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经咽鼓管途径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将67例(67耳)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20耳).单纯经咽鼓管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5 mg/ml)0.6毫升/次;B组23例(23耳),常规全身治疗无效后再经咽鼓管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5mg/ml)0.6毫升/次;C组24例(24耳),单纯常规全身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受损频率平均听阈变化及咽鼓管功能变化.结果 A、B、C三组有效率分别为85.00%(17/20)、60.87%(14/23)、45.3%(11/24).三组伴随症状耳鸣、耳闷、眩晕都有一定缓解,没有出现中耳炎及耳闷、耳痛等感染症状,鼓室导抗图和咽鼓管吹张实验治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经咽鼓管途径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是安全和有效的,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突发性聋患者,将其分为2组,A组(50例)全身静脉注射地塞米松,B组(50例)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结果:A、B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6%、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管全身方式给药,还是局部鼓室给药,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作为突发性聋初始治疗的疗效,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76例(76耳)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2组,鼓室注射组(38例,男16例,女22例):除常规治疗(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外行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1 ml(5 mg/ml),每日一次,连续治疗10天;全身给药组(38例,男14例,女24例):除常规治疗外给予全身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2周后复查听力,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鼓室注射组总有效率(84.2%)明显高于全身给药组(60.5%)( P<0.05),鼓室注射组极重度聋患者治疗有效率(85.7%)明显高于全身给药组(14.3%)( P<0.05)。鼓室注射组及全身给药组中病程≤1周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7%和76.0%)明显高于>1周患者(分别为66.7%和30.8%)( P<0.05),全身给药组中度聋患者疗效明显高于极重度聋患者( P<0.05),鼓室给药组患者听力损失程度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患者性别、年龄、有无眩晕、耳鸣及听力曲线类型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可作为突发性聋患者的初始治疗,特别适于全身应用激素禁忌的患者,对于极重度聋患者建议尽早采用鼓室内注射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不同给药途径对突发性聋疗效的影响,探讨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联合全身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途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7年9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单侧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共收集78例,根据所接受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不同途径分成3个组进行比较。A组:全身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22例);B组: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23例);C组: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全身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33例);比较3个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听力改善值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有效率59.10%,B组总有效率56.52%,C组总有效率69.70%,C组与另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聋能达到全身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的同样疗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联合用药并不优于单一途径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耳后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作为突发性聋初始激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72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耳后注射组35例(耳),给予注射用甲 泼尼龙琥珀酸钠20 mg,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每3 d给药1次;静脉用药组37例(耳),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3 d后减量至5 mg,继续用药3 d后停药。结果 耳后注射组痊愈16耳,显效6耳,有效4耳,无效9耳,总有效率74.3%;全身用药组痊愈17耳,显效5耳,有效4耳,无效11耳,总有效率7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耳后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疗效可靠,可作为突发性聋激素治疗的初始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6.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挽救性治疗突发性聋的听力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Silverstein首次应用鼓室灌注类固醇激素治疗突发性聋[1],之后关于鼓室灌注类固醇激素的基础、临床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成为耳科学研究的热点。我科在应用鼓室灌注泼尼松龙治疗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的基础上[2],选择常规治疗无效或早期未经治疗的突发性聋,应用鼓室灌注地塞米松进行挽救性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 90例(113耳)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成2组,I组33例(45耳)采用神经节苷酯、长春西汀等静脉滴注及泼尼松龙口服等治疗,Ⅱ组57例(68耳)在I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鼓室灌注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Ⅱ组总有效率(73.53%)高于I组(3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灌注地塞米松加神经节苷酯、长春西汀等综合治疗突发性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局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方法治疗常规治疗无效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常规治疗至少1个疗程无效的难治性突发性聋的患者,共305例(305耳)。根据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将病人分为治疗组(277耳)和对照组(D组,28耳),其中,治疗组分为鼓室灌注甲强龙联合静脉全身给药组(A组,216耳),耳后注射甲强龙联合静脉全身给药(B组,42耳),耳后注射组(C组,19耳)。A组患者鼓室置管,每天鼓室灌注甲强龙20mg,并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105mg、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40mg静脉滴注;B组每3天予患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甲强龙40mg治疗,共4次,联合静脉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105mg、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40mg;C组每3天予患耳后乳突鼓膜下注射甲强龙40mg治疗,共4次,并口服银杏叶片和甲钴胺。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失败后每天继续静脉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105mg、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40mg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均口服银杏叶片和甲钴胺片12月。按照中华医学会突发性聋的疗效标准比较发病后第3个月末各组的听阈。结果治疗组中ABC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5.2%、50%、42.1%,对照组有效率为7.14%,治疗组比对照组患者疗效显著(χ~2=14.11,P=0.003),四组平均PTA改善分别为11.63⊥16.75 d B、17.78⊥18.12 d B、18.38⊥22.9d B、4.85⊥9.10d B,治疗组比对照组PTA改善值明显(t=2.75,P=0.043)。发病至就诊时间为影响听力预后的重要因素,选取发病至就诊时间在3周以内的患者,鼓室置管灌注GC与耳后注射GC疗效相近(χ~2=1.21,P=0.247)。结论不同方式局部应用GC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聋较继续常规治疗具有明显疗效,发病至就诊时间为听力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鼓室灌注GC、耳后注射GC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由于本组耳后注射GC的病例资料明显少于鼓室内给药,有待于进一步增加病例数,以及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9.
