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原发性腹腔器官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腔内恶性淋巴瘤的病因、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腹腔内恶性淋巴瘤18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5例原发性腹腔内恶性淋巴瘤,其中原发于胃的恶性淋巴瘤56例,误诊27例,手术切除38例;原发于肠的恶性淋巴瘤79例,误诊39例,手术切除63例。原发于脾脏的恶性淋巴瘤30例、肝脏6例,均误诊。原发于腹膜后间隙的肾上腺恶性淋巴瘤9例、腹主动脉旁深部淋巴结5例。结论腹腔内恶性淋巴瘤误诊率高,综合治疗效果较单一治疗好。  相似文献   

2.
笔者回顾性分析2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20例术前经X线或胃镜检查及活检均误诊。手术切除20例,其中根治性切除15例,姑息性切除5例。术后并发腹腔脓肿1例,食道空肠吻合口瘘1例。虽然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误诊率较高,但其预后比胃癌好,所以治疗时,应积极行根治性手术,辅以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3.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3例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3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诊治情况。结果  2 3例中术前经X线或胃镜检查及活检确诊者仅 3例 ,余 2 0例 (占 86 % )皆被误诊。手术切除2 1例 ,其中根治性切除 19例 ,姑息性切除 2例 ,无并发症。结论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误诊率较高。治疗时 ,应积极行根治性手术 ,辅以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肾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探讨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例影像学诊断肾癌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术后给予化疗,随访12个月,患者生活状况良好。结论原发性肾脏淋巴瘤是比较罕见的肾脏原发肿瘤,患者早期无不适症状,早期较难诊断,影像学特点与肾癌极为相似,往往误诊为肾癌,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手术切除原发灶及化疗是治疗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腹腔恶性淋巴瘤的放射治疗及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腹腔恶性淋巴瘤,包括原发于腹腔内脏器的结外型淋巴瘤和在病程中累及腹腔内脏器的淋巴瘤。前者可为唯一的或主要的主诉,主要包括胃肠道、肝、脾、胆道等,而后者则往往已处于病程晚期,病变广泛,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或纵隔、腹腔内或/和腹膜后淋巴结或骨髓侵犯等,其治疗原则基本上同全身恶性淋巴瘤。本文主要讨论腹腔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放射治疗问题。一、诊断标准及临床分期 Dawson在1961年对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提  相似文献   

6.
为总结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的诊治经验。回顾分析21例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情况。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依赖于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和活检;治疗采用手术加化疗。21例患者中ⅠE,ⅡE期术后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和84.6%,74.2%。早期诊断,采用手术加化疗是提高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胃淋巴瘤的诊治经验——附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胃淋巴瘤病例。结果 在本组资料中,病理分期(Arbor标准)为ⅠE期15例.ⅡE期7例,ⅢE期8例,ⅣE期6例;术前误诊率为22.2%,手术切除率为72.2%。手术加化疗5年生存率,低度恶性胃淋巴瘤为87.4%,高度恶性胃淋巴瘤为52.1%;单纯化疗时高度恶性胃淋巴瘤5年生存率仅为17.6%。结论 早期诊断、切除胃的原发病灶加术后联合化疗是提高原发性胃淋巴瘤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H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0年来我院手术切除的5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6岁;肿瘤长径平均7.8cm。HBsAg阳性4例(80%)。术前误诊为原发性肝癌4例,病理学检查提示为B细胞源性淋巴瘤2例,T细胞源性淋巴瘤2例,何杰金病1例;2例为多原发瘤。结论 肝炎病毒感染可能与PHL发病有关;对肝占位性病变伴发热者,应警惕PHL的可能;手术切除仍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9例原发性食管少见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例原发性食管少见恶性肿瘤张庆河,罗虹,周爱荣,冯先富,刘炳学,徐向明1980~1992年,我们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原发于食管、贲门的平滑肌肉瘤、癌肉瘤、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鳞癌和平滑肌肉瘤双原发肿瘤病人等共9例,占同期手术切除原发性食管、贲门恶...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较少见,文献报告约占胃恶性肿瘤的1~4%,我院外科于1971~1988年共收治胃恶性淋巴瘤11例,均经手术及组织学诊断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诊断标准:本组11例符合下列条件:1.病变原发于胃,腹腔内淋巴结肿大与胃肿瘤转移途径一致。2.无浅表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1.
