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唇腭裂术后反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关系,通过对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进行临床检查、下颌运动轨迹描记、关节薛氏位X线照像,对该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状况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果:①本组患者TMJDS发生率为74.5%;②17.2%的患者出现双侧髁突后移位,34.5%患者为不对称后移位;③本组受检者下颌边缘运动范围均正常。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唇腭裂的治疗中应关注颞下颌关节功能状况并予以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后牙反[牙合]患者正畸扩弓矫治后牙弓宽度的稳定性。方法已经完成保持的经过四角舌弓及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的手术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20名(男性14名,女性6名),三维测量仪对治疗前、治疗后及保持后的研究模型进行尖牙间、第一、二双尖牙、第一磨牙间宽度以及基骨和牙槽弓宽度的测量。统计方法为配对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Fishe rLSD法。结果经过四角舌弓及固定矫治器治疗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各段宽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颌除第一双尖牙外各段宽度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宽度的增加在尖牙和双尖牙区大于磨牙区。保持结束后牙弓各段宽度较治疗后均有减小,其中上颌尖牙间宽度减小1.34±0.82mm(P〈0.05)、第一双尖牙间宽度减小1.52±0.78mm(P〈0.05)达到显著水平。但是保持结束后上颌各段的牙弓宽度仍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四角舌弓及固定矫治器系统治疗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牙弓各段的宽度均显著增加;保持结束后上颌牙弓各段宽度虽有复发,但是大部分矫治结果能够保持。  相似文献   

3.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牙弓宽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关系及牙弓形态特征.方法唇腭裂组为23名第二恒磨牙已萌出的已经完成唇腭裂修复的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均为男性;选择23名年龄与唇腭裂组患者相匹配的第二恒磨牙均已萌出的正常(牙合)人作为对照组;制作牙(牙合)模型、记录颌间关系、游标卡尺测量牙弓各部位宽度并计算牙弓各段宽度与第二磨牙间宽度比,统计分析为两样本T检验.结果 (1)52.1%(12人)的患者存在后牙段的反(牙合),另外13.2%(3人)的患者宽度的不调累及双尖牙段及以前的牙弓.(2)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除第二磨牙外各段间牙弓宽度,均小于正常(牙合)人,差异有显著性;(3)上颌牙弓除第一磨牙远中尖外,其余各段宽度与第二磨牙的宽度比均显著减小,差异显著.(4)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下颌牙弓各段宽度正常.结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手术修复后上颌牙弓发育受到明显影响,牙弓缩窄明显并以尖牙双尖牙区显著,后牙反(牙合)发生率较高;上颌牙弓从后向前渐进缩窄,牙弓呈尖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8名正常、27名普通反殆及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的上唇肌及颏肌肌电图的检查,发现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口周肌肉存在特征性的肌电活动:①患者吞咽唾液时,上唇及颏肌肌电幅显著大于正常及普通反组;②唇腭裂组及普通反组患者姿势位时,颏肌肌电幅大于正常;③患者在各功能位时,上唇肌肌电活动非对称指数大于正常及普通反患者。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口周肌肉活动的异常,提示临床医师进行唇裂功能性修复的必要性,对于过紧修复的唇,应适时配戴唇挡。  相似文献   

