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捷  刘颖  俞建琦 《医学争鸣》2008,29(3):277-279
目的:探讨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胸腔内残余食管胃的功能及反流情况.方法:对41例贲门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內窥镜检查、食管腔内压力测定和24 h pH监测.结果:内窥镜检查发现吻合口上方食管黏膜有异常改变者占70.7%(29/41). 测压显示41例患者术后吻合口压力低于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和残余食管压力(P<0.05). 术后组平均残余食管静息压高于对照组平均食管静息压和胸内胃的平均静息压(P<0.05);24 h食管pH监测结果表明两组间pH<4的立位、卧位、pH<4总时间、反流次数等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卧位与立位PH<4的总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必然存在食管反流;吻合口处虽存在高压区,但不具有抗反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勇  徐国良  潘锋 《浙江医学》2010,32(12):1770-1772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对60例近端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采用两种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术式:食管与胃直接吻合31例(直接吻合组),食管与胃之间空肠间置吻合29例(间置吻合组).对两种重建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与直接吻合组比较,间置吻合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P<0.01),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间置吻合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直接吻合组明显降低(P<0.01),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营养状况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吻合是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较为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残胃前壁食管吻合术与单通道空肠间置术在贲门癌行近端胃切除术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0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5例行近端胃根治性切除术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消化道重建方式分组: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C组)43人,单通道空肠间置组(D组)52人,对两组术后营养状况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单通道空肠间置组前白蛋白显著高于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P<0.05);患者主观症状如烧心、吞咽痛、咳嗽在单通道空肠间置组发生率显著低于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单通道空肠间置组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显著低于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P<0.001)。结论:在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贲门癌患者近端胃切除行单通道空肠间置更具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行食管、贲门癌切除主动脉弓下食管胃吻合术95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术中切断迷走神经并不行胃底重建术,观察组术中保留迷走神经加胃底重建手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上消化道压力和反流性食管炎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食管体部静息压高于正常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与正常组胃静息压比较,P>0.05;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53.19%明显高于观察组16.67%,P<0.01.结论:在早期无周围外侵的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中保留迷走神经能够保持胃正常泌酸、运动和排空功能,在提高手术疗效和改善预后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贲门癌术后常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严重者可影响生活质量。本文旨在观察贲门癌近端胃切除后采用空肠间置来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结论空肠间置术后食管返流轻微,可有效预防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6.
贲门癌行近端胃切除后传统的消化道重建方法是食管胃吻合术,但术后很多病人发生胃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探讨空肠间置术对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1990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们对部分贲门癌病人行近端胃切除后采用空肠间置的消化道重建术,并与同期施行的食管胃吻合术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食管胃的压力测定,其中25例尚行了24h食管pH监测和内镜及病理检查,以及35例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食管胃压力测定,其中20例行24h食管pH监测,15例行内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测压结果显示:吻合口与吻合口下方的静息压相似,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吻合口上方静息压增高,食管癌组平均为4.28mmHg,贲门癌组平均为3.46mmHg,经比较食管癌组和贲门癌组吻合口上方和吻合口下方差异有显著性(P〈0.05)。值得注意的是食管癌组压力值(4.28mmHg)和贲门癌组压力值(3.46mmHg)远低于正常括约肌的静息压(10~45mmHg),因此其抗反流作用的程度是有限的。食管癌组和贲门癌组食管24hpH监测表明食管的酸暴露时间延长,食管酸暴露时间平均百分比分别为11.76%和13.88%,为正常人的9倍和11倍,反流次数增加,最长反流时间达32min和38min,说明手术后的胃食管反流是客观存在的。内镜和病理检查,80.0%的食管癌和86.7%的贲门癌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进一步证实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反流的发生不因机械吻合或手工吻合而异;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24h食管pH监测是最敏感的观察方法;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反流的治疗主要应用促动力药和黏膜保护剂。  相似文献   

8.
