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排粪造影对便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1例便秘患行排粪造影检查。结果 直肠前凸32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3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3例,会阴下降35例,直肠粘膜脱垂2例,直肠内套叠2例,直肠外脱垂1例.内脏下垂9例,肠疝1例,骶直分离9例,未见异常2例。结论 排粪造影检查对功能性出口梗阻病变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传统的钡灌肠和内窥镜等检查。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报道对便秘的病因、影像表现及排粪造影对直肠前突的诊断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2012年3月间共87例病例,男性10例,女性77例,年龄16~72岁。病程1~30年。将本组87例分为对照组和异常组。对照组:10例,均无排粪障碍,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4~64岁。异常组:77例,男4例,女  相似文献   

4.
排粪造影检查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排粪造影检查及划线测量方法,报告178例(185次)造影结果。其中对照组36例,4例(12.5%)有异常;排粪困难组142例,10例(7.04%)未见异常。报告了本地区(山东)肛直角和肛上距的正常测量值以及主要的异常X线表现;探讨了排粪造影检查对于肛管直肠部及盆底疾病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4,自引:1,他引:63  
  相似文献   

6.
<正>钡灌肠造影导致结肠穿孔的发生率远低于肠镜检查,其发生率约为0.01%~0.04%~([1]),而排粪造影导致结肠穿孔目前未见有报道,主要是因为排粪造影无需加压灌注,也不用注入气体,肛管插入深度在直肠中段即可,因此不会损伤肠壁,造成结肠穿孔的概率很低。我院1例排粪造影检查4 h后出现乙状结肠穿孔,现报告如下。女,77岁,因长期便秘就诊,医师建议行排粪造影检查。检查前2 h患者遵医嘱在家中服硫酸钡混悬液150 m L,目的为  相似文献   

7.
109例便秘患者的排粪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便秘患者的排粪造影资料显示其肛管直肠形态及功能,寻找便秘原因.方法:109倒排粪造影,其中13例行结肠传输试验.结果:由于肛管直肠形态功能异常所致的排粪功能障碍者91例,其中女性病例占80.22%.而女性异常病例中又以直肠前突多见.排粪造影及结肠传输试验均异常者7例.外科单纯手术纠正者2例,术后随访造影表现正常.结论:排粪造影对于便秘患者病因分析及诊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用数字化x线影像系统行排粪造影,通过采用传统直肠前突测量方法(即量角尺加分规比对参照标尺测量法),和改良型近似直肠前突测量方法分别测量直肠前突的深度并进行分级,评价改良型测量方法在排粪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行排粪造影患者中诊断为单纯性直肠前突的患者共101例,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用传统方法及改良方法测量其直肠前突深度并判定分级程度,对2种方法所测数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传统直肠前突测量方法和改良型近似直肠前突测量方法所测直肠前突深度及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所测数据一致性极高。结论改良型直肠前突测量方法可提供精准有效的直肠前突深度及分级数据,且用改良型方法测量无需借助外部工具,检测方法明显便捷、高效。  相似文献   

