据卫生部《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自行设计护士ADR监测知识调查问卷,对240名护士ADR基本概念、报告意识、上报范围和程序、法律意识等展开调查。结果:超过90%的认为有必要报告ADR,但对ADR概念认知程度较浅、法律条款不清、隐瞒不报、漏报或错报现象较为普遍。结论:护士是ADR的发现者和处理执行者,护士在ADR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存在诸多问题,报告率还很低,远没发挥对ADR的监测作用,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15年上报的476例有效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6例ADR报告中,年龄分段在0~10岁的婴幼儿患者 ADR构成比较高,占49.16%;静脉给药导致ADR占87.39%;ADR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66.1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0.1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0.81%。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 ADR的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建议,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降低药品质量风险、保障公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总体情况、基本药物监测情况、抗感染药物监测情况以及中药注射剂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覆盖率逐年增加;收集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也逐年增多;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主要来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仍居首位。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事业的稳定运行是公众安全用药的有力保障,应当形成全员参与的意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提高对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力度;重视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沈芊  张丽  闫素英  王育琴 《中国药房》2012,(10):865-867
目的:建立和运行药物警戒体系,保障临床安全用药。方法:介绍我院建立的药物警戒体系及开展药物警戒的工作模式。结果:我院的药物警戒体系由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安全评价、合理用药监测等与临床安全用药相关的各项工作及相关部门整合而成。随着对药物警戒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从药品购入到临床应用全过程的药物警戒体系和运行模式。结论:药物警戒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可发挥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的作用,医疗机构有必要建立临床用药全过程的药物警戒体系。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研究阿片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2018年6月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972例阿片类药物所致ADR/ADE,从患者性别、年龄、ADR/ADE发生时间、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72例ADR/ADE报告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 ∶1.20;51~70岁患者构成比较高;ADR/ADE主要发生在用药后24 h以内(66.46%);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系统损害(38.9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1.8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46%)、全身性损害(9.23%)、呼吸系统损害(4.51%),其中严重ADR/ADE构成比为10.49%。阿片类药物所致ADR/ADE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34.57%)和口服给药(32.51%)为主。结论:阿片类药物可引起严重ADR/ADE,临床用药时需加强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究牛黄解毒制剂引起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2004~2017年江苏省内上报的646例牛黄解毒制剂ADR报告中的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给药方法及剂量、合并用药、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646例ADR报告中关联性评价结果为肯定、很可能及可能的报告数分别为122例,157例,367例;新的ADR 417例;严重的ADR 7例。646例ADR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牛黄解毒制剂均为口服或含服给药,剂量基本符合说明书规定,合并用药最多的为抗感染药。ADR累及器官 系统以胃肠系统损害最为常见,占60.42%,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结论:重视牛黄解毒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完善药品说明书,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了解医师、护师、药师三类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以及安全用药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ADR及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网上药学问卷调查平台对皖南地区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45个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师、药师)的ADR以及安全用药相关知识进行网上调查,数据由平台自动导出Excel表格,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调查平台,获取有效调查问卷575份,医务人员对ADR和安全用药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83.0%,对ADR上报流程平均知晓率为83.4%。三类医务人员(医生、护师、药师)对于“什么是ADR”、“用药错误的含义”等基本概念的知晓程度较高,回答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药品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用药错误”的判断,回答存在显著差异(P〈0.001),医师、护师的知晓程度低于药师。对于“用药后出现ADR的应对措施”、“ADR必须填写的项目”等问题,三类医务人员(医生、护师、药师)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ADR上报期限”等的回答有显著差异(P〈0.001),药师的知晓率高于医师、护师。结论:综合分析该院三类医务人员对ADR和安全用药基本知识掌握总体较好,但对于ADR与ADE、用药错误等概念之间差别存在混淆。应以多种形式对医务人员的ADR和安全用药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ADR/ADE、用药错误等的判断能力,加强ADR监测水平和上报意识,提升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分析某院新的/严重的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促进儿童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2017~2018年某院上报的新的/严重的儿童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既往ADR史、家族ADR史,ADR涉及药品品种、剂型及给药途径、是否超说明书用药,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发生时间、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关联性评价等。 结果:2017~2018年某院上报117例新的/严重的儿童ADR,其中新的ADR 46例(39.32%),严重的ADR 68例(58.12%),新的严重的ADR 3例(2.56%)。关联性评价结果:肯定1例(0.85%),很可能112例(95.73%),可能4例(3.42%)。男性患儿78例(66.67%),女性患儿39例(33.33%);1~3岁患儿所占比例最高。药品剂型以注射剂(52.99%)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68.38%)为主。涉及药品品种14类58种,构成比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47.01%);22例(18.80%)ADR存在超说明书用药。ADR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系统(60.68%)为主,引起严重皮疹23例(19.66%)。用药后0~5 min内(41例)发生ADR比例最高。115例(98.29%)ADR对患儿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仅2例(1.71%)使患儿病程延长。 结论:儿童临床用药需加强监测,国家应尽快出台儿童安全用药的指南及相关法规,药品生产企业需积极完善补充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临床药学人员应加强对医护及患儿家属安全用药知识的宣教,全面促进儿童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医疗机构217例克林霉素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朝辉  管玫  樊新星  钟光德  吴锐 《中国药房》2006,17(23):1811-1812
目的:探讨克林霉素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四川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02年~2006年8月收集的克林霉素致217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涉及8种系统及性质类型,位居前3位的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泌尿系统损害及过敏性休克;导致因素包括克林霉素化学性质、制剂过程及不合理用药等。结论:应从多方面对其加以监测,以避免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