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术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法,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2004年 1月至2006年7月,对71例胃底贲门癌患者行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术(在行常规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术的基础上,分别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残胃空肠侧侧吻合以及空肠空肠侧侧吻合).随访9~39个月,根据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标准、胃排空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ECT)以及食管下段pH电脑测定等方法评价患者食管反流情况.结果 重建过程中3个吻合口均应用吻合器,能明显加快手术进程,一般都在3.5 h左右(其中消化道重建约为1 h),术后平均9 d康复出院,均未发生吻合口瘘、狭窄梗阻等并发症.随访除6例出现轻度反流症状外,其余患者均无明显返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胃排空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ECT)均未见钡剂或食物反流入食管显示,食管下段pH值为(6.9±0.1).患者多数能维持或超过术前体质量,生活质量尚满意.结论 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术对预防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效果显著,较好地解决了食管反流、胃容量缩小、生理途径改变等问题,提高了生活质量.是近端胃癌根治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切除范围在腹腔镜贲门癌根治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腹腔镜贲门癌全胃切除与部分胃切除的相关研究和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6篇。全胃切除组发生反流性食管炎59例;近端胃切除组发生反流性食管炎167例;全胃切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OR=0.23,95%CI=0.11~0.49,P0.05)低于近端胃切除组;全胃切除组5年生存202例;近端胃切除组5年生存158例;全胃切除组5年生存率(OR=1.73,95%CI=1.33~2.25,P0.05)高于近端胃切除组;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贲门癌全胃切除较近端胃切除可有效降低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提高术后生存时间,但对于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肖琦海 《吉林医学》2010,(24):4134-4135
目的:探讨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贲门癌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连续空肠间置术行贲门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并以传统的食管胃吻合法作对照。将术后无病生存1年以上的74例作观察对象。其中连续组38例,传统组36例。结果:食管胃反流症状发生率:传统组为75%,连续组为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值测定:食管下段pH平均值传统组4.8,连续组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传统组23例发现钡剂反流入食管,发生率为63.9%,连续组仅有4例,发生率为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连续空肠间置术行消化道重建对预防贲门癌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该手术方法简便,不受残胃大小的限制,间置空肠血运良好,优于目前采用的其他抗反流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次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的重建方式。方法 总结我院 1999年 3月至 2 0 0 2年 7月间采用经腹保留幽门次全胃切除、间置空肠重建消化道手术的 17例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无 1例手术死亡 ,无吻合口瘘及狭窄。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半年每顿进食 2 0 0~ 3 0 0g ,每日进餐 3~ 4次 ,餐后无胸骨后灼痛 ,无胆汁返流现象 ,无排空障碍及倾倒综合征。全组患者均无贫血 ,体质量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保留幽门次全胃切除、间置空肠重建消化道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防治方法.方法 将13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8例.对照组行单纯机械吻合术,治疗组行机械吻合后加胸腔胃全层内凸缝合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食管反流液pH值、食管镜检和自觉症状等.结果 治疗组患者食管腔内反流液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x2=14.82,P<0.01);食管镜检显示治疗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29%,对照组为5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6.99,P<0.01).结论 胸腔胃全层内凸缝合术能有效防止食管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带血管蒂空肠替代食管、胃重建消化道,观察空肠代食管、胃的手术效果及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方法 全组25例患者,其中行近端胃次全切除“P”型襻空肠间置10例;全胃切除主动脉弓下“P”型襻空肠-食管吻合术13例;全胃切除主动脉弓上空肠-食管吻合术2例。