李谦  赵汉平 《腹部外科》2004,17(3):149-150
目的 探讨肠瘘并腹腔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 1 6例肠瘘并腹腔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死亡 1例 ,1 5例早期明确腹腔感染存在后及时作有效彻底的腹腔冲洗及引流 ,而使腹腔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 对肠瘘并腹腔感染的病人 ,首先明确是否存在腹腔感染 ,早期彻底的腹腔冲洗及通畅有效的腹腔及脓肿引流 ,是控制感染治愈肠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4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2~74(平均51.8)岁。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淋巴瘤,原发病灶位于胃24例,肠道10例。24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上腹部隐痛不适,8例合并呕血黑便,3例伴有发热;10例肠道淋巴瘤均以腹痛、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4例伴有黑便,2例有肠梗阻表现,肠穿孔1例。本组24例胃恶性淋巴瘤中,仅5例经术前胃镜病理活检证实;10例肠道恶性淋巴瘤中,仅1例经结肠镜活检确诊,术前确诊率仅17.64%(6/34)。误诊时间2~8(平均4.5)个月。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32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8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4例,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根治性直肠切除术1例),姑息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术后31例患者进行了化疗。34例患者免疫组化分型属B淋巴细胞型27例,T淋巴细胞型4例,未分类型3例。全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6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5%,64.71,47.05%。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术前确诊率低,胃肠镜及病理活检是术前确诊的主要方法,以手术化疗联合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  1990~ 1999年对 32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以上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呕血或黑便为临床表现 ,均经手术治疗 ,其中术前明确诊断 2 5例 ,均为胃镜下确诊。其中 2 6例获得随访 ,5年生存率为46 1%,病理类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其中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2 4例 ,T小细胞性淋巴瘤 4例。2 8例行辅助性CHOP化疗 ,总有效率 93.4%。结论 胃镜活检特别是超声胃镜下活检最有诊断价值。手术方式与胃癌相似 ,术后化疗与手术治疗同等重要 ,病理类型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胃黏膜相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黏膜相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治情况.结果 临床表现以卜腹痛、消化管出血、消瘦多见.18例行X线钡餐检查,仪1例确诊;26例行胃镜检查,有24例被误诊为胃癌或胃溃疡.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25例,随访24例.结论 重视胃黏膜相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特点,胃镜检查时多部位深取材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手术切除应为首选治疗,术后加用化疗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六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6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消化道穿孔,其中4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穿孔诊断时间在肝移植后7~12 d,确诊前2~4 d均有突发性腹部疼痛,但均能耐受,仅有1例腹痛较明显,上中腹压痛及反跳痛,其余5例腹肌不紧张,反跳痛不明显,6例均无明显的寒战及高热,5例的引流物细菌培养发现屎肠球菌感染,另1例未行引流物细菌培养。诊断明确后在全身麻醉下施行剖腹探查及穿孔修补术。结果3例(1例横结肠穿孔,1例胃壁、空肠穿孔,1例空肠憩室穿孔)穿孔直径较大,腹腔污染严重,手术过程中均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分别于修补术后第2、9、33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外3例(1例为回肠穿孔,1例为胃壁穿孔,1例为横结肠穿孔)的腹腔污染较轻,经穿孔修补术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结论既往腹部手术史、医源性损伤及大剂量激素的应用,是导致肝移植后并发消化道穿孔的重要原因,而激素的应用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5例PSI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8-73岁,平均51.6岁.按发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方法等项目进行分析.结果 15 例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物、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及消瘦,血清肿瘤学指标均正常.15例均接受螺旋CT检查,检出肿瘤15例,提示PSIL 12例;11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4例检出病变,1例提示PSIL可能.1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性NHL 8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性NHL 5例,肠病相关T细胞 性NHL 2例.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l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0例患者接受辅助化疗,方案为 CHOP(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术后1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6-52 个月),6例死于肿瘤转移或复发.1、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7.1%.结论 PSIL仅靠临床表现不易确诊,消化道钡餐诊断率低,螺旋 CT 是较好的早期诊断方法,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手术结合化疗是治疗PSIL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管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管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资料.结果 23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除横结肠1例为T细胞来源,其余均为B细胞淋巴瘤.胃淋巴瘤CT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胃壁弥漫增厚型13例(81.2%),节段增厚型2例(12.5%),肿块型1例(6.3%).平均壁厚3.3 cm(0.6~6.8cm).肠管淋巴瘤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1例回肠淋巴瘤及l例回盲部淋巴瘤盲肠部见肿块形成,肠壁厚度0.6~7.0 cm,平均2.8cm.胃肠管淋巴瘤平扫密度基本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轻至中度强化.结论 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8.
成人小肠胃黏膜异位致消化道出血1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肠胃黏膜异位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4年间收治的11例小肠胃黏膜异位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29岁。其中9例发病有腹痛。常规内镜检查均无阳性发现;6例于手术前行放射性^99m锝核扫描均有放射性示踪剂吸收和浓集;1例肠系膜钡餐示末段回肠重复畸形;1例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发现近端空肠出血。本组病例均行病变部位小肠段切除,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胃黏膜异位症,其中病变位于空肠者5例,回肠者6例。11例病灶与肠憩室、肠壁炎性肿块、肠重复畸形并存。11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放射性^99锝扫描对小肠胃黏膜异位症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例为小肠NK/T细胞淋巴瘤,CD45RO(+),cD3(+),CD56(+),CD20(-),TIA(-)。1例为结肠NI/T细胞淋巴瘤,CD45RO(+),CD3(+),CD56(+),CD20(-),TIA(+)。4例患者术后分别存活61、58、14、7d。结论: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确诊需依赖术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期诊断、尽早实施合理的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在急腹症和腹部外伤诊治中的体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外科急腹症及腹部外伤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在58例外科急腹症和腹部外伤应用中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中有27例在不明确病因的情况下由腹腔镜得到确诊,确诊率为100%,其中24例在腹腔镜下治疗,3例中转开腹;31例病例在已明确病因下用腹腔镜治疗,内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出现腹腔脓肿。31例中有3例死亡,其中1例胃穿孔因延误了手术时机而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死于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症,其余均痊愈出院,治疗成功率为90.3%。结论: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急腹症诊断及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既可明确诊断,又能同时进行治疗,且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