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的《洞天奥旨》中,记载了疮疡病的阴毒证.陈士铎认为肝肾两脏之阴火耗血伤津,滞涩成肿,是阴毒疮疡发生的主要机制.陈士铎治疗阴毒的原则重在遏制阴火之势,辅以顾护胃气,方能化解阴毒.在临床实践中,陈士铎之遣方具有以人参、黄芪为主,大剂补中的特点;在用药中阐发金银花纯补的特点,将其作为治疗阴毒疮疡之要药...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陈士铎编撰《洞天奥旨》是一部代表清代以前外科学成就的重要著作,论述外科疾病一百余种,收集奇方近三百首。书中首论疮疡,次述病症,后叙方药,对疮疡从标本、脉象、阴阳、肿溃、虚实、经络、内外、顺逆诸方面进行辨别,阐明贫富、肥瘦、孕产之疮疡证治的不同及其应用火灸、刀针、敷药、调护时的注意事项。学习陈氏的疮疡治疗思想以期对今后疮疡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4.
王小芸 《山西中医》2006,22(2):41-42
从统计学角度对《青囊秘诀》和《洞天奥旨》二书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文中选用药物的频次、消托补法合并同类药物后的药物数和医著中医家用药总药数的比率、处方药味数、药物常用剂量来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二书具有极强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文献角度对《青囊秘诀》和《洞天奥旨》二书的关系进行较为细致的考察。结果发现虽然《青囊秘诀》和《洞天奥旨》的形制和规模相差较大,但有部分病种、方药雷同,而且具备近似的学术理念。结论是二书具有极强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外科证治全生集》与《洞天奥旨》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在重视阴阳辨证治疗、力主内治,反对轻用外治,以及温药治疗阴证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学术主张,二者存在学术渊源关系。《外科证治全生集》主要在阴疽的治疗上更具优势,《洞天奥旨》相关论述内容更早且更为丰富,见解较为合理。因此,就通常所论的外科全生派及力主内治的外科学派来说,不能忽视《洞天奥旨》的学术贡献,应该从外科学术流派的角度给予它更高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原著所载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尤以补法最具特色,试论于次。 1.补中有清,重视养阴《金匮》中凡治疗内热津亏或阴虚火旺之证,无论是伤寒热病后引起,还是脏腑内伤所致,均于补阴之中,  相似文献   

8.
朱萌 《光明中医》2015,30(2):231-232
<正>所谓补法,是中医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疗方法。主要起补损的作用,也就是用药物来充实体内的阴阳,气血,精髓,津液等的不足,调整或改善某些脏器生理功能的衰退,以及通过扶助正气以达到祛除病邪的方法。《黄帝内经》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指此而言。《金匮要略》中对于补法的运用,重在脾肾,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  相似文献   

9.
《洞天奥旨》论治疮疡特色浅析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030001)乔连厚,吕秀英山西省卫生厅齐炳义山西省医药研究所王爱蓉《洞天奥旨》(以下简称《奥旨》)又名《增补外科秘录》,清·陈士译著,是一部中医外科专著,论理精详,辨治确当,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现就...  相似文献   

10.
<正>补法是中医虚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消除各种不足证候,或扶正以驱邪,促使病证向愈的一种治法。补法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补气法、补血法、补阴法和补阳法。细分又有补气健脾、补益心气,补血调肝,气血双补,阴阳双补等。  相似文献   

11.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补法的具体内容甚多,既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不同,又有分补五脏之侧重,但较常用的治法分类仍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为主。现就近年来对补法的研究做一概述,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关忠影  高蕾  王军 《吉林中医药》2021,41(4):440-442
通过对《通俗伤寒论》补法内容的研究,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每首方的源头及发展,并且对用药以及药物配伍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俞根初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对虚证及脏腑虚损诸证做了充分的补充,并加入温阳之剂;俞根初法遵仲景,丰富了滋补法;滋补法应滋阴、温阳并用,以调阴阳为根本,运用滋阴、温阳以达阴平阳秘,为临床提供了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光明中医》2021,36(18)
陈士铎对补中益气汤的认识与运用有着独到的观点与经验。在陈士铎的现存临床著作中,所用古方比例较小,而所用古方中,对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评价甚高。陈士铎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特点包括:遵古不泥于古,治病范围广,因病行化裁,药味剂量跨度大,药物功效具独识,灵活变化有法度。陈士铎的补中益气用方经验可以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思路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角药即三味药之间的系统配伍,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将彼此中药性味、七情、归经的异同转化为优势,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方剂配伍,提高临床效率。而角药首现于《伤寒论》,并且广泛体现于张仲景提倡的八法中,其中在补法中,张仲景对角药的配伍范围甚广,配伍思维极为巧妙。角药,以三为要,秉承"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1],构成三味中药之间相互制约平衡的完整的圆运动,用圆运动理论阐释《伤寒论》补法中角药的运用规律,更有助于后代人理解张仲景关于角药配伍的思想过程,以便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之“补”法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法为《伤寒论》治法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属扶正治法类。本文就《伤寒论》中仲景本身对“补”法的运用和发挥作一阐述,并后世医家在促景应用基础上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及现代中医治疗中扶正思想具体体现。并以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椟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为例阐述现代医学对仲景正思想的临床运用。治疗宜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出发,辩证地运用仲景的扶正思想,因晨、因地、因人制宜,古为今用,推陈致新。  相似文献   

16.
爨国庆 《中医研究》2010,23(12):9-10
疼痛病因虽然十分复杂,而概言之,不外正虚与邪实两端。邪实所致者,法当通利。但若为素体较弱,年高、久病之人,脏腑功能减退,气亏血少,阴阳不足,失其温煦、濡润之职而致疼痛,仍法守通利,必犯虚虚实实之诫,宜以“补虚”为第一要义。如喻昌说:“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营不可……下虚而痛者,肝肾败也,非温补命门不可。”  相似文献   

17.
《内经》治病之法,十分重视祛除淤血。《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素问·血气形态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内  相似文献   

18.
《临证指南医案·疮疡篇》共载医案44则,记录了叶天士诊治疮疡疾病的学术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4方面:新发疮疡重视病因由外来者祛邪为主,从饮食而生者清阳明为主;血热久疮注重凉血养血,并以膏丸之剂缓图其功;疮疡变证注重气血状态,随证治之;颈项、乳房部位瘰疬、痰核则以少阳经络气血皆薄为基础,从肝胆气血痰火论治。  相似文献   

19.
《金匮》肾气丸并非温补肾阳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匮》肾气丸至今仍为临床各界广泛应用为治疗肾阳虚证,仲景创建肾气丸之本意仅仅是补肾气,因后世医家误解而延误至今。通过理论探析与临床体会,认为应还仲景学说以原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作者、版本及主要内容等三方面简要介绍了《疮疡经验全书》一书,认为本书内容多从实践中得来,语言朴实无华,颇具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