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亚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4 d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缺血修饰清蛋白(IMA)的水平变化。方法对80例发病后14 d的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延迟PC I治疗。其中45例为梗死相关血管(IRA)持续完全闭塞的延迟PC I治疗患者(IRA未再通组),35例为梗死相关血管已获再通的患者(IRA再通组),术前、术后0.5、6、12 h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IMA、心肌肌钙蛋白(c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IRA再通组患者的IMA在术后0.5 h与术前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于术后6 h恢复至术前水平。IRA未通组患者PC I治疗后,IMA有轻微的改变。IRA再通组患者介入治疗后12 h,cTn有轻微的升高,其他时间点检测变化不明显。两组患者的CK-MB水平于术前以及介入后各个时间点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n、CK-MB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相比,IMA具有敏感性更高、出现时间更早等优势,在亚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 I治疗后检测IMA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塞(AM I)溶栓再灌注后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394 例AM I患者均在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溶栓治疗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后第7 日采用99m TC-M IBI心肌灌注显像(SPECT)检测心肌缺血面积(IM A)。将可能影响IM A 的 10 种因素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M A 分别与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年龄、溶栓前心律失常和左心衰竭、梗塞面积、UKTP剂量及溶栓开始至再通时间呈显著相关关系(P< 0.05 或 0.01)。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无相关关系(P 均> 0.05)。结论 溶栓治疗AM IIRA 再通后 IM A 受多种因素影响,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对提高AM I的临床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观察男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室舒缩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1例男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组)、21例正常男性(对照组)和62例男性陈旧心肌梗死(OMI纽)分别进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和门控心室功能显像,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组的SPECT图像和功能参数进行检验分析和比较。结果SMI组心肌摄取异常病灶多为单发,且总的异常节段数低于OM1组(P〈0.01);其心脏舒缩功能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好丁OM1组(P〈0.01);SMI组的射血分数与峰值充盈速率、峰值收缩速率存存着线性同归关系(P〈0.05)。结论SMI对心肌的损害较轻,对心脏舒缩功能无显著件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自发性开放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AMI后 10 9例非溶栓病人 10~ 14天行冠造 ,观察 47例TIMIⅡ~Ⅲ级 (自发开放组 )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状况、IRA狭窄程度及 1个月时心脏超声结果 ,并与 62例TIMI 0~Ⅰ级 (未开放组 )者进行对比。结果 :自发开放组心功能较未开放组明显改善 (P <0 .0 1)、左室扩大及IRA狭窄≥ 70 %者例数较少 (P <0 .0 1) ,多支病变的发生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IRA的晚期自发性开放 ,对失去溶栓机会或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有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阻止心腔扩大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以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变化。方法对62例发病后10~14d的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冠脉延迟PCI治疗,其中32例为PCI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梗死相关血管已获再通的患者(A组),另30例为梗死相关血管持续完全闭塞的延迟PCI治疗患者(B组),术前、术后0.5、6、12h测两组的血浆IMA、cTnT、CK-MB的水平。结果 A组PCI术后0.5hIMA显著升高,B组IMA在PCI术后无显著变化。结论与cTnT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相比,IMA具有敏感性更高、出现时间更早等优势,检测IMA在亚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前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5例发病≤12h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年龄≥70岁34例为高龄组,〈70岁为低龄组,均符合溶栓条件,入院后给UK或rSK静脉溶栓,120min内观察再通指标;记录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出血并发症。结果:高龄组与低龄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脏事件中高龄组发生率高龄组发  相似文献   

7.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hort- and mid-term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complicated by heart failure and/or cardiogenic shock . METHODS: Altogether 90 patients with AMI were recruited, of whom 58 were treated by PCI, 20 by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the other received general treatment without reperfusion therapy.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were compared between PCI and thrombolysis grou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ency time of the infarct-related artery (IRA),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grade after PCI and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in PCI group. RESULTS: The patency rate of IRA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patients receiving PCI therapy in comparison by those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98.3% vs 65.0%, P<0.01), and the LVEF was also higher in PCI group with lower mortality (6.9% vs 25.0%, P<0.05) during in-hospital and 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 PCI can be a more effective therapy than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T-segment elevation AMI accompanied with heart failure and/or cardiogenic shock.