9.
排粪造影结合盆腔造影诊断直肠内脱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设计一种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的方法,以期区分直肠粘膜脱垂与直肠全层套叠,指导直肠内脱垂的治疗。材料与方法:82例直肠内脱垂和36例对照者行排粪造影结合盆腔造影。结果:在82例患者中,50例有直肠内脱垂征象、而盆底腹膜正常者为直肠粘膜脱垂,其中26例伴异常会阴下降;32例有直肠内脱垂征象、盆底腹膜随直肠前壁降入套叠鞘部、并构成直肠壁内疝疝囊者为直肠全层套叠,6例疝囊上口敞开者术中证实有内容物疝入,20例伴异常会阴下降。结论:排粪造影结合盆腔造影是区分粘膜脱垂与全层套叠、诊断直肠内脱垂伴发的直肠壁内疝等盆底疝等直观、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排便造影技术在盆底疾病检查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48例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患者进行仰卧位盆腔CT扫描及坐位螺旋CT排便造影检查,男12例,女36例,年龄32~83岁,患者直肠内注入200ml凡士林,在静坐、缩肛及排便3种状态下对盆腔进行冠状位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对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并测量数据。结果:48例患者中发现直肠前突31例、直肠内套叠3例、直肠前壁黏膜脱垂14例、直肠外脱垂1例、盆底痉挛综合征9例、会阴下降34例、内脏下垂4例、肠疝3例,子宫后倾2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例。结论:螺旋CT排便造影能准确显示直肠、肛管、盆底肌肉等盆底结构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异常,是一种简单、无创、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功能性肛门直肠梗阻的病因及X线表现。方法:156例女性患者接受了检查。采用浓度为180%。200%硫酸钡行常规排粪性造影,透视下动态观察并连续摄片。结果:156例患者中,直肠前突96例。会阴下降107例。直肠内套叠59例,盆底痉挛综合征45例,盆底疝7例,内括约肌失弛缓症3例。正常3例,直肠前突常合并会阴下降、直肠内套叠及盆底痉挛综合症。本组病例中,46例直肠前突、29例直肠内套叠、2例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经临床手术治疗。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排粪性造影较传统的肛直肠部检查更敏感可靠。它能直接显示功能性出口梗阻的原因及发病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排粪造影诊断(附8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排粪造影的X线征象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稠钡灌肛,令病人侧坐检查床前排粪桶上,透视下排钡,摄取静坐、提肛、力排及力排后粘膜像,并做多种测量。结果:全部病例不同程度出现下列征象:肛直角不变或变化极小,“搁架”征,钡剂不排或少排,肛管细长。结论:排粪造影可为诊断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提供最为客观的主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在诊断与治疗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中的应用。方法对186例排便障碍者进行排粪造影检查与治疗。结果 7例X线无异常,179例有异常X线表现。其中直肠前突113例,直肠黏膜脱垂、内套叠92例,会阴下降64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1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7例,内脏下垂7例,乙状结肠疝3例。其中多种异常表现并存69例。结论排粪造影对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显示直肠前突的X线和MRI排粪造影两种方法,进一步探讨直肠前突排粪造影技术.方法: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32例纳入研究,年龄22~77岁,平均48岁,均为女性;全部X线和MRI排粪造影检查.比较两种图像显示直肠前突及其程度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种技术均良好显示了全部的直肠前突,X线排粪造影直肠前突程度高于MRI排粪造影.X线排粪造影显示肠并发症(84例次)明显高于MRI排粪造影(26例次,P<0.01);其它肠外并发症则X线排粪造影显示(12例次)不如MRI排粪造影(40例次,P<0.01).结论:X线和磁共振排粪造影各有优缺点,前者在显示直肠前突本身和肠并发症更佳,后者则有利于显示肠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X线观察直肠前突的手术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X线观察直肠前突的手术疗效。方法:对60例直肠前突(RP)手术前后排粪造影进行画线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60例直肠前突患者力排时其RP≤1.5~3.0cm。肛门直肠角(ARA)在84°~95°之间,肛管变细变长。排便动作结束后囊内有钡剂残留,术后RP较术前对比有不同程度的缩浅,ARA力排时增至110°,肛管宽扩大到3~3.5cm,长缩短到≤3.5~4cm,钡剂排出的速度与正常无显著差异。结论:通过排粪造影和画线测量得出的RP给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采取相应术式,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7.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及X线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巧龙 《放射学实践》2000,15(5):323-324
目的:探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排便造影检查及诊断方法。方法:收集50例正常人和62例不同程度便秘患者,采用静坐相与力排相造影检查。测量肛直角大小,耻骨直肠肌压迹的深度和长度。结果:对照组50例为排相肛直角增大,病变组62例力排肛直角不增大,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中43例还表现有耻骨直肠肌压迹加深。结论:排便造影检查是诊断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Dose reduction in evacuation proctograph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reduce the patient radiation dose from evacuation proctography. Ninety-eight consecutive adult patients referred for proctography to investigate difficult rectal evacuation were studied using a digital imaging system with either a standard digital program for barium examinations, a reduced dose digital program (both with and without additional copper filtration), or Video fluoroscopy. Dose-area products were recorded for each examination and the groups were compared. All four protocols produced technically acceptable examinations. The low-dose program with copper filtration (median dose 382 cGy cm2) and Video fluoroscopy (median dose 705 cGy cm2) were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ess dose than other groups (p < 0.0001). Patient dose during evacuation proctography can be reduced significantly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diagnostic quality of the examination. A digital program with added copper filtration conveyed the lowest dose. Received: 8 February 2000 Revised: 5 July 2000 Accepted: 7 July 200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