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围手术期输血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对427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输血情况和术后复发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手术期输血组术后12、和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5%(4/38)1、5.8%(6/38)和18.4%(7/38),而未输血组术后12、和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6%(10/389)5、.1%(20/389)和6.7%(26/3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0、5.20和5.13,P值均<0.05;围手术期输血组术后1、2和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9%(3/38)、10.5%(4/38)和13.2%(5/38),而未输血组术后1、2和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0%(4/389)、2.3%(9/389)和3.1%(12/3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9、5.35和6.74,P值分别<0.01、<0.05和<0.01。结论:围手术期输血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手术医生应该通过提高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而减少出血和避免输血。 相似文献
2.
围手术期输血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对427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输血情况和术后复发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手术期输血组术后1、2和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5%(4/38)、15.8%(6/38)和18.4%(7/38),而未输血组术后1、2和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6%(10/389)、5.1%(20/389)和6.7%(26/3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0、5.20和5.13,P值均<0.05;围手术期输血组术后1、2和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9%(3/38)、10.5%(4/38)和13.2%(5/38),而未输血组术后1、2和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0%(4/389)、2.3%(9/389)和3.1%(12/3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69、5.35和6.74,P值分别<0.01、<0.05和<0.01.结论:围手术期输血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手术医生应该通过提高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而减少出血和避免输血.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期输血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院1963年9月到1981年1月406例B期结、直肠癌住院病人进行了输血量与预后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输≤400ml血组,5年生存率为71.16%,≥600ml组为61.79%(x~2=4.012,P<0.05)。但对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血型及肿瘤病理类型的B期结、直肠癌患者分别进行5年生存率与输血量的分析,发现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5年3月至2005年12月38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吻合口复发18例,腹腔盆腔种植复发14例,局部复发7例,腹壁切口复发6例。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35例,根治性切除15例,姑息性切除10例。根治性切除和非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个月和9个月。结论 结直肠癌手术复发的预防重在术中无瘤操作,定期随访是早期诊断的关键,积极手术治疗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7.
背景与目的: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mRNA是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常用的标志物。本研究探讨肝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和Taq Man MGB探针法PCR定量技术,检测56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15例良性肝占位性病变合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以及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AFP mRNA的阳性率为42.9%(24/56),高于良性肝占位合并肝硬化患者的13.3%(2/15)和健康对照的10.0%(3/3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02)。术前AFP mRNA的表达与肿瘤有无肉眼及镜下血管侵犯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1)。AFP mRNA阴性患者1、2、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比AFP mRNA阳性患者术后高(P=0.003,P=0.039)。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外周血AFP mRNA阳性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P=0.018)。术后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阳性率为37.5%(21/56),术后AFP mRNA的表达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术前AFP mRNA水平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AFP mRNA阳性者比AFP mRNA阳性者肿瘤侵袭性更强,术后可能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8.
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如何应对术后较高的复发风险并进一步改善生存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术后全身化疗、术前化疗和围手术期化疗已经在相关研究中进行了探讨,以期降低相关的复发风险。同时随着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第3代化疗药物和最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以及肝动脉灌注化疗等局部治疗也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就这方面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至2011年6月49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患者中,吻合口复发24例,手术区域局部复发10例,会阴部复发15例。非手术治疗13例,手术治疗36例,其中根治性切除22例,姑息性手术14例。根治性切除和非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个月和9个月。结论 对结直肠癌患者应重视首次治疗的合理性,术后密切随访。根据病期、复发部位选择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而结直肠癌患者在围手术期普遍存在营养不良,这将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通过围手术期合理的营养治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将有利于改善预后。本文将对目前围手术期结直肠癌患者营养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营养治疗路径选择、时机选择、能量及三大产能营养素的确定、营养教育和膳食处方的制定、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肠外营养路径与配方的选择等。同时,本文针对该研究领域内尚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DNA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deficient,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约占总数的10%~15%。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文简称免疫治疗)已广泛应用于MSI-H/dMM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但在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患者的新辅助治疗以及在Ⅲ期MSI-H/dMMR患者的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本文概述目前免疫治疗在MSI-H/dMMR结直肠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及辅助治疗中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展望免疫治疗在这类患者中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手术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明确结直肠癌的手术死亡率,探讨结直肠癌手术死亡原因。[方法]回顾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自1964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41年间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4498例,并以1984年12月为界将病例分为A组(1964年1月~1984年12月)和B组(1985年1月~2004年12月)两组,分析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全组病例手术死亡(术后30天内死亡)共62例,手术死亡率为1.38%,主要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26例,占41.9%)、中毒性休克(9例,占14.5%)、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占6.5%)、吻合口瘘(3例,占4.8%)。A组手术死亡率3.05%,B组为0.97%,两组主要死亡原因相似。[结论]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吻合口瘘等是结直肠癌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总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再手术的诊断治疗经验,回顾性分析13例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13例患者中,随访11例,失访2例。随访满1、3和5年者分别为11、9和2例,生存1、2、3和5年者分别为2、5、2和2例,生存>5年者2例。死亡的患者中,心肌梗死1例,肝转移3例,肝转移并腹腔转移1例,肺转移2例,腹腔转移1例,局部复发并腹腔转移2例,脑血管意外1例。4例保肛患者,6个月后排便次数恢复至2~3次/d,1年后恢复至1~2次/d。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建立完善的随访机制和规范的随访检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癌复发的有效手段。准确的术前评估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预防并发症和治疗成功的关键。有效保留植物神经功能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51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5%(13/51),全组无吻合口瘘及死亡发生。分析认为围手术期须加强心肺功能的保护,并根据患者的全身综合情况选择合理的术式.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