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Wu XY  Chen GL  Han SP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8):699-703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其诱导的细胞因子在大鼠角膜炎中的表达及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112只大鼠建立角膜炎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炎性组56只和PDTC预处理组56只。模型制作前30min,大鼠球结膜下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炎性组)和PDTC(PDTC预处理组),每组按脂多糖(LPS)刺激后不同时间又分为0.5、1.0、3.0、6.0、12.0、24.0及72.0h亚组,每亚组8只鼠。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的眼部变化;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角膜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角膜NF—κB p65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角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结果 LPS刺激后炎性组大鼠角膜组织明显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LPS刺激后0.5h即可见NF—κB阳性细胞,并表达逐渐增强,3.0~12.0h最强,0.5~24.0h间均较PDTC预处理组明显增多(P〈0.01);TNF—αmRNA的表达在LPS刺激后0.5h就开始升高,3.0~12.0h最强,0.5~24.0h间均较PDTC预处理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 NF—κB及其诱导的TNF—α在角膜炎中发挥重要作用,PDTC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减轻角膜损伤。(中华眼科杂志,2006,42:699—70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吡咯脘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转化生长因子-beta2(TGF-β2)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逆转机制。

方法:TGF-β2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EMT,并给予不同浓度PDTC处理TGF-β2诱导的LECs。CCK-8、划痕试验检测细胞增殖与迁移,Western Blot检测EMT标志物E-cadherin、α-SMA和NF-κB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

结果:TGF-β2处理组细胞增殖和迁移活力明显高于未添加TGF-β2的实验组; E-cadherin表达下调,α-SMA表达上调。在TGF-β2的作用下NF-κB p65和磷酸化的NF-κB p65表达增加(P<0.05)且在TGF-β2 10 ng/mL刺激浓度时LECs表现出较强的增殖活力和迁移能力。PDTC逆转EMT和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表明,PDTC干预处理后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都显著降低,PDTC抑制IκB的磷酸化进而抑制NF-κB核移位,NF-κB信号通路中NF-κBp65/p-NF-κB p65、Iκκ-α/p-Iκκ-α表达下调(P<0.05),诱导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上调、抑凋亡蛋白BCL-2、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下调,NF-κB/IκB mRNA表达下调,凋亡相关mRNA 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

结论:PDTC可显著逆转由TGF-β2诱导的LECs细胞EMT过程,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使NF-κB p65/IκB/Iκκ-α表达降低以及激活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有关,PDTC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达到逆转EMT的进程并使异常增殖的细胞发生凋亡,这将为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提供新的潜在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核转录因子κB(NF-κB)对炎症、免疫反应、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方面的基因表达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在角膜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NF-κB调控着角膜上皮细胞的发育,对角膜的不同细胞可发挥抗凋亡或促凋亡的作用,与角膜透明性和固有免疫防御的建立息息相关,参与了角膜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形成等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nuclear factor,NF)2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NF-B Inhibitor 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uman pterygium fibroblast,HPF)增殖的影响,寻找辅助治疗和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新方法.方法:取人翼状胬肉标本进行体外贴壁细胞常规培养,取第3~6代细胞进行试验.(1)免疫组化法染色结合细胞生物学特征鉴定成纤维细胞;(2)不同浓度PDTC(2.5,5,10,20,40 μmol/L)干预成纤维细胞24,48,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3)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PDTC干预48 h后HP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翼状胬肉细胞经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波形蛋白表达阳性,结合细胞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为成纤维细胞.MTT实验表明,随着PDTC干预浓度的增大和时间延长,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率增加(P<0.05),在2.5-40 μmol/L浓度作用24-72 h,PDTC可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DTC干预后PCNA蛋白表达均下降.当PDTC的浓度在5,10,20,40 μmol/L范围内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细胞表达PCNA(P<0.05).