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桥脑小脑角巨大肿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桥脑小脑角肿瘤切除手术中如何进行多方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以更好地保护神纤功能。方法选收2004~2005年我院桥脑小脑角巨大肿瘤患者57例,采取乙状窦后入路对肿瘤进行切除.并分为传统临护组和综合监护组件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护。术后一周分别从肿瘤切除程度.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听觉功能.而肌功能和吞咽功能五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传统监护组和综合监护组术前术后功能的变化,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监护组监护结果的差异。结果 与传统监护组相比.综合监护组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减低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缺失,保护了后组颅神经的功能,而在听觉功能、而肌功能和吞叫功能的保护方面两者则无差异、结论对于大型听冲经瘤患者,进行多方面综合的术中电生理监护可以更好地保护神神功能,而听觉诱发电化则较少能代表术中情况。  相似文献   

2.
50例桥小脑角肿瘤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之前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肿瘤后来均经脑外科手术证实。41例听神经瘤患者的BAEP全部异常。9例脑膜瘤患者7例异常,2例初次检查时正常,但随访检查时,分别在初次检查后半年和八个月时出现的异常。最常见而非特异性的表现是BAEP波形消失,而波间期异常是最具特异性和灵敏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3.
50例桥小脑角肿瘤(CPAT)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之前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肿瘤后来均经脑外科手术证实。41例听神经瘤患者BAEP全部异常。9例脑膜瘤患者7例异常,2例初次检查时正常,但随访检查时,分别在初次检查后半年和八个月时出现异常。最常见而非特异性的表现是BAEP波形消失,而波间期(Ⅰ~Ⅲ或Ⅰ~Ⅴ)异常是最具特异性和灵敏的异常表现。研究结果表明,BAEP对CPAT,特别是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有很大价值。当电测听发现一侧感音性耳聋,临床上怀疑CPAT时,BAEP应作为首选的诊断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肿瘤术中应用面肌肌电图(EMG)监护在面神经保留中的作用。方法 对32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术中采用NIM—Pulse型神经监护仪行面肌:EMG记录监测,术中常用电流为0.1~0.6mA。应用单极的刺激器进行面神经定位。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面神经全部解剖保留。刺激值为0.1~0.2mA24例病人,H—B评分均为I~Ⅱ级;013~0.4mA5例中,I~Ⅱ级3例,Ⅲ~Ⅳ级2例;0.5~0.6mA3例中,Ⅲ~Ⅳ级2例,V级1例。结论 桥小脑角区肿瘤术中应用面肌EMG监护,可显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  相似文献   

5.
桥小脑角区肿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桥小脑角区肿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的电生理监测经验。方法对48例桥小脑角区肿瘤病人术中应用肌电图进行连续实时监护,同时进行脑于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术中当接近、触及、牵拉、刺激面神经时,自发肌电图出现突发、双相或多相的高幅电位改变,面神经得以准确定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变化中以Ⅴ波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最为显著。肿瘤全切除45例.面神经解剖保留44例,功能保留38例,术后2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Ⅱ级38例,Ⅲ~Ⅳ级8例,Ⅴ级2例;其中Ⅰ~Ⅱ级的术中刺激值为0.1~0.2mA。尢死亡及长期昏迷病例。结论突发的双相或多相的高幅肌电图改变,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Ⅴ波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均为敏感的变化指标:桥小脑角区肿瘤术中实施监护.有助于提高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30例CPA肿瘤病人的BAEP检查结果,阳性诊断率为100%。发现听神经瘤的大小与对侧Ⅰ—Ⅴ IPL、Ⅲ—Ⅴ IPL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CPA肿瘤的大小与对侧Ⅲ—ⅤIPL亦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根据对侧Ⅲ—Ⅴ IPL可估计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桥小脑角池(Cerebellopontine angle cistern,CPA)的开放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影响。方法实验组(A组)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面肌痉挛病人100例,男44例,女56例,年龄30-68岁,术前纯音听阈测定听力均正常,术中BAEP监测桥小脑角池开放前后V波潜伏期的变化;对照组(B组):另取术前病例20例,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4-65岁,术前情况同实验组。取其V波潜伏期值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桥小脑角池开放后,V波潜伏期平均延长0.85ms,延长比率12.9%;桥小脑角池封闭后,V波潜伏期平均回复0.64ms,回复9.8%;桥小脑角池封闭后较开放前平均延长0.21ms,延长3.1%。术后3天5例出现耳鸣,3例眩晕,无1例听力下降,3个月所有病人均无耳鸣、眩晕及听力异常。结论V波潜伏期延长大于1ms且CPA关闭后无回复提示听神经出现可逆性损伤,表明V波潜伏期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听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9.
面神经监测在小脑桥脑角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监测在小脑桥脑角肿瘤手术中保护面神经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45例患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然后比较分析两组患术前,术后7-10d及随访后的面神经功能。结果:术后7-10d面神经功能I-Ⅲ级两组分别为15例和9例,Ⅳ-Ⅴ级分别为7例和14例;随访后两组面神经功能Ⅰ-Ⅲ级分别为21例和14例,Ⅳ-Ⅴ级分别为1例和9例,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性。结论:术中面神经监测对小脑桥脑角肿瘤手术中保护面神经重要指导作用,能有效地改善术后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桥小脑角肿瘤的手术一般多采用枕下入路,但较大肿瘤向幕上生长,或长至斜坡者,枕下入路全切肿瘤有较大困难。我们对7例巨大的桥小脑角向幕上生长的肿瘤采用经小脑幕上入路切除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 女,46岁。右侧肢体进行性无力3年,伴左听力减退,上视障碍。CT扫描示左桥小脑角区低密度肿宿表现,浸及中颅窝。1984年12月行左颞  相似文献   

