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钟鑫 《开卷有益》2011,(1):31-31
《药性赋》为初学中药者的启蒙古籍,有多个版本,如《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雷公药性赋》、《增补珍珠囊雷公炮制药性赋》等,其作者有言为元代李东垣所撰,亦有考证为金代名医洁古老人张元素所著,各有所据,莫衷一是。但不管怎么论证,这部书对学习中药知识还是非常实用的,它按照常用的248种中药的药性,分寒、热、温、平四大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对药性精辟概括。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现将《药性赋》原文按四性和段落,陆续分别释义,以普及中药知识。  相似文献   

2.
3.
《中医学报》2020,(1):222-226
目的:基于升降浮沉理论探究常用中药的用药规律。方法:参照《医学启源》对其中记载的101味常用升降浮沉类中药的入药部位、药性、药味、归经,通过Excel2010进行统计分析,归纳药物特点及其作用规律。结果:升浮类药物入药部位以根、根茎为主,性温,味辛者居多,归经以脾经、胃经、肺经居多;沉降类药物入药部位以根、果实为主,性寒,味苦者居多,归经以肺经、肝经居多;可升可降类药物入药部位以根、根茎类为主,性温,味甘、苦、辛居多,归经以脾经、肝经居多。结论:药物升降浮沉理论与药物性味归经关系密切,开展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于中药配伍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药升降浮沉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其现代定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上、下、外、内4种趋向,但其研究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明确升降浮沉归属的药物数量有限,大多数混乱不统一;理论研究无突破;实验研究严重缺乏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药升降浮沉缺少合理的研究假说。针对中药升降浮沉现代内涵的争议,整理分析已有升降浮沉归属的药物,评析实验研究现状,以期从中发现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药注射剂疗效显著,大量应用于临床治疗,近年来由于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总结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措施以及今后如何更好地使用和发展中药注射剂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药物因素 中药材的来源:中药在来源、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季节、炮制加工等方面的差异,均会影响制剂的功效和不良反应。 注射剂的制备工艺:不合理的制备工艺可能使毒性成分增加,引起不良反应。据报道双黄连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制备工艺有关,由于制备工艺的不同,双黄连注射液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含量不同。同时发现,黄芩苷与过敏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临床病例报道日渐增多,因严重不良反应而致死亡的病例亦有报道.笔者认为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马英  刘洋  马莉 《医学教育探索》2012,35(3):237-238
《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系统阐述了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和分类,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机制和干预,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和评价,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研究,并收载了大量的中药不良反应案例。该书具有提纲挈领、内容详实、切合实用等特点,对于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现实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临床中药学专著。  相似文献   

9.
周新 《中国伤残医学》2014,(11):279-279
目的:分析中药静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及各种造成因素,并探讨预防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100例中药静滴液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静滴液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中药静滴输液的质量,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减少联合用药,重视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尽量减少静滴液的使用,可有效减少中药静滴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试对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从而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笔者所在地区药检局2008年1月。2009年2月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32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药的不良反应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主要集中在中青年阶段人群中;中药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组织器官损伤,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和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损害所占比例最少。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以注射剂居首位,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超量使用,其次为药物自身因素、剂型因素、人为因素、个体差异。结论中药不良反应应该受到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和中药的管理,合理使用中药,谨慎选择使用静脉注射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强 《农垦医学》2013,(3):234-236
目的:通过讨论中药不良反应,保证中药在临床的应用安全。方法: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中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整理分析其原因及特点。结果:中药不良反应是普遍存在的,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产生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论: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加强完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提高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各科室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品种、发生频率和常见的症状,并且分析造成不良事件的原因和如何人为去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深入临床调查、查阅病历和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资料。总结归纳: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各个环节,制定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严格制定相关的用药条件,尽量减少使用中药注射剂,并加强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结论中药注射剂由于制作原料和工艺流程的局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应该高度重视,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免疫介导的过敏反应,与剂量有关的中毒反应,药物对脏器的直接损害等。在临床上,一般认为,中药较西药安全,不良反应少,其实不然,中药所致的过敏反应并不少见。其表现不仅仅为皮肤过敏症状(皮疹、红斑、搔痒)等,有些药物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防止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传统中医药使用的日益增多,中药注射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其中以发热反应最常见,其次有疼痛反应、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神经精神症状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主要原因是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医务人员操作、病人体质、个体差异等方面。主要的预防对策为: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控,规范进货渠道;规范中药注射液生产工艺;注意辨证施治,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执行医嘱及查对制度;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及给药速度等。  相似文献   

16.
杨晔  朱建明 《甘肃医药》2010,29(4):452-454
任何药物在临床上的作用都是多方面的。中药亦是如此,但其不良反应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国内文献报道,将1999—2001年国内主要医学期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212例进行统计分析,212例中药不良反应以注射剂的发生率最多,为75.28%;口服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2%;外用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共涉及药品65种。主要集中在注射剂,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分析不同药性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规律,探寻寒热药性与毒性反应的相关关系。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搜集整理,以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统计标准,计算导致不良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物个数及构成比,并进行χ2检验。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62种,其中寒凉药92种,温热药70种。二者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导致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过敏症状;而温热药较寒凉药更易导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其中两类药物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本文当中将针对中药在使用过程当中比较常见的几种不良反应进行研究,总结其发生原因,并且尝试总结关于安全用药的管理模式.方法 针对在2014~2015年期间门诊当中开出的大量中药处方造成的不良反应具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造成这些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以及涉及的器官和系统等.结果 通常来说,不良反应多发在人体皮肤表面以及相关附件、心血管系统、肠胃消化系统、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在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上,剂量不合适、患者个体差异、剂型影响因素、药物配伍不合适、药物本身因素等是主要的成因,其中剂量不合适的原因影响最大,和其他的原因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除患者个体差异之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医院的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医生等对于中药知识的正确认识,建立起完善的不良反应监督制度等关于安全用药的管理制度规范,将中药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控制在最低的水平线上,有助于中药事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临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春霞 《当代医学》2009,15(22):137-138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中医中药理论灿烂瑰宝与中药现代化制药工艺结合的产物,中药注射剂在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病、抗肿瘤及部分应用西药无效的病例中,疗效显著、稳定,如参芪扶正注射液在发挥抗肿瘤作用时,无西药抗肿瘤药的严重不良反应,深受国内外关注好评。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报道增多,中药注射剂ADR受到强烈关注。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有关文献,将其原因分析和临床预防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