结论:PDTC对体外培养的HPF细胞有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抑制作用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 (H2 O2 )诱导鼠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核因子 KB(NF κB)的活化表达及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PDTC)对核因子κB(NF κB)活化表达的抑制作用 ,探讨NF κB及PDTC在白内障发生、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晶状体器官离体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的活化表达。结果 随过氧化氢损伤时间的延长 ,H2 O2 组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活化表达逐渐增强 ,且与晶状体混浊程度呈正相关。PDTC可以明显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阳性活化表达和减轻晶状体混浊程度 ,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过氧化氢可以诱导鼠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的活化表达 ,PDTC可以有效抑制NF κB的活化表达 ,有可能对抗或延缓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角膜碱烧伤中白介素-1与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明昌  王勇 《眼科研究》2007,25(1):33-3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α(IL-1α)与核转录因子KB(NF-κB)在角膜碱烧伤中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其对角膜碱烧伤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碱烧伤模型,裂隙灯显微镜与病理组织学观察角膜炎症反应。应用western-blot测定角膜中NF-κB的表达;应用酶链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IL-1d的表达。结果碱烧伤角膜炎症反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第7d开始溃疡形成,21d左右趋于稳定。活化的NF-κB表达量与IL-1α质量浓度在碱烧伤后早期显著增加,伤后3d达到高峰,7d后回落,14dR至正常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角膜碱烧伤后IL-1质量浓度与NF-κB表达量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8(P〈0.01)。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早期,NF-κB显著活化,提高IL-1α的表达,在角膜碱烧伤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g·L-1地塞米松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右眼角膜碱烧伤后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造模后1g·L-1地塞米松滴眼)和生理盐水组(造模后生理盐水滴眼),每日滴眼4次,连续7d.碱烧伤后7d,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炎症和角膜上皮缺损情况;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角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角膜组织中NF-κB活化率,ELISA法测定IL-1β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碱烧伤后7d,NF-κB活化率比较,角膜基质层地塞米松组为3.81%,生理盐水组为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上皮层地塞米松组为14.91%,生理盐水组为1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炎症指数、IL-1β和VEGF表达水平,地塞米松组分别为(13.15±0.93) mm2、0.27±0.08、(105.71±14.77) ng·L-1和(532.86±74.79)ng·L-1,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30.07±4.32) mm2、0.65±0.21、(178.17±10.96) ng·L-和(795.01±124.14) n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碱烧伤后7d,两组角膜上皮细胞均完整覆盖伤区.结论 地塞米松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炎症和新生血管的作用与抑制角膜基质细胞内NF-κB的活化有关,地塞米松不影响角膜上皮的修复.碱烧伤后1周内,1g·L-1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紫外线A(ultraviolet A,UVA)照射小鼠角膜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C57 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只;UVA照射组双眼接受位于前上方的UVA照射,波长为320 ~400 nm,照射强度为0.05 W· cm-2,照射距离固定,照射时间24 h.姜黄素干预组在UVA照射前3d给予小鼠姜黄素30 mg·kg-1腹腔内注射,并持续至照射后48 h.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利用裂隙灯观察角膜病变并对角膜混浊进行分级;照射后48 h取小鼠角膜组织,使用电泳迁移率实验检测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表达.结果 照射后48 h,UVA照射组角膜混浊临床评分(3.10±0.74)均高于对照组(0)及姜黄素干预组(0.35±0.24).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与姜黄素干预组间角膜混浊临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UVA照射组与对照组以及姜黄素干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照射后48 h,角膜组织NF-κB表达水平对照组(1.25±0.13)与姜黄素干预组(1.58±0.34)均较低,UVA照射组(3.98±0.58)明显升高.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与姜黄素干预组角膜组织NF-κ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UVA照射组与对照组以及姜黄素干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姜黄素可以减轻UVA照射对小鼠角膜造成的损伤,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角膜组织内NF-κB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紫外线B光(UVB)照射小鼠角膜后核转录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及NF-κB在角膜损伤中的意义。