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8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50例,吡喹酮60mg/kg,2d内4次分服,服吡喹酮前1周,口服甘草酸二胺胶囊150mg,日3次,共15d;对照组吡喹酮60mg/kg,2d内4次分服。治疗后1周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治疗组为(40.62±2.65)U/L,对照组为(78.42±8.26)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草酸二胺对预防吡喹酮肝功能损害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用吡喹酮常规6日疗法治疗214例急性血吸虫病,发现其中54例疗程结束后4天仍未恢复常温或退而复升。加用2日疗法,体温迅速降至正常。 一、资料及观察方法 54例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5~64岁,青少年占64.81%;发病前1~2个月均有接触疫水史;入院前均有发热,持续3 相似文献
4.
郭家钢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7,(6)
在泰国康琴省隆兰牙村,以吡喳酮40mg/kg一次顿服治疗经粪便集卵法和Stoll氏虫卵计数确诊的麝猫后皋吸虫病患者239例,其中成人(15~68岁)154例,儿童(2~14岁)85例。大多数病人有轻度的胃肠道症状,包括右上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和腹泻,少数有倦乏、背和腿痠痛。治后14天和60天,粪检阳性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6.
7.
治疗对象 一、111例中男性占90.99%,女性占9.01%;年龄7~67岁,10~45岁占83.78%;学生占32.43%,农民占67.57%。全部患者均于发病前数周有明显疫水接触史,61.26%有尾蚴性皮炎史;入院前均有发热,持续5~60d;91.89%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平均为37.41±20.90%;89.19%肝左叶肿大,剑突下平均5.69±0.95cm;89例粪检发现血吸 相似文献
8.
1986-1990年,我站采用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简称急血)110例,获得满意的效果。临床资料110例中,男性76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35岁。农民35例,学生32例,渔民17例、其它6例。110例中有尾蚴性皮炎史85例,畏寒79例,... 相似文献
9.
我院对吡喹酮治疗的100例晚期血吸虫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临床诊断晚期血吸虫病依据为:均有疫水接触史;有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症状和体征,或青少年儿童有明显发育障碍;血吸虫病原检查阳性。100例中,男87例,女1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8岁,平均45.76岁。巨脾型71例,(伴腹水9例,已脾切11例)腹水型28例(伴脾大16例,脾亢8例,已脾切4例),侏儒型1例。晚期血吸虫病100例中HBsAg阳性30例,合并慢性活动型或迁延型肝炎23例。住院期间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例,原发性腹膜炎2例。夹杂其他疾病15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郑梦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8,20(6):442-442
晚期血吸虫病111例,均有疫水接触史,有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脾肿大、腹水等症状和体征。其中男性83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为11岁,最大71岁,平均50.3岁。巨脾型3例,腹水型108例。HBsAg阳性9例,夹杂其他疾病18例。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15U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 U 15例;白蛋白平均32.16g/L。伴有夹杂症及并发症病人均经治疗症状缓解稳定后进行病原治疗。 相似文献
11.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10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7~8月用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108例.报告如下: 一、诊断标准(一)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同时接触疫水者有多人发病;(二)有发热等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三)粪便孵化和/或血吸虫COPT阳性(环沉率≥5%)。 二、临床情况 男性41例、女性67例;年龄13~72岁,平均31.0±11.0岁;既往无血吸虫病史者79例,有血吸虫病史者29例。均为端午节前去长江滩打粽叶而感染。接触疫水多者5次,每次7~8h,少者1次.15~20min。74例发生过尾蚴皮炎,其中有史 相似文献
12.
易志辉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4,2(3):191-192
广谱抗寄生虫药吡喹酮(Praziquantel,Embay8440)对寄生人体的5种血吸虫(埃及、曼氏、日本、湄公和间插血吸虫)均有杀灭作用,对肺吸虫、华支睾吸虫、姜片虫等多种吸虫病和多种绦虫病,以及囊虫病也均有效。国内自1978年将该药用于 相似文献
13.
1972年吡喹酮问世,很快成为治疗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首选药。吡喹酮是左、右旋各半组成的外消旋化合物,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拆分合成吡喹酮的中间体而获得左旋吡喹酮和右旋吡喹酮二种光学异构体。左旋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疗效优于吡喹酮,而右旋吡喹酮杀血吸虫作用甚微因此,我们用吡喹酮及两种光学异构体进行了大鼠实验治疗以及在现场采用左旋吡喹酮与毗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进行对比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吡喹酮多疗程治疗急性血吸虫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春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7,(3)
1990-1993年,我组共收治104例急性血吸虫病,其中17例在毗隆酮第1疗程结束4d后不退热,以后即给予多疗程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17例中,男性10例,女性7例,9-15岁8例,16-38岁9例,均为学生和农民,因下湖游泳和捞猪草而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1.2症状和体征17例发热期5-31d,平均12.8d。呈弛张热或间歇热或不规则热,伴有畏寒、头昏、乏力、腹痛、纳差、粘血便、轻陵,肝肋下0-1.0cm,剑下3-5cm,轻度压痛,脾助下0-2.0cm。1.3化验检查17例粪检血吸虫卵阳性,IHA1:20( )。血色素7.5-11.58,平均9.5g,白细胞总… 相似文献
15.
卢华民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2,(5)
一、临床资料 (一)年龄、性别及疫水接触史: 1989~1990年8月,我场发生74例急血病人,全部收住院。其中男性52例,女性22例。年龄3~6岁1例,7~17岁42例,18~45岁28例,46岁以上3例。患者均有疫水接触史,其感染方式均是到疫区玩水、洗澡、捕鱼、拔猪草、打青肥和放牧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吡喹酮治疗73例囊虫病的结果。其中甲组3例,共服2个疗程,第1疗程每日40mg/kg×6天,等2疗程每日20mg/kg×6天。乙组11例,共服3个疗程,第1疗程每日30mg/kg×6天,第2、3疗程均为每日20mg/kg×6天。丙组11例,共服3个疗程,均为每日20mm/km×6天,每个疗程的间隔为40天。丁组48例,仅服1个疗程,剂量为每日30mg/ 相似文献
17.
杜坤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5,(1)
1982年我们用吡哇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者20例,获得满意疗效。简报如下: 临床资料 2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例,年龄11~44岁,大部分为青少年农民和农村学生。因戏水与下水田而感染。18例为初次感染。患者全部呈间歇型发热,病程最短10天,最长60天。伴畏寒、多汗、乏力、咳嗽、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等症状。入院时多数患者是急性病容、消瘦、肝脏均肿大,肋缘下1~6cm,剑突下3~8cm,有压痛。脾触及者4 相似文献
18.
吡喹酮对体外猪囊尾蚴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吡喹酮对体外猪囊尾蚴的作用。方法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方法 ,分别对药物作用 2 h、4 h、6h后的猪囊尾蚴为实验样品 ,对其扫描电镜特征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猪囊尾蚴被药物作用后囊体挛缩变形、头节伸出 ,体表溶蚀、皮层内质网和核糖体溶解、皮下层坏死。结论 :吡喹酮对猪囊尾蚴有强烈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何鹏领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6,(3)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疗效好、退热快、副作用轻,是目前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理想药物.我们于1989年7月—10月,用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13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孙广贤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1995,(2)
山斗乡为北京热带病医学研究所肺吸虫病防治的宣教点。1989年,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对该乡的青山、牛岭两村查出的肺吸虫病人58人用国产吡喹酮治疗。 58例患者中,男35例、女23例;7~14岁31例,15~59岁22例,60岁以上5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