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电针对胃电节律紊乱和心动过速调整作用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对胃电节律的规整性作用和降心率作用。方法:通过匀速持续给予盐酸山莨菪碱。制作胃电节律异常和心率加速的背景模型,观察比较针刺足三里对异常胃电节律和心率加速的调节,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同时使紊乱的胃电节律和过快的心率得一定程度纠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针刺30名健康人不同穴位,观察针刺前后胃电平均幅值、频率的变化,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胃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结果:胃电振幅均值针刺后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天枢与针刺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足三里要优于其它9个穴位(P0.05,P0.01),上巨虚和天枢也优于阳陵泉、曲池、外关、内关(P0.05,P0.01);对于胃电振幅变化率,针刺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天枢变化率明显,高于曲池、内关、合谷、外关(P0.05,P0.01),足三里要高于其它9个穴位(P0.05,P0.01),上巨虚和天枢也高于阳陵泉(P0.05,P0.01),其它穴位间未见明显差异;针刺前后对胃电频率无影响。结论:针刺不同穴位对胃电具有不同影响,不同穴位对健康人胃电的影响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单穴对健康人肠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生理状态下针刺不同单穴与肠电即时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4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接受天枢、大肠俞、曲池和上巨虚穴针刺,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肠电平均幅值、频率、节律紊乱率的变化,比较针刺不同单穴对肠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结果在对肠电平均幅值的影响上,上巨虚针刺前后比较对升结肠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肠电平均频率的影响上,穴位间针刺前后差值比较,大肠俞与曲池、上巨虚在横结肠段和升结肠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俞与曲池在直肠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肠电节律紊乱的影响上,曲池穴针刺前后比较对降结肠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间针刺前后差值比较,大肠俞与上巨虚在升结肠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穴位针刺前后及穴位间针刺前后差值比较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肠电的即时效应的影响不明显,也不会造成机体"自稳态"的改变,针刺对机体状态平衡的健康人的调节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
谢晓佳  李昭凤  高树中  马玉侠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70-1271,1274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效应.方法:选取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44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地机、三阴交、次髎穴,留针30 min,观察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 min及起针后30、60、1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读值.结果:1)3个治疗周期第1次针刺治疗前即时VAS读数逐渐降低,且第2、3月经周期VAS读数与第1月经周期VAS读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个月经周期第1次针刺各时点VAS读数与针刺前即时VAS读数的差值在针刺30 min过程中逐渐增大且在针刺20 min时差值有很大程度增加.结论: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且该效应具有临床意义;针刺十七椎等多穴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具有累积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胃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对胃电的影响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赵吕华朱元根(100700)胃电是从体表或胃壁记录的起源于胃的生物电信号,能反应胃的不同运动及功能状态。胃炎、胃溃疡、胃癌等胃肠道疾患都能影响正常胃电的节律和幅度。正常人体胃电的基本节律为约3cpm的正弦样波。胃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青年人胃电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时间相关性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30例,运用EGEG-5D五导胃电图微机分析仪检测足三里穴针刺过程中不同时段(针刺前10 min、进针时、进针后5 min、进针后10 min、行针时、行针后5 min、行针后10 min、出针时、出针后5 min、出针后10 min)胃电波形频率和幅值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Ⅰ~Ⅳ导联中,各时段平均频率、平均幅值数值较针刺前大多有所降低,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相对升高,进针后10 min、行针后10 min与进针后5 min、行针后5 min相比数值降低(P0.05),出针后5、10 min与针刺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青年人胃电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且以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针刺过程中,即时效应、累积效应均有所体现,在针刺操作后10 min内累积效应持续存在;同时针刺对机体胃电活动的调节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即时镇痛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随机分到观察组(灵龟八法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64例。观察组采用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评估针刺前,进针10 min、20 min、30 min,取针后8 h、24 h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疼痛强度数字等级量表(pain intensity numerical rating scale,PIN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针刺前、留针10 min、留针20 min、取针后24 h 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留针30 min、取针后8 h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观察组针刺前、留针10 min、留针20 min及取针后8 h、24 h PIN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留针30 min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在留针30 min出现显著的镇痛效果,其即时镇痛作用和镇痛持续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8.
国内有关针刺调节胃功能的报道较多。自五十年代起各地曾先后借助多种方法提供客观指标,以研究针刺某些单穴或穴组对处于不同状态下的人体或动物胃功能的影响,但都着重在胃运动和胃液分泌这二个方面。而胃电慢波是胃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胃蠕动的频率、方向和速度,电活动比机械活动更能反映平滑肌的兴奋性和收缩性,记录胃电比机械记录胃运动更敏感,故胃电作为胃活动的一种指标早已为大家普遍接受。八十年代早期,国内已开展关于胃电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综述如下。一、临床胃电图及针刺的调节作用1.健康人胃电图分析:根据X线鉴定选取表面电极在腹壁上的位置,“胃小弯”在剑突与脐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胃大弯”在剑突与  相似文献   