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99Tc^m-甲氧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左室重构进行半定量评估。方法 随机从^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库中抽取心肌梗死患者85例,其中前壁组25例,下后壁组30例,复合壁组30例。另取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自编软件测定前壁或下后壁梗死部位局部膨出指标EG/EF或FG/EF值,左室心肌梗死后球形化指标EF/AB值。结果 前壁组、复合壁组EG/EF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复合壁组FG/EF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患者组EF/AB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其中前壁组、复合壁组EF/AB值明显高于下后壁组(P〈0.01),前壁组、复合壁组的EF/AB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G/EF、EF/AB等指标可用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半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观察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114 例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给予不同剂量的Pro UK或尿激酶(UK)进行溶栓。其中Pro -UK 30 mg及40 mg组26 例,50 mg组29例,60 mg组28例;UK组31例。观察溶栓前和溶栓开始后2、24、48 h血浆纤溶酶原(PLG)、D 二聚体(D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并于溶栓开始后90 min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Pro UK和UK组溶栓后的血管开通率。结果 各用药组溶栓开始后2 h的PLG及PAI活性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D D和t PA活性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1);UK组溶栓开始后2 h Fib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而Pro UK各剂量组Fib降低不明显;以上所有变化在溶栓开始后24 h基本恢复;溶栓开始后2 h Pro UK各剂量组的Fib明显高于UK组(P<0.01),其他时间点各用药组之间的所有观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各用药组之间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和出血并发症均无显著差异;溶栓开始后2 h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组的PAI显著低于未开通组(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UK溶栓后对全身纤溶系统激活较明显,与UK比较Pro -UK对全身纤溶系统无明显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60例AMI早期溶栓再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心肌酶的峰值浓度、峰值恢复正常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梗死面积、左室功能、C反应蛋白及纤溶系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肌酶峰值浓度、峰值恢复正常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C反应蛋白及纤溶系统活性明显改善。治疗2周后室壁运动指数、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均低于对照组(P<0.01),2周后左室射血分数、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AMI再通患者使用丹红注射液能缩小其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损伤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保护缺血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丙胺苯丙酮合用硝酸异山梨酯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myocardialischemia,SMI)伴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ventricularcontraction,PVC)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7例冠心病SMI伴PVC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32例口服丙胺苯丙酮与硝酸异山梨酯;B组33例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加安慰剂;C组32例口服丙胺苯丙酮加安慰剂。前者作为治疗组,后两者作为对照组。评价内容含血压、心率、二重乘积、PVC改善情况及心电图ST段压低次数,ST段压低持续总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等。结果:97例中全部完成疗程。3组用药后上述观察指标差异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治疗组最明显。治疗组与两对照组比较,心率、二重乘积、PV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用药前后自身比较,上述指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SMI的发作次数及其持续总时间显著减少(P<0.01),心肌缺血总负荷也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血压影响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丙胺苯丙酮与硝酸异山梨酯治疗SMI伴PVC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梗(STEMI)患者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或溶栓治疗,探讨直接PCI治疗STEMI的疗效。方法:入选STEMI患者81例,分为直接PCI组(32例)和溶栓组(49例)。直接PCI,取桡动脉或股动脉为冠状动脉造影(CAG)径路,采用Judkins法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采取PTCA+支架或直接支架方式仅干预IRA。溶栓治疗,重组链激酶150万单位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半小时内滴注完毕。临床评价指标,IRA再通率、ST段回落(STR)≥50%、2周时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梗后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梗、死亡。结果:进门-溶栓时间平均为57 min,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为91 min。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高于溶栓组(P<0.05),直接PCI组STR≥50%率高于溶栓组(P<0.05),直接PCI组再次心梗、梗后心绞痛、心衰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直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梗疗效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L-6和IL-10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分析试剂盒检测24例急性心肌梗死和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血浆IL-6和IL-10含量。