5.
唇腭裂术后反合患者下颌运动轨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及29名普通反患者进行了下颌运动轨迹的研究,发现唇腭裂术后反矜患者的下颌运动具有如下特征:①下颌前伸范围大,前伸曲线平缓;②侧方运动范围正常,但其曲线较多地出现折转;③咀嚼运动水平幅度小;④开闭口运动轨迹交叉率高;⑤速度曲线缺口及不流畅出现率高;⑥息止邪间隙增大。这些特征为临床上该类患者的正畸诊断和治疗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两种治疗模式对上颌牙槽骨的生长发育及腭咽闭合的影响。方法 将124例腭裂分为A组(63例),用Latham或Millard法,B组(61例)用早期软腭粘接法,测量124例唇腭裂上颌石膏模型,测量X线片牙槽裂区骨桥。结果 A组牙弓横径较B组大;A组在双侧唇腭裂,上牙弓的前后径小于B组,但随患者年龄增长,两组差别逐渐减小;A组在唇腭裂单侧和双侧牙槽裂区分别有63.0%和83.3%的骨桥生长;A组和B组分别有15.9%和35.2%的患者需要咽瓣手术。结论 A组稳定的上牙弓能对抗唇肌的压迫。维持牙弓的宽度,但A组9岁以后双侧唇腭裂牙弓的前后径还需进一步的追踪。A组需要咽瓣手术的病例较B组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牙期牙性、功能性反验早期Ⅲ类牵引矫治后硬组织及牙弓长度的改变。方法 采用固定矫治器对30例乳牙期前牙反验患儿进行早期Ⅲ类牵引矫治,配对t检验比较头颅侧位定位片的21项测量值及上、下颌牙弓长度矫治前后之差异。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上中切牙角显著增大,下中切牙角显著减小(P〈0、01);上牙弓长度增加,而下牙弓长度减小(P〈0.01)。结论 早期Ⅲ类牵引矫治乳前牙反验的过程中,上切牙唇倾和(或)下切牙舌倾,且上下切牙发生唇舌向的移位,但下颌位置未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8.
李巍然  马宁 《口腔正畸学》2003,10(3):109-111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以及正畸治疗对上颌牙弓的影响。方法 对84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错(牙合)畸形和上下颌颌间关系进行研究;并对36名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牙合)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60.7%的患者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的不协调,双尖牙区较易受累。(2)在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不调的患者中,双侧后牙反(牙合)者为60%。(3)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的尖牙、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的宽度均有显著增加,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不显著。上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宽度较尖牙间、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显著。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的限制,牙弓间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率较高,以双尖牙区为主;正畸矫治扩弓的重点应在双尖牙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及28名正常青少年咀嚼肌肌电图的检查,发现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如下:(1)姿式位时嚼肌、颞肌肌电活动增大;(2)ICP大力咬合时嚼肌、颞肌肌电活动较弱,患者咀嚼功能低下;(3)边缘运动中肌肉活动不协调;(4)嚼、颞肌SP延长;(5)各种功能运动中,两侧嚼、颞肌肌电活动对称性差。  相似文献   

10.
用三坐标测量仪对70副正常 和20副单纯性重度深覆 牙列模型进行了 曲线的曲率半径和牙尖高度的三维测量。结果显示:深覆 患者上颌纵 曲线的曲率半径增大或为反纵 曲线;下颌纵 曲线的曲率半径减小,横 曲线的曲率半径和牙尖高度与正常 人无显著性差异。深覆 是一种上下颌牙弓垂直关系异常的错 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he患者手术后替牙期的纵向颅面生长发育特征。方法 对14名男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骀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前后两次拍片的间隔时间平均24.2个月,第二张X光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测量分析牙颌面的变化,应用SAS8.0统计软件作配对t检验。结果 反映上颌的后部位置和大小的指标Ptm-S(FH)、PtmLA’-(FH),Ptnl‘-A’(PP)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下颌的长度增加明显;反映上下颌矢向关系的ANB、A—NPg减小;上下颌长度的差值增大。两年问U1-SN增大,L1-MP保持不变,覆盖保持不变。鼻唇角明显减小。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he患者手术后替牙期两年间上颌生长不明显,上下颌骨关系和面型有Ⅲ类倾向,上颌切牙有代偿性唇向倾斜的趋势,以维持原有的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12.
唇腭裂术后反He患者口周肌肌电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8名正常He,27名普通反He及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He患者的上唇肌及颏肌肌电图的检查,发现唇腭裂术后反He者口周肌肉存在特征性的肌电活动;①患者吞咽唾液时,上唇及颏肌肌电幅显著大于正常He及普通反He组;②唇腭裂组及普通反He组患者姿势位时,刻肌肌电幅大于正常He;③患者在各功能位时,上唇肌肌电活动非对称指数大于正常He及普通反He患者。唇腭裂术后反He患者周肌肉活动的异常,提示  相似文献   