11.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回颐性分析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桥小脑区肿瘤患者的CT征象,以进一步提高对此部位肿瘤的定性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1998年以来,我科共收治桥小脑有肿瘤113例,占同期颅内肿瘤的7.8%,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62例,女性引例;年龄34至76岁,平均月岁;临床表现为听力障碍者74例,面部运动感觉异常者35例,三叉神经痛者对削,后组颅神经症状者sl例,小脑性共济失调者17例,颅高压者M例;病程2月至13年,平均1.6年;病变位于左侧者59例,位于右侧者54例。1.2肿瘤分类113例中听神经瘤89例,占兀.7%;脑膜瘤9例,占7.9%;胶质瘤7例,占6.2%;脑于肿瘤4例,占3%;三叉神经肿瘤3例,占2.6%;上皮样囊肿1例,占0.8%。2治疗和结果肿瘤…  相似文献   

13.
后颅窝手术中颅神经监测始于 Krause(1 898年 )为耳鸣患者施行耳蜗神经切断术中 ,以弱电流刺激面神经干导致右面局部收缩 ,监测面神经功能。类似的方法后来分别被 Frazier、Olivecrona、Hullary、Tomits、 Rand、 Kurze、 Pool和 Albin等所采用。Givre和 Olivecrona、Hullary和 Tomits甚至在局麻下行听神经瘤切除 ,以便评估面神经功能。这些早期的技术是在电刺激时观察面部收缩运动进行监测 ,因而其应用受到限制[1] 。直到 1 979年 Delgado等将面神经肌电图引入神经外科 ,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测才用于临床 [2 ]。而耳蜗神经功能监测则到…  相似文献   

14.
桥小脑角肿瘤术中面、听神经监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术中监护下桥小脑角肿瘤显微镜下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在41例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手术中,均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面神经肌电图监护。结果肿瘤全切除者33例,次全切除者7例,大部切除者1例。41例患者均达到了面神经解剖保留,27例(65.9%,27/41)患者保留听力,其中14例为听神经瘤,占听神经瘤的56.0%(14/25)。结论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面神经肌电图监护对于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桥小脑角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鉴别诊断困难。本文通过对56例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MRI对该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1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桥小脑角(CPA)为后颅窝肿瘤的常见部位,该部位肿瘤手术并发症相对较高。我们自1993年6月至1998年4月手术治疗41例CPA肿瘤,其中有28例出现不同的并发症,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3例,女28例,年龄21~65岁。听神经瘤22例,表皮样囊肿10例,脑膜瘤6例,三叉神经鞘瘤3例。1.2 主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头痛27例,恶心呕吐19例,视物模糊11例,视乳头水肿9例。三  相似文献   

17.
我们自1988年元月至1995年12月对535例三叉神经痛病人进行了桥小脑角探查,发现桥小脑角肿瘤致三叉神经痛5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桥小脑角肿瘤病人中男21例,女35例。平均年龄47(21~71)岁。肿瘤位于右桥小脑角38例,左桥小脑角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神经外科显微技术的发展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联合运用,桥小脑角区手术,特别是听神经瘤手术中对后组颅神经和脑干的保护得到明显提高,后组颅神经功能损伤的机率也因此大大降低,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手术中监测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已有多年历史,如今它已成为一个完善的术中监测体系,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已成为减少神经损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术中主要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段包括肌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本文就桥脑小脑角区肿瘤术中神经监护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脑桥脑角(CPA)肿瘤脑电图(EEG)特征及其发生机理。方法:106例CPA肿瘤患者(男45例,女61例,15-64岁,平均42.9岁),以8或13导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电极,进行 EEG描记,再分析其结果。结果:EEG未见异常47例(44.3%);弥漫性异常17例(16.1%),其中轻度10例,中度3例,重度4例;局灶性异常42例(39.6%)。结论:CPA肿瘤属良性肿  相似文献   

20.
神经电生理监测桥小脑角手术的研究(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CPA)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意义。方法对106例CPA肿瘤病人进行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主要包括面神经、三叉神经、后组颅神经以及健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观察术后面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面神经解剖保留96例(91%),面神经功能Ⅰ、Ⅱ级57例(54%),Ⅲ、Ⅳ级42例(40%),Ⅴ、Ⅵ级7例(6%)。术中健侧BAEP变化最明显的是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结论在CPA手术中,采用诱发电位、肌电图实时监测,可及时为术者提供脑干功能的情况;术中健侧BAEP的Ⅰ~Ⅴ、Ⅲ~Ⅴ峰间潜伏期是重要监测指标;术中肌电图监测可以提示颅神经的位置和走行,为手术时避免损伤神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