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UVB照射组(300mJ/cm2)及高剂量UVB照射组(1200mJ/cm2),裂隙灯下观察角膜病变,评分以判断角膜损伤程度。UVB照射后不同时间点(6h、24h及72h)分别取角膜,凝胶电泳迁移法(EMSA)检测角膜NF-κB的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角膜TNF-α的表达水平,光镜及电镜检查角膜的病理改变。结果:低剂量照射组角膜基质轻度水肿,在72h内基本消退,高剂量照射组角膜基质混浊明显增强且持久。正常对照组小鼠角膜NF-κB的活性水平低,照射组角膜组织出现NF-κB表达的活化,并随剂量的增加活性明显增加,不同剂量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同时,照射后角膜组织TNF-α的表达也明显增强,其变化趋势与NF-κB的活性变化类似。电镜显示低剂量组仅角膜上皮及浅层基质细胞受损,高剂量组角膜损伤累积全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结论:UVB照射小鼠角膜后激活NF-κB,并引发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随着角膜损伤程度的加重,NF-κB的活性水平增强,提示NF-κB的激活可能在紫外线造成的角膜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激光房水细胞仪(LFCM)定量分析PVR动物模型中的炎症反应及PDTC对房水闪光的影响。方法:青紫蓝家兔20只随机等分成2组,在视网膜上制造裂孔后,向第1组所有家兔的右眼(A1组)及第2组所有家兔的左眼(A2组)玻璃体腔注射PDTC 0.1mL,向第2组所有家兔的右眼(B1)玻璃体腔注射BSS0.1mL。1h后向实验眼A1组注射BSS0.1mL,向实验眼A2组及实验眼B1组玻璃体腔注射5000U IL-1β。分别于术前及第二次注射后4,24h,1,2及4wk进行临床观察及LFCM检查。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在术后4,24h,1,2及4wk进行。结果:在术后24h~2wk PDTC能够明显抑制PVR动物模型中的炎症反应。虽然在术后2wk时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炎症反应已完全消退,但应用LFCM发现实验眼B1组炎症反应仍比另2组明显。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表明IL-1β能够活化NF-κB,PDTC能够抑制其活化而没有明显视网膜毒性作用。结论:在玻璃体腔注射IL-1β诱导的PVR动物模型中有炎症反应的参与,PDTC可以明显抑制此炎症反应。LFCM提供了一种新的,灵敏的,客观和非侵入式的方法对PVR动物模型中的炎症反应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角膜移植大鼠角膜组织的影响。方法 取14只Wistar大鼠为供体鼠,提供双眼角膜;28只SD大鼠为受体鼠,均以左眼为术眼,右眼设为正常对照,在显微镜下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手术完成后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以生理盐水滴左眼,实验组(10只)以1 mg·mL-1 PDTC滴左眼,均为每天3次,每次1滴,空白组(8只)不做任何处理。术后第1天起,每组分别在术后第5天、第15天、第25天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情况并进行评分。对各组角膜植片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分析各组大鼠NF-κ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角膜植片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实验组、空白组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0.80±1.40)d、(23.40±2.30)d、(11.20±2.06)d,实验组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新生血管一般术后第3~5天出现,并很快进入植片周边,沿缝线处向角膜植片中央粗大生长。实验组新生血管一般术后第5~7天出现,生长速度较慢,血管稀疏。术后不同时间实验组新生血管数、新生血管面积及排斥反应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移植术后,实验组大鼠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内出现较多空泡,角膜基质层内出现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并见新生的毛细血管;缝线及切口周围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植片中央发生散在的炎症细胞浸润、角膜上皮部分脱落。对照组角膜植片水肿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较实验组明显增加,且对照组角膜植片显著增厚,基质结构疏松、紊乱;实验组角膜植片相对基质板层结构排列有序,新生血管数在相同时间内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阳性细胞数,实验组为每400倍视野(4.236±0.856)个,较对照组[(18.451±1.234)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大鼠角膜内鲜有阳性表达。VEGF阳性细胞数,实验组为每400倍视野(2.631±0.238)个,较对照组[(6.254±0.721)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大鼠角膜内鲜有阳性表达。结论 大鼠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NF-κB抑制剂PDTC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人单个核细胞核转录因子-k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活性、VEGF、IL-1α和IL-6分泌的影响.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0.030 g·L-1 EPA处理组、0.050 g·L-1 EPA处理组.LPS组仅加入LPS进行培养(LPS终浓度为10 mg·L-1),EPA处理组允加入2种浓度的EPA(EPA终浓度分别为0.030 g·L-1和0.050 g·L-1)培养1 h,再加入LPS进行培养.LPS刺激6 h、12 h、24 h后,收集各组上清液,ELISA检测上清液中VEGF、IL-1α和IL-6的分泌量;LPS刺激24 h后的沉淀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结果 LPS刺激6 h后,空白对照组、LPS组、0.030 g·L-1 EPA处理组、0.050 g·L-1EPA处理组VEGF含量(ng·L-1)分别为:22.57±8.86、66.49±4.21、46.18±2.35、45.49±6.61;12 h后分别为:18.05±3.18、107.30±5.70、61.29±2.86、54.34±7.41;24 h后分别为:20.49±5.92、157.63±5.95、59.54±4.20、53.13±11.42.LPS刺激6 h后IL-1α含量(ng·L-1)分别为:15.63±2.98、75.41±4.12、53.60±4.71、31.03±8.49;12 h后分别为:40.37±4.51、408.00±47.93、142.80±14.65、99.17±5.86;24 h后分别为:63.37±1.99、929.73±27.97、322.03±101.80、161.23±14.59.LPS刺激6 h后IL-6含量(ng·L-1)分别为:34.94±2.71、117.60±7.89、82.25±14.56、60.66±2.12;12 h后分别为:51.00±6.65、183.60±8.64、127.37±11.48、71.61±8.16;24 h后分别为:68.04±21.53、297.50±25.72、132.37±20.87、102.45±21.46.