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上部结构的种植体支持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时的应力和位移。方法:使用软件GeoStar(COSMOSM 2.85,SRAC,USA)建立4个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可摘义齿修复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不同上部结构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基牙牙周膜、基托下黏膜的最大等效应力及基托下黏膜组织的位移变化。结果:有种植体支持时,单冠形式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最大;缓冲型套筒冠的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基托下黏膜最大等效应力和位移值最大;微型太极扣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和黏膜的最大等效应力及位移值均最小。缓冲型套筒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小于非缓冲型套筒冠,但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基托下黏膜最大等效应力和位移则大于非缓冲型。结论:选用种植体-天然牙联合支持修复远中游离端牙列缺损时,种植体上部结构采用微型太极扣作为附着体联接形式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上颌双侧中切牙外伤行冠延长术后,不同修复设计对牙槽骨应力及牙齿动度的影响。方法: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建立齿冠延长术后不同骨下降高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将其设计为单冠、二联冠、三联冠、四联冠修复;然后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降低不同牙槽骨高度对桩核冠修复后牙槽骨应力分布及牙齿动度的影响。结果:随着牙槽骨高度的降低,所有修复形式组的牙槽骨应力及牙齿位移都有所上升,其中单冠修复组的增加幅度最大;当骨高度下降1 mm和2 mm时,单冠和3种联冠修复均能满足牙周潜力的要求;而骨下降高度为3 mm时,单冠修复组的应力值超过了牙周潜力的范围,二联冠修复接近牙周潜力,三联冠及四联冠修复均小于牙周潜力。结论:去骨高度在2 mm以内时,单冠和二联冠修复均可,但二联冠可以降低手术后造成的不利影响;当去骨高度为3 mm时,必须采用联冠修复,最好选用三联冠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不同骨质条件中、达到骨整合时(40%的骨结合率),不同直径的8 mm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变化规律,为短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6种不同直径的8 mm种植体在Ⅰ~Ⅳ类骨质条件中,受垂直和侧向力时,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值大小及分布规律.结果 在~Ⅳ类骨质中,无论垂直或是斜向加载,应力值随着种植体直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种植体直径3.3~5 mm时,最大应力值大小变化较为明显(曲率约为-1);种植体直径5.5~7.1mm时,变化趋于平缓(曲率接近0).另一方面,随着骨质密度降低,种植体骨界面的最大应力逐渐增大:Ⅳ类>Ⅲ类>Ⅱ类>Ⅰ类.在Ⅰ、Ⅱ类骨质中最大应力分布接近,Ⅲ、Ⅳ类骨质最大应力分布相近.结论 在临床应用短种植体时,可尽量选择较粗直径的种植体(直径3.3~5 mm),但当种植体直径足够大时(直径大于5.5 mm),再增加种植体直径对临床效果的改善不明显;实验结果显示,Ⅲ、Ⅳ类骨质时的应力值远大于Ⅰ、Ⅱ类骨质,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将Ⅲ、Ⅳ类的骨质通过骨挤压、骨移植等方式来提高骨密度,以保证远期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骨质、骨量对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在不同骨质、骨量条件下圆柱形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的分布情况.方法:本实验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单颗中切牙缺失并伴不同程度骨缺损的上颌骨前牙区模型,模拟植入圆柱形螺纹种植体,采用垂直集中加裁方向对不同模型进行加载计算,比较分析不同骨质、骨量条件下种植体周围骨质的应力分布情况和种植体的位移情况.本实验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中种植体周围支持骨量变化,吸收牙根长度的1/2、1/3和1/4.第二部分中上颌骨骨质变化,从二级骨到三级骨.结果:随着骨缺损高度的增大,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增大,种植体的位移增加,初期稳定性下降;三级骨质中,由于骨皮质变薄,松质骨增多,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要大于二级骨质.