9.
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赵宏  赖新生  连至诚 《新中医》2001,33(8):39-40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电图的影响。结果:①FD患者餐后胃电幅值和频谱慢成分累加值增加幅度不大,与健康组比明显低下;②FD组针刺后优势频率减慢,幅值增加明显,频谱慢成分累加值亦明显增加;③地刺足三里对不同中医证型FD患者胃电影响不同,脾虚型针刺后胃电幅值及频谱慢成分累加增加,肝胃不和型胃电优势频率较前显著降低,肝郁脾虚针后频谱峰数增加,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可增强FD患者胃电活动,这可能与针刺提高迷走神经兴夯性有关,其过程也可能有胃肠道激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针刺运针与否对胃电图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莉 《中国针灸》2004,24(3):189-190
目的:观察针刺留针时运针与否的针刺效应.方法:将67例胃动过缓患者随机分成运针组37例和不运针组30例,并进行针刺前和针刺后30 min的胃电图测试,运针组加测5 min、15 min的胃电图.结果:不运针组的胃电图主频(FP)虽有上升(P<0.05),但明显不及运针组(P<0.01).运针组在5 min、15 min、30 min的胃电图主频与针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效果随着对穴位的不断刺激而增强,到15 min可达峰值,至30 min均能维持疗效;如不运针则疗效降低.  相似文献   

11.
针灸是我国国粹,曾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当前针灸已在世界上众多国家生根发芽,备受青睐。但客观因素对针灸很不利,针灸本身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针灸的发祥地,必须努力寻找有效方法,促进针灸事业兴旺发达。笔者认为,创办针灸医院是唯一的途径,也是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针灸起源于中国的石器时代,当时多以砭石、骨或木头为工具,取阿是穴及局部穴位进行治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黄帝内经》中的针刺法(内经针法)被融入到阿是穴针法中.如今,在建立于气及“无形之网”的规则外,针灸微体系的概念被引入进来.这些微体系是外在的还是在这个“无形之网”中?它们是否包含于内经针法的理念中?在理论和临床应用中,大多数微体系都以腧穴定位为基础而自成理念,与内经针法则无甚相关.然而,当出现两种针灸理论时,哪一种更好呢?这些问题将被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针刺和电耳针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38例,取得良好疗效,有效率达974%.  相似文献   

15.
16.
17.
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是根据名医华佗“观眼察病”的理论创立的一种治疗疾病方法。本疗法将眼眶周围分为8个区13个穴位,依据脏腑名称命名。左眼以顺时针方向排列,右眼以逆时针方向排列。眼针疗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对各种痛症和脑部疾病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18.
舌针疗法     
孙介光  孙雪然 《中国针灸》2010,30(4):347-348
笔者根据祖国医学原理,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创立了孙氏舌针疗法,开创性地对舌穴进行定位,确定了与人体解剖相对应40个舌穴。同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脑病患者伴有舌下襞肿这一病理现象;同时还发现了舌下伞襞(即脊柱、四肢舌穴部位)出现的阳性物(即粟米粒大小突起)与人体解剖相对应部位脊柱、四肢的病变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一些难治性疾病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介绍了舌针疗法的舌穴定位功能、舌针针法、舌针临床应用及舌针作用原理等,并介绍正电子扫描(PET)、功能磁共振(fMRI)及诱发电位(VEP)在舌针疗法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九刺法是古代针灸临床用于不同病症的九种刺法,分刺法是其中之一,有研究者发现近10年九刺法中输刺法、经刺法、分刺法及大泻刺法没有相应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发表,只有巨刺法、络刺法、毛刺法、远道刺法、焠刺法等5种刺法获得现代医家的临床应用。笔者根据《灵枢》的针刺理论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从针刺手法、机理、临床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使“分刺”被更多医者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