术后3个月进行食管内pH值监测,钡餐、胃镜检查,并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全组术后无吻合口漏及胸腹腔感染发生;患者术后均进食通畅,无明显返流性食管炎症状及病理征象;食管pH值均在5.5-6.6。术后存活5年以上8例。结论 带血管蒂空肠代食管、胃重建消化道术式,尤其是对食管中下段癌、贲门癌的效果确切,并发症低,术后生活质量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经腹全胃切除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01年7月,对25例进展期胃癌病人行全胃切队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经腹部手术,用吻合器行标准的端侧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结果 根治性全胃切除20例,姑息性全胃切除5例。其中联合脾切除1例。7例出现并发症,其中4例为肺部感染,无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除手术死亡1例(4%)外,24例均获得随访,术后病人能顺利进食,未出现返流性食管炎症状。1年,2御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4%,45%和38%。结论 全胃切除治疗进展期胃癌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选择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椭圆形食管胃吻合术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表  李占芳 《河南医学研究》1999,8(2):137-139,142
目的:为了避免或减少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及吻合口瘘,设计了食管胃椭圆形吻合术。方法:实验犬40只随机分为A组(椭圆形法)及B组(传统法)进行对照研究。临床上椭圆形吻合法202例,检测60例,传统吻合法106例,检测45例,两组对照分析。结果:A组犬吻合口无狭窄,B组有4只出现狭窄(P<005)。病理学检查:A组愈合过程较B组好;抗返流情况:A组无返流,B组半数以上有返流(P<005)。临床检查吻合口直径:椭圆形法为202±038cm,传统法为135±082cm(P<001);食管粘膜充血、水肿及食管粘液pH值两组对照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椭圆形吻合法明显优于传统吻合法,是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值得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食管空肠分层吻合术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15例全胃切除术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食管空肠全层吻合术、观察组采用食管空肠分层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1例(1.72%)发生反流性食管炎,X线钡餐检查显示,钡剂可顺利通过吻合口.对照组患者9例(15.79%)发生并发症,其中3例为吻合口瘘,6例为反流性食管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空肠分层吻合术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贲门癌、食管下段癌根治术预防胃食管返流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将100例贲门癌、食管下段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食管胃吻合法,观察组在常规吻合器吻合后,将胃壁半包绕缝合在吻合口及食管下段外加纵隔胸膜悬吊包埋建立类似贲门样结构,将胃大弯侧向上提与纵隔胸膜固定形成胃底样结构,胃前壁吻合口下方约3cm处,横向缝合1/3圈,使胃于吻合口下全层内凸隆起。术后观察有无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结果观察组:无返流≥35例,有返流≤15例;对照组:无返流≤20例,有返流≥30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1)。结论在常规食管胃吻合基础上加胃半包绕食管下端、胃底成形加胃前壁全层内凸隆起术,能够显著减少贲门癌、食管下段癌根治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 12例残胃贲门癌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首次胃大部切除术后至残胃贲门癌的确诊时间为 6a~ 2 4a。本组全部行残胃全切除。消化道重建 :横结肠间置代胃 3例 ,空肠Roux_Y代胃 9例。结果 :术后存活 3a以上者占 5 0 % (6 / 12 ) ,3例已存活 6a。结论 :①横结肠代胃有明显的食物储存作用 ,并可预防或减少反流性食管炎 ,是全胃切除后重建消化道的理想术式 ;②首次胃大部切除术后 10a为残胃贲门癌发病高峰期。首次胃大部切除的术式与残胃癌的发生有关 ,BillrothⅡ式发病率远高于Ⅰ式 ,并且发病时间较短 ;③胸腹联合切口较腹部切口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9.
带血管蒂空肠在重建消化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带血管蒂空肠替代食管、胃重建消化道,观察空肠代食管、胃的手术效果及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方法 全组25例患者,其中行近端胃次全切除“P”型襻空肠间置10例;全胃切除主动脉弓下“P”型襻空肠-食管吻合术13例;全胃切除主动脉弓上空肠-食管吻合术2例。术后3个月进行食管内pH值监测,钡餐、胃镜检查,并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全组术后无吻合口漏及胸腹腔感染发生;患者术后均进食通畅,无明显返流性食管炎症状及病理征象;食管pH值均在5.5~6.6。术后存活5年以上8例。结论 带血管蒂空肠代食管、胃重建消化道术式,尤其是对食管中下段癌、贲门癌的效果确切,并发症低,术后生活质量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