13.
唇腭裂患者术后常存在较严重的错畸形,其矫治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32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正畸治疗的临床观察,探讨该类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得出以下结果:①为获得良好的牙弓形态及牙颌关系常需齿槽骨植骨;②扩弓治疗时间较长且多需不对称扩弓,扩弓效果需长时间保持;③方丝弓矫治器治疗结束后,患者侧貌的改善主要局限在牙齿-齿槽区;④34.3%的患者需要作正颌外科治疗。研究结果提示,为获得更理想的侧貌改善,应对唇腭裂患者早期应用前方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33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及29名普通反患者进行X线头影测量比较研究发现,两组患者虽然均存在颌间关系不调及前牙反,但机制却不尽相同。唇腭裂组患者上颌向前发育更差且上颌位置更偏远中。而下颌位置,突度基本正常。但普通及下颌突度较大。唇腭裂患者PFH/TFH较小,表明其面部生长呈开张型。其软组织面型更凹,软组织补偿机制较差。  相似文献   

15.
钕铁硼永磁体扩大唇腭裂患者上颌狭窄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实验采用第三代稀土永磁体钕铁硼产生的力,对上颌发育不足、牙弓狭窄的唇腭裂患者进行扩大上颌治疗,并与机械力扩大上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磁力扩大唇腭裂患者上颌是可行的;与机械力相比,磁力扩大上颌患者的牙弓长度明显增大,SNA角也均增大,说明磁力扩大上颌对改善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有利。治疗前后静脉血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了磁力扩大上颌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牙弓形态、咬合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用石膏模型对38例乳牙列期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下牙弓形态、咬合关系做对比分析,发现这些患者在乳牙列期就有上颌骨发育受限、上牙弓左右侧不对称及下牙弓有增大趋势。而唇腭裂早期矫正对上颌骨发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以及正畸治疗对上颌牙弓的影响。方法 :对 84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错畸形和上下颌颌间关系进行研究 ;并对 36名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 6 0 .7%的患者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的不协调 ,双尖牙区较易受累。 (2 )在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不调的患者中 ,双侧后牙反者为 6 0 %。 (3)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的尖牙、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的宽度均有显著增加 ,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不显著。上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宽度较尖牙间、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显著。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的限制 ,牙弓间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率较高 ,以双尖牙区为主 ;正畸矫治扩弓的重点应在双尖牙区。  相似文献   

18.
唇腭裂术后反He患者下颌运动轨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He患者及29名普通反He患者进行了下颌运动轨迹的研究,发现唇腭裂术后反He患者的下颌运动具有如下特征:(1)下颌前伸范围大,前伸曲线平缓;(2)侧方运动范围正常,但其曲线较多地出现折转;(3)咀嚼运动水平幅度小;(4)开闭口运动轨迹交叉率高;(5)速度曲线缺口及不流畅出现率高;(6)息止He间隙增大,这些特征为临床上该类患者的正畸诊断和治疗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安地区60名乳前牙反及130名乳牙正常牙弓形态特征的调查结果显示:反组上牙弓长度及宽度均小于正常组,下牙弓则大于正常组,长度的差异程度较宽度明显。牙间隙上牙列较正常组少,下牙列较正常组多。终末平面关系两组间差异最为显著,反组为100%近中型关系。对上述改变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唇腭裂术后牙弓形态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30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及30名同龄正常儿童的牙弓形态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发现唇腭裂术后儿童的牙弓形态有以下特征:上颌牙弓后段宽度明显小于正常同龄儿童(P<0.0l)。上颌牙弓前段宽度、上颌牙弓长度、上颌牙弓周长亦小于正常同龄儿童(P<0.05)。下颌牙弓长度则大于正常同龄儿童下颌牙弓长度(P<0.05)。下颌牙弓前、后段宽度、下颌牙弓周长等与正常同龄儿童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