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行溶栓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后IL-6和IL-10的含量。结果: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血浆IL-6和IL-10含量均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IL-6和IL-10含量较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显增高。急性心肌梗死患溶栓后血浆IL-10的含量明显降低,IL-6的含量有所增高。急性心肌梗死组IL-10的含量与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均呈不同程度的显正相关。IL-6的含量与CK和CK—MB无显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血浆IL-6和IL-10均显增高,它们在缺血损伤和再灌注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调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尽早(小于6h)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开通相关梗死动脉恢复心肌血液再灌注的疗效。方法:入选治疗组为2009-01~2010-12在我院急诊就诊的22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其中156例来院时发病距就诊时间均小于6h,最短者时间为30min,尽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间接判断溶栓2h内相关梗死动脉开通情况,以及住院后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直接观察相关梗死动脉开通情况,适合PCI治疗者同时进行治疗。对照组为72例来院时发病距就诊时间均超过6h,最长时间为2wk,未经静脉溶栓治疗,给予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结果:静脉溶栓治疗组相关梗死动脉开通率为76.92%,对照组为48.61%,出院时治疗组心功能不全为4.81%,对照组19.44%,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尽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梗死动脉的开通率,恢复心肌血液再灌注  相似文献   

15.
景占聪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025+2030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8例,测定CK、MB,观察其峰值,监测酶学动态变化。结果:实验组ST抬高、CK峰值、MB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后适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预处理对大鼠缺血 - 再灌注(I/R)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地塞米松组、对照组,分别予地塞米松和生理盐水预处理.预处理后构建Langendorff离体心脏I/R动物模型,缺血30 min后再灌注60 min,测定心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水平;TTC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地塞米松组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SOD、CAT、GSH-Px水平升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1).结论:地塞米松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其机制可能通过升高心肌组织抗氧自由基酶的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蛇毒纤溶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AMI早期溶栓再通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只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纤溶酶静脉滴注,比较两组的心肌酶的峰值浓度、恢复正常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再梗的发生率、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及纤溶系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肌酶峰值浓度、时间、恢复正常时间、再梗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及纤溶系统活性明显改善。结论对AMI再通患者使用蛇毒纤溶酶能缩小其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损伤及再梗的发生率,对保护缺血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表达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观察54例心瓣膜病接受瓣膜置换的病人,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和对照组(非缺血预处理)。体外循环前后取右心耳组织标本处理,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心肌细胞纤维CX43蛋白表达水平,并作图像定量分析。对比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的心功能指标。【结果】缺血/再灌注后,缺血预处理组心肌细胞线粒体和闰盘结构基本完整,对照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严重。手术前两组间心肌细胞CX43表达无明显差异。缺血预处理组术前后CX43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术后明显降低(P<0.05)。术后两组心肌细胞CX43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缺血预处理组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变化,对照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均降低,而短轴缩短率明显低于缺血预处理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维持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CX43蛋白表达的稳定,保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李新春  刘志琴  李小红 《医学综述》2012,18(8):1245-1246
目的对比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变化,以探讨IMA对ACS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对照组人群及发病12 h内ACI、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IMA、肌酸激脢(CK-MB)及肌钙蛋白T(cTnT)值。结果 UA及AMI组患者血清IM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UA组cTnT及CK-MB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CI患者血清IM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均显著低于UA及AMI组。结论UA及AMI患者血清IMA均显著升高,提示IMA形成可能与心肌缺血有关,而非心肌细胞坏死所致。IMA可作为诊断ACS的标志物,但因ACI患者IMA也升高,故IMA诊断ACS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61例,对照组61例患者采用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61例患者则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大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显著,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