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106例临床确诊的-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的CT、MRI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9%VBTIA患者CT显示与症状相关的梗塞,11.3%CT显示非相关梗塞,MRI资料高达26.4%的VBTIA显示相关梗塞,24.6%显示非相关梗塞。在VBTIA发作0-24h间,缺血发作时间长者发生相关梗塞的比例高。这些梗塞灶多数和为小而深的病灶,大部分属于腔隙性梗塞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3.
惟-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较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多样,现将本科近来收治的1例特殊表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1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在末次发作后36h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及纤维蛋白原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增高(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发病因素可能与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关系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病因、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接诊的97例TIA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排查,TCD、颈椎片确诊.全部病例均按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治疗和预防性用药.结果 经过1周~1个月治疗后的随访,47例完全缓解,24例部分缓解,11例无效,15例恶化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4例死亡.结论 TIA的病因以高血压及颈椎增生改变最多,加重与反复者预后差.应早发现、早治疗,TCD和颈椎拍片对诊断有一定帮助,而头颅CT和MRI检查则用于排除脑出血、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在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TCD检测Vm变化情况及2周后和半年随访时两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TCD Vm明显快于对照组。在两周后及半年随访时治疗组TIA再发例数及血栓形成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反搏用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治疗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TCD与SPECT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患者经过 CT、MRI可获得正确的诊断。椎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 -基底动脉系统 TIA或 VBI)是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 ,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几小时 ,最多在 2 4 h内完全恢复。头部CT或头部 MRI检查常获阴性结果 ,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 ,易漏诊。经颅多普勒 (TCD)则能直接对脑血流速度进行探测 ,已广泛用于本病的诊断。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重要价值 ,但少见于VBI诊断的报告 ,为进一步证实 TCD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和确定病变的部位 ,本文对临床诊断为 …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VBI)的临床疗效 ,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 80例VBI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应用盐酸培他啶氯化钠注射液 川芎嗪注射液 )和治疗组 (应用降纤酶 ) ,观察治疗 14d后临床疗效及入院时与治疗 3d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佳 ,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降纤酶促使纤维蛋白原降解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能有效治疗因微栓塞所致的VBI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TIA的BAEP转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0例椎-基底动脉-过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于发作间歇期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转颈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BAEP转颈试验后,VB·TIA患者的BAEP异常率,由转颈前的48%显著地增高到80%(P<0.005)。其BAEP异常主要表现为PLⅠ、PLⅤ、IPLⅢ~Ⅴ的延长。相比之下,对照组转颈前后BAEP变化无显著性(P>0.05)。由此提示血液动力学因素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I)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80例VBI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应用盐酸培他啶氯化钠注射液 川芎嗪注射液)和治疗组(应用降纤酶),观察治疗14d后临床疗效及入院时与治疗3d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佳,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降纤酶促使纤维蛋白原降解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能有效治疗因微栓塞所致的VBI。  相似文献   

11.
12.
13.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5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VBTIA)病人和10例对照组病人的颅内、颅外段椎基底动脉系统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组和对照组病人的血管解剖有明显差异,说明血管病理改变在VBTIA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强调颅外段MRA检查的重要性,并讨论了不同血管病理改变病人可能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干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的暂时性局灶性脑和视网膜功能缺失。随着治疗时间窗理论的问世,目前的临床观点认为,持续时间为30min的TIA即应视为缺血性脑卒中,超过1h的TIA则应该按照脑梗死积极予以超早期诊断和治疗。为探讨发展为脑干梗死TIA的主要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中,Willis环变异是否为脑白质疏松(L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选取113例VB-TIA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无颈动脉斑块、头部MRI资料(判断有无LA)、头部MRA资料(判断有无Willis环变异及其类型)。根据Willis环变异的4种类型(A型、P型、O型及N型)分为A组、P组、O组、N组,分别对各组间LA发生率进行独立样本χ2检验,再以VB-TIA患者伴LA的危险因素及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配对组为自变性,以是否有LA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相较于无Willis环变异(N型)者,A型Willis环变异及O型Willis环变异者LA发病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LA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配对组(A型-N型、O型-N型)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型Willis环变异(P=0.011,OR=7.768,95%CI:1.602~37.666)及O型Willis环变异(P=0.009,OR=5.236,95%CI:1.513~18.519)为VB-TIA患者LA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50岁以上VB-TIA患者头部MRA显示的Willis环变异(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除外)是L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道一个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家族,探讨其临床、影像学以及基因和病理特点。方法 先证者为中年女性,出现反复发作的头晕和智能减退。对其进行l临床、电生理、影像学分析和腓肠神经病理检查,并调查其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发病情况。家族中连续3代有7例发病,两性均累及,发病年龄在40~50岁之间,均反复出现头晕、卒中和痴呆,症状呈阶梯性加重。结果 MR1检查显示基底节、丘脑、脑桥、胼胝体及脑室旁白质出现多发腔隙性低密度灶,白质疏松,累及双侧颞极。腓肠神经活检发现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变性,其表面出现大量的颗粒样嗜锇性物质沉积。Notch3基因检查显示R607C突变。结论 CADASIL可以主要表现为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卒中和痴呆,其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含有小动脉的腓肠神经超微病理检查可能更有利于此病的诊断。基因检查可以进一步证实该病的诊断和筛查其他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SPECT与临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99mTc-ECD-SPECT检查,SPECT诊断VBI的灵敏性为73.8%,特异性为78.3%,总符合率为75.7%,59例SPECT阳性者,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者43例(72.9%),VBI组缺血灶的缺血程度较对照明显(P〈0.01)。80例VBI患者均在距VBI最后一次发作16d内进行SPECT检查,3d以内与4d后检查的两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CT为阴性的病人,进行了BAEP和TCD检查,异常率为83.8%和70.3%,(P>0.05),主要异常表现分别为:Ⅲ—Ⅴ>Ⅰ─Ⅲ间期,Ⅰ/Ⅴ波幅比>1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证明BAEP、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闭塞病理临床分析(附16例尸解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6例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病理、临床资料为基础,探讨了病理与临床特点。椎—基底动脉闭塞以基底动脉中段多见,栓塞多于血栓。病变主要波及桥脑、枕叶、颞叶及丘脑。约半数病人并存基底节区梗塞。本组病理资料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也是本病常见于老年人的病理基础。起病时常见的症状有眩晕、呕吐、偏侧或双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及突然意识不清等。病变过程中比较有特征性的体征有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双软腭提举力差、双侧肢体瘫痪、双侧病理反射阳性。CT对本病诊断的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