糖皮质激素鼓室给药治疗突发性聋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鼓室给药(intratympanic glucocorticoids,IT-G)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以IT-G为干预措施治疗突发性聋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IT-G治疗常规治疗无效或未痊愈突发性聋疗效:符合标准的文献5篇,总样本数211,其中鼓室给药组118例,安慰剂组93例,Meta分析示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OR合并=12.41,95%CI=4.32~35.64,P〈0.00001);②IT-G联合全身应用一线治疗突发性聋疗效:符合标准的文献2篇,总样本数154,其中联合给药组76例,全身应用组78例,Meta分析示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合并=3.12,95%CI=0.35~27.60,P=0.31);③IT-G一线治疗突发性聋疗效:符合标准的文献2篇,总样本数119,其中鼓室给药组59例,全身应用组60例,Meta分析示鼓室给药组疗效优于全身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合并=2.57,95%CI=1.14~5.83,P=0.02);5篇文献对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报道。结论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尚缺乏证据表明IT-G联合全身应用一线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优于单纯全身应用,IT-G治疗常规治疗无效或未愈突发性聋有效,作为一线治疗突发性聋疗效优于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安全性可能较高,但尚需更多严格设计的、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经鼓室插管注入地塞米松液治疗突发性耳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中耳直接给予类固醇激素治疗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突聋),探索其疗效。方法对25例突聋病人通过鼓室插管,将地塞米松液注入鼓室,使药液经圆窗膜渗入内耳,称之为鼓室插管组;另25例以口服强地松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插管组痊愈7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 2例,总有效率52.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鼓室插管中耳给药治疗突聋,具有较好的疗效,避免了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观察鼓室内灌注得宝松和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发病1~15天内的突发性聋患者76例随机分成得宝松组40例及地塞米松组36例,分别应用相应药物进行鼓室灌注,每周2次,4次为1疗程。两组均同时加用低分子旋糖酐及能量合剂,疗程均为2周。结果得宝松组总有效率75.0%,地塞米松组总有效率44.4%,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义(P〈0.01),而且病程与疗效之间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内灌注得宝松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鼓内灌注。  相似文献   

12.
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挽救性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挽救性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选择常规治疗至少一个疗程(10天)无效的突发性聋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成两组:治疗组19例(19耳),对照组20例(20耳),治疗组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20mg,每日1次,同时两组均继续常规治疗,但不再继续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两组均继续治疗10天。治疗后第3个月比较两组的听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47.4%,受损频率PTA平均改善14.0±16.0dB;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4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25.0%,受损频率PTA平均改善6.4±10.2dB,两组总有效率及平均PTA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2,P=0.083)。治疗组发病至开始灌注的平均时间间隔50.2±55.4天;对照组发病至继续常规治疗的平均时间间隔:13.8±3.3天,治疗组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内有效组和无效组的发病至开始灌注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23.5±14.6、13.8±3.3天,有效组短于无效组(P<0.05)。仅将发病至继续治疗的时间间隔≤60天的病例纳入分析,则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损频率平均PTA改善值分别是16.8和6.4dB,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29)。治疗组未发生永久性鼓膜穿孔、听力损失进一步加重等并发症。结论常规治疗无效后尽早选择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挽救性治疗突发性聋是安全的,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后注射地塞米松作为突发性耳聋初始激素治疗的疗效。方法 6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耳后注射组32例(耳),给予地塞米松0.5ml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每3 d给药1次;静脉用药组32例(耳),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3 d后减量至5 mg,继续用药3 d后停药。结果耳耳后注射组痊愈15耳,显效5耳,有效3耳,无效9耳,总有效率71.9%;静脉用药组痊愈13耳,显效4耳,有效4耳,无效11耳,总有效率6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后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可作为突发性耳聋激素治疗的初始给药方法,亦可作为静脉应用激素有禁忌时的有效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将60例(72耳)突发性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37耳)及对照组30例(35耳),两组均应用地塞米松、丹参、ATP、辅酶A、维生素B族及高压氧治疗,治疗组加用2%利多卡因,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听力损失、眩晕、耳鸣总有效率分别为72.97%、80.00%、73.68%,均高于对照组的54.29%、61.54%、6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等综合治疗突发性聋疗效较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抗焦虑药辅助治疗对伴焦虑状态突发性聋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入院24小时内独立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 