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养生学外延广泛,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康复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治未病”学以及预防医学、体育健身学、气功学等中西医学科有着某种亲缘关系。但由于各自的内涵不同,或邻近,或从属,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性特征。本文就此进行了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2.
对目前高校《中医养生学》教材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现在常用的各版教材养生理论丰富,体系完整,可应用于各层次的教学之中,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以及对中医养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存在中医养生理论表述不够灵活、部分具体方法不实用、有些表述未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甚至教材中前后观点矛盾令人费解等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中医养生学》教材应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突出养生特色;开拓创新,增加中医养生学的实验课程等设想,认为既符合中医药学发展规律,继承中医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又能吸纳中医药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时代特色。编写适合当前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的中医养生新教材,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论中医养生学的辩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派、思想层出不穷,对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医养生学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辨证观在其中有很好  相似文献   

4.
中医养生学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色彩,是生命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的产物。中医养生学的学科属性与通识教育理念相合,因而非常适合作为大学通选课程开设。笔者阐明了开展中医养生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并按照通识教育内在要求,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在教材的编制、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网络教学主要模式之一的专题学习网站,近年来日益蓬勃发展。以“中医养生学”专题学习网站为案例,从项目的背景和定位、主要内容、结构设计和学习评价及技术设备要求五个方面,介绍了基于课程动态发展的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思路和开发情况,并对这类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开发及应用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养生学说论消渴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的范畴。发病率高 ,按WH0 1993年 10月的统计 ,全世界患病人数已达一亿二千万之多 ,而且每年还在以千分之一的惊人速度在增长。防治糖尿病对提高全人类的身体素质 ,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中医养生学角度谈一谈对消渴病的防治。养生是祖国医学特有的概念 ,是以延缓衰老 ,延年益寿为目的 ,以自身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 ,它以人与天地相参 ,人与自然融合、形神合一、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协调阴阳、养神、裕气、保精为基本原则 ,故养生学对消渴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 运动养生法从运动生理…  相似文献   

7.
尊生贵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从理论到功法处处体现了尊生贵命的思想观,这种尊生贵命思想又直接影响了中医养生学的奠定与发展,形成了中医独特的养生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从功能定位、内容选取、结构设计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介绍了研究性专题学习网站"中医养生学"的设计和开发,并对这种研究性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开发过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中医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中国古代的天、地、生、文、史、哲为深厚底蕴,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集各族人民的养生智慧为一体,融汇道、儒、释及历代养生以及医学家的养生体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尤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为健康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对中医康复学一些问题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康复学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1)中医康复学是随着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大量引进,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应接受或移植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并适当加以限定,而不能囿于中医古籍“康复”的固有概念中。(2)中医康复学与养生学在基本概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不可混为一谈。(3)中医“治末病”的康复预防观,“杂合  相似文献   

11.
中医养生学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色彩,是生命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的产物.中医养生学的学科属性与通识教育理念相合,因而非常适合作为大学通选课程开设.笔者阐明了开展中医养生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并按照通识教育内在要求,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在教材的编制、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康”是人类普遍关注和追求的永恒主题。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体系为深厚底蕴的中医养生康复学,正是一门专论如何保养生命,康复疾病,以保持和恢复健康的实用性学科。它系统的理论,独特的方法,正日益为众多追求健康的人们所瞩目。本文着重阐明其基本概念、学科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学科的主要特点,说明其优势所在,力图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应用它,以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3.
葛洪养生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医养生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和方法。主要方法有:顺时摄养、调摄情志、惜精养生、包含有节、形体锻炼、避其邪气、药物养生、推拿针灸。  相似文献   

17.
佛教禅定及戒律作为调节心绪的一种手段,作为精神治疗的一种方法,被中医养生学吸收了它们其中的精华,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养生内客。禅定对中医养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静调神,强调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使各种意念归于静止。通过对禅定的内容、特点等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清静调神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二是佛教的参禅实为一种佛家气功,历代医家也从佛家气功中汲取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内客从而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医气功养生的内客。佛教戒律是佛教修行僧尼严格遵守的清规戒条。佛教五戒对中医在饮食起居方面的养生有着积极的影响,诸多医家都认为只有对饮食、起居、劳动、休息等都有适当的节制与安排,才能迭到去病延年的目的。佛教中这些积极的东西,经过历代医家的吸收,已改变了它特有的宗教内涵,逐渐被纳入了我国传统的医学养生学之中。  相似文献   

18.
19.
中医养生学释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及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创造性地构建了藏象生命理论系统,提出了明确的以治未病为核心的思想原则,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蕴涵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理念,不仅是人类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继续探索生命科学的重要借鉴和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