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后人单个核细胞NF-κB p65表达和VEGF、IL-1α、IL-6分泌明显升高.EPA抑制LPS诱导的人单个核细胞NF-κB p65活性;下调其VEGF、IL-1α和IL-6分泌,与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PS激活人单个核细胞NF-κB,促进其VEGF及细胞因子表达.EPA抑制LPS诱导的人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下调其VEGF及细胞因子表达.这为EPA应用于各种新生血管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游志鹏  姜德咏  李国栋 《眼科》2004,13(3):178-181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 κB(NF κB)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吡咯醛二硫氨基甲酸 (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 ,PDTC)对其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 ,6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 +PDTC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 1、6、12、2 4、4 8、72小时组 ,每组 5只 ,以原位杂交法检测视网膜中NF κB和TNF α的表达 ,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 (ERG)检测。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在 6小时开始检测到NF κB和TNF α的表达 ,在 2 4小时表达最强 ,以后逐渐减弱。缺血再灌注 +PDTC组在再灌注 6小时未能检测到NF κB和TNF α的表达 ,在第 12小时有NF κB和TNF α的表达 ,2 4小时表达最强 ,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P <0 0 5 )。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 6小时后各期ERG波幅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 +PDTC组 (P <0 0 5 )。结论 :NF κB及其诱导的TNF α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PDTC可能通过抑制NF κB的活性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于洋  刘学政 《眼科新进展》2021,(10):905-909
目的 探讨GPR120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按55 mg·kg-1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诱导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三组:糖尿病组、鱼油预处理组(鱼油1 g·kg-1每天1次灌胃;鱼油的主要成分为omega-3,omega-3为GPR120通路激活剂)、安慰剂组(玉米油1 g·kg-1每天1次灌胃),每组15只,另取1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每天1次灌胃等剂量PBS缓冲液)。12周后,气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HE染色检测RGC密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GPR120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GPR120、核因子-κB(NF-κB)、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DHA、EPA含量均明显减少(均为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鱼油预处理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DHA、EPA含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GPR120主要分布于RGC层。对照组大鼠RGC密度为(437.06±4.72)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5.65±0.89)%、(12.42±0.58)%、(13.76±0.08)%;糖尿病组大鼠RGC密度为 (329.75±3.51)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 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14±0.46)%、(38.94±0.45)%、(25.14±0.45)%;鱼油预处理组大鼠RGC密度为(412.44±3.62)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1.59±0.77)%、(18.11±0.58)%、(20.14±0.6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RGC密度、GPR12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与糖尿病组相比,鱼油预处理组大鼠视网膜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RGC密度、GPR12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糖尿病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GPR120激活对糖尿病大鼠RGC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大鼠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过程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以及其抑制性信号蛋白IκB激酶的降解调控作用,探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DR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R安慰剂组、DR+MG132低浓度干预组、DR+MG132高浓度干预组。DR+MG132低浓度干预组按0.05mg.kg-1每天1次腹腔注射MG132DMSO液,DR+MG132高浓度干预组按0.10mg.kg-1每天1次腹腔注射MG132DMSO液。