scale,SAS)评分大于50分且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大于17分的突发性聋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低中频下降型26例,中高频下降型18例,平坦型20例,全聋型1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接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鼓室灌注地塞米松治疗,其中A组加用抗焦虑药物氯硝西泮口服,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A、B两组低中频听力下降型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2.31%(12/13)、76.92%(10/13),中高频听力下降型患者有效率分别为66.67%(6/9)、44.44%(4/9),平坦型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0.0%(8/10)、60.0%(6/10),全聋型患者有效疗有效率分别为71.43%(5/7)、57.14%(4/7),A组总有效率(79.49%)高于B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焦虑药辅助治疗可提高伴焦虑状态突发性聋患者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加利多卡因治疗伴持续耳鸣的难治性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选择经常规全身用药治疗两周无效的伴持续耳鸣的难治性突发性聋患者84例84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42耳。治疗组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0.4ml和利多卡因注射液0.1ml,对照组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0.4ml,每2天注药1次,共5次,治疗10天后比较两组患者耳鸣疗效及0.5~4kHz气导纯音平均听阈差异。结果治疗10天后两组气导平均听阈都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由63.27±15.35dB HL下降至47.83±14.58dB HL,对照组由65.24±13.46dB HL下降至53.56±15.79dB HL,治疗组听力改善总有效率(61.90%,26/42)优于对照组(42.86%,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耳鸣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治疗组有效率73.81%(31/42),对照组有效率52.38%(2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鼓室给药可以作为挽救性治疗应用于伴持续耳鸣的难治性突发性聋患者,且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利多卡因联合注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耳后及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伴2型糖尿病突发性聋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伴2型糖尿病突聋患者33例(55~76岁),分为耳后注射组(17例)和鼓室注射组(16例),分别于耳后乳突骨膜下和鼓室注射地塞米松5 mg,隔日一次,注射5次,两组同时应用同样的扩血管、营养神经药物及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耳鸣改善效果和疼痛程度评价。结果耳后注射组总有效率为76.4%(13/17),鼓室注射组为68.8%(11/1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后注射组耳鸣VAS评分下降值(4.17±1.90分)高于鼓室注射组(2.68±1.28分),疼痛程度VAS评分(3.10±2.0分)低于鼓室注射组(5.89±2.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耳后注射和鼓室注射两种给药方式治疗突聋的总有效率相似,但耳后注射的疼痛反应小,对耳鸣的改善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聋的听力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常规治疗疗效欠佳行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的87例(87耳)突发性聋患者的听力疗效,均为单耳发病,其中全聋型67例,平坦型16例,低中频下降型2例,中高频下降型2例。发病至鼓室灌注的时间≤15天(A组)、16~30天(B组)和≥31天(C组)组分别为33、33和21例。结果 87例中总有效率为34.48%(30/87),A、B、C三组有效率分别66.67%(22/33),21.21%(7/33)和4.76%(1/21);三组平均PTA改善分别为18.53±13.54、5.92±15.18和3.69±7.00dB,A组疗效优于B组和C组(P<0.01)。不同听阈曲线类型突聋患者的有效率和PTA改善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的30例中,1例为低中频下降型,其余29例均为全频听力下降(全聋型或平坦型),灌注前后0.25、0.5、1、2、4和8kHz平均听阈改善分别为35.17±18.15、35.38±15.90、31.28±19.74、21.31±17.34、14.97±16.00和13.80±16.35dB,低中频(0.25、0.5和1kHz)的听阈改善程度优于中高频(2、4和8kHz)(P<0.01)。结论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的突发性聋患者,尽早鼓室置管灌注甲泼尼龙可能会获得更好的听力恢复,且低中频的听力恢复效果优于中高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商品名:甲强龙)和地塞米松治疗平坦型突发性聋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平坦型突发性聋患者142例,随机分为甲强龙组与地塞米松组,两组均采用耳后乳突区骨膜局部注射激素的方法给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听力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甲强龙组和地塞米松组痊愈率分别为25.35%和16.90%,总有效率分别为88.73%和63.38%。两组患者痊愈率、无效率及总有效率相比,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甲强龙组患者125~250 Hz平均值提高(26.5±4.3)dB;地塞米松组患者125~250 Hz平均值提高(18.5±6.2)dB;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 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平坦型突发性聋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全聋型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该类型突聋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98例(98耳)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250~8 000 Hz平均听阈94.94±8.30HL)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34例)及无效组(6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耳侧、年龄、病程、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眩晕及耳闷胀感,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鼓室注药、纤溶酶溶栓等多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患者平均听阈为70.79±10.13dB HL,痊愈2耳、显效21耳、有效11耳,无效64耳,总有效率为34.69%(34/98),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04%、21.43%和11.22%。多因素分析有效组和无效组上述各因素与疗效关系结果显示,初诊听阈越高,预后越差(P<0.05);伴发眩晕不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给予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聋就诊时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不伴发眩晕、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积极治疗后,仍有好转甚至痊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