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从统计学角度对《青囊秘诀》和《洞天奥旨》二书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文中选用药物的频次、消托补法合并同类药物后的药物数和医著中医家用药总药数的比率、处方药味数、药物常用剂量来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二书具有极强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外科证治全生集》与《洞天奥旨》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在重视阴阳辨证治疗、力主内治,反对轻用外治,以及温药治疗阴证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学术主张,二者存在学术渊源关系。《外科证治全生集》主要在阴疽的治疗上更具优势,《洞天奥旨》相关论述内容更早且更为丰富,见解较为合理。因此,就通常所论的外科全生派及力主内治的外科学派来说,不能忽视《洞天奥旨》的学术贡献,应该从外科学术流派的角度给予它更高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原著所载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尤以补法最具特色,试论于次。 1.补中有清,重视养阴《金匮》中凡治疗内热津亏或阴虚火旺之证,无论是伤寒热病后引起,还是脏腑内伤所致,均于补阴之中,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补法,是中医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疗方法。主要起补损的作用,也就是用药物来充实体内的阴阳,气血,精髓,津液等的不足,调整或改善某些脏器生理功能的衰退,以及通过扶助正气以达到祛除病邪的方法。《黄帝内经》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指此而言。《金匮要略》中对于补法的运用,重在脾肾,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 相似文献
9.
10.
<正>补法是中医虚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消除各种不足证候,或扶正以驱邪,促使病证向愈的一种治法。补法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补气法、补血法、补阴法和补阳法。细分又有补气健脾、补益心气,补血调肝,气血双补,阴阳双补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角药即三味药之间的系统配伍,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将彼此中药性味、七情、归经的异同转化为优势,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方剂配伍,提高临床效率。而角药首现于《伤寒论》,并且广泛体现于张仲景提倡的八法中,其中在补法中,张仲景对角药的配伍范围甚广,配伍思维极为巧妙。角药,以三为要,秉承"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1],构成三味中药之间相互制约平衡的完整的圆运动,用圆运动理论阐释《伤寒论》补法中角药的运用规律,更有助于后代人理解张仲景关于角药配伍的思想过程,以便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之“补”法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法为《伤寒论》治法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属扶正治法类。本文就《伤寒论》中仲景本身对“补”法的运用和发挥作一阐述,并后世医家在促景应用基础上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及现代中医治疗中扶正思想具体体现。并以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椟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为例阐述现代医学对仲景正思想的临床运用。治疗宜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出发,辩证地运用仲景的扶正思想,因晨、因地、因人制宜,古为今用,推陈致新。 相似文献
16.
疼痛病因虽然十分复杂,而概言之,不外正虚与邪实两端。邪实所致者,法当通利。但若为素体较弱,年高、久病之人,脏腑功能减退,气亏血少,阴阳不足,失其温煦、濡润之职而致疼痛,仍法守通利,必犯虚虚实实之诫,宜以“补虚”为第一要义。如喻昌说:“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营不可……下虚而痛者,肝肾败也,非温补命门不可。” 相似文献
17.
《内经》治病之法,十分重视祛除淤血。《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素问·血气形态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内 相似文献
18.
19.
《金匮》肾气丸并非温补肾阳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汉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3):7-8
《金匮》肾气丸至今仍为临床各界广泛应用为治疗肾阳虚证,仲景创建肾气丸之本意仅仅是补肾气,因后世医家误解而延误至今。通过理论探析与临床体会,认为应还仲景学说以原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作者、版本及主要内容等三方面简要介绍了《疮疡经验全书》一书,认为本书内容多从实践中得来,语言朴实无华,颇具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