分别于给药后6周和8周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并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NF-κB以及其抑制性信号蛋白IκB在各组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NF-κB p65在DR安慰剂组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在MG132高浓度干预组的表达强度较DR安慰剂组减弱;IκBα在DR安慰剂组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弱,MG132高浓度干预组的表达强度较DR安慰剂组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相反,MG132低浓度干预组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吡咯醛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两者表达的影响。 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PDTC治疗组,每组30只大鼠。每只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右侧未作结扎作为对照。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再分为1、6、12、24、48、72 h组,每组5只大鼠。以原位杂交法检测视网膜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每只大鼠在1、6、12、24、 48、72 h相应时间段行断颈处死前均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并分别计算出左眼或右眼E RG a、b波波幅的比值,得出ERG a、b波的相对恢复率。 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后6 h开始检测到NF-κB和ICAM-1的表达,在24 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减弱 。缺血再灌注+PDTC组在再灌注后6 h未检测到NF-κB和ICAM-1的表达,在12 h有NF-κB 和ICAM-1的表达,24 h表达最强,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未检测到NF-κB和ICAM-1的表达。缺血再灌注各组ERG a、b波波幅相对恢复率低于缺血再灌注+PDTC组(P<0.01 )。缺血再灌注与缺血再灌注+PDTC组各时间段ERG a、b波波幅相对恢复率以再灌注后24 h最差(P<0.01)。 结论 NF-κB及其诱导的ICAM-1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PDTC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75-17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细胞机械损伤后的再生情况及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关系。方法将培养2 d后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细胞分为损伤组和对照组,损伤组用塑料滴头划伤细胞,对照组不划伤。比色法测定损伤后2 h、24 h、72 h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损伤前后NF-κB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损伤组LDH释放率较相应对照组升高(P<0.05);损伤后时间越长,LDH细胞释放率越低(P<0.05)。损伤后2 h开始,刮伤边缘的扁平细胞增生进入裸区,呈现NF-κB阳性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加深,并可见有再生的小圆细胞突起在损伤区大量增生的扁平细胞表面及空白区域延伸,NF-κB染色阳性。结论机械损伤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细胞具有自我修复的趋向,而NF-κB的活化可能参与了这种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8.
游志鹏  姜德咏 《眼科》2004,13(6):351-354,i001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及N 乙酰半胱氨酸(NAC)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 ,6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 +NAC治疗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 1、6、12、2 4、4 8、72小时组 ,每组 5只 ,以原位杂交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期视网膜中ICAM 1的表达 ,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 (ERG)检测。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在 6小时开始检测到ICAM 1mRNA的表达 ,在 2 4小时表达最强 ,以后逐渐减弱。在 12小时才能检测到ICAM 1蛋白的表达 ,2 4小时表达最强 ,缺血再灌注 +NAC治疗组在再灌注 6小时亦能检测到ICAM 1mRNA的表达 ,在 12小时能检测到ICAM 1蛋白的表达 ,但低于同期缺血再灌注组的表达水平 (P <0 0 5 )。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 6小时后各期ERGb波振幅明显低于同期缺血再灌注 +NAC治疗组(P <0 0 5 )。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时ICAM 1参与其病理损伤过程 ,NAC可通过抑制ICAM 1的表达而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党鸿  辛晓蓉 《眼科新进展》2018,(10):940-942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急性低压缺氧诱导的大鼠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常氧对照组、低氧模型组、低氧+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干预组(RES干预组)。常氧对照组大鼠在常氧环境下喂养,低氧模型组及RES干预组大鼠置于低压氧舱内(模拟5000 m的海拔高度)喂养,RES干预组每日并给予腹腔注射30 mg·kg-1 RES 1次。各组大鼠在不同处理7 d后剥离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的表达,RT-PCR检测核转录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mRNA的表达。结果 低氧模型组大鼠视网膜GFAP与HIF-1的表达较常氧对照组增加,BDNF mRNA(2.627±0.633)和NF-κB mRNA(1.712±0.198)的相对表达量较常氧对照组(2.000±0.518、1.053±0.483)上调(P= 0.013、0.008)。与低氧模型组对比,RES干预组视网膜受损程度减轻,GFAP与HIF-1的表达减少,BDNF mRNA相对表达量(2.053±0.938)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而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1.481±0.397)与低氧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结论 RES对高海拔缺氧诱导的视网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GFAP、HIF-1、BDNF以及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