结论:种植体支持骨量的减少,使即刻种植即刻负重的种植体及其周围的支持组织应力和位移也明显增加,临床在选用这种修复方式时应该对需要拔出的患牙的牙周支持条件进行慎重得评估,保证远期修复效果;对骨质量较差患者的种植修复应该详细考虑骨质量变化对应力的影响,为了提高修复的远期效果,应该开展一些提高骨质量的生物学实验研究,从而增强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承受载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有限元方法探索下颌后牙区天然牙-种植体联合修复在不同骨质内的应力分布情况,以评定出适宜行联合修复所需的骨质类型。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分别对骨质为Ⅰ、Ⅱ、Ⅲ、Ⅳ类颌骨类型中的天然牙-种植体联合修复体施加动态载荷,并对各界面所承受的Von Mises应力进行分析。结果 皮质骨所受最大Von Mises应力值从Ⅰ类骨到Ⅳ类骨逐渐增大,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89.229、91.860、125.840、158.420 MPa。松质骨所受最大Von Mises应力值从Ⅰ类骨到Ⅳ类骨均逐渐减小,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58.584、43.645、21.688、18.249 MPa。在同一类模型中,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值均为舌颊向加载>颊舌向加载>垂直向加载。结论 骨质的类型对修复体周围骨的应力分布有重要的影响,Ⅰ、Ⅱ类骨较Ⅲ、Ⅳ类骨更适合行种植体-天然牙联合修复。  相似文献   

6.
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式义齿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比较以常规固定桥、固定式套筒冠和CEKA冠外精密附着体为上部结构的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义齿的应力分布情况,寻求联合支持义齿上部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方法:利用ANSYS三维有限元法,建立下颌右侧第一磨牙缺失、以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种植体(位于下颌第二磨牙)联合支持局部固定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分散垂直和分散斜向(45°)两种加载方式(总加载力200N)。结果:2种加载条件下,固定式套筒冠和CEKA附着体都明显降低了种植体和天然牙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垂直加载时,前者应力值低于后者;斜向加载时,后者低于前者,但后者会使天然牙局部应力有所增加。斜向加载时,种植体及其周围骨组织和天然牙及其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值均大于垂直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值。结论:固定式套筒冠和CEKA附着体均能改善联合支持义齿的应力分布,CEKA附着体对侧向力的缓冲作用较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下颌第一磨牙分根后2种修复方式对磨牙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和Mimics、Geomagic、UG处理图像,建立下颌第一磨牙分根术后单冠和联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垂直和斜向加载,计算正常下颌第一磨牙及2种修复方式下牙体和牙周组织的应力。结果:垂直载荷时,2种修复模型与正常磨牙牙体、牙周应力分布相似;牙体应力极值和牙周膜最大主应力值均增加,单冠模型增幅较大。斜向载荷时,联冠模型与正常磨牙牙体、牙周应力分布相似,单冠模型远中根及牙周膜颊侧根下半部应力集中区增大;牙体应力极值和牙周膜最大主应力值均增加,单冠模型增幅较大。结论:下颌第一磨牙分根术后选择联冠修复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单个下颌磨牙缺失种植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单个下颌磨牙缺失时不同设计的种植修复的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结果:与单个标准直径种植体修复相比,采用单个大直径种植体或双种植体修复单个缺失下颌磨牙均可使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值大大降低;而采用单个大直径种植体修复单个缺失磨牙时骨界面应力值相对较小,以斜向加载时更为明显。结论:建议临床采用单个大直径种植体或双种植体修复单个缺失下颌磨牙。当颌骨颊舌径足够时,以大直径种植体修复为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Ansys DesignXplorer模块,研究圆柱形种植体直径和长度同时连续变化对Ⅰ类骨质的颌骨应力影响,为临床选择和设计种植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包含圆柱状种植体的下颌骨Ⅰ类骨质骨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种植体直径(D)变化范围为3.0~5.0mm,种植体长度(L)变化范围为6.0~16.0mm,观察D和L变化对颌骨Von Mises应力峰值的影响。同时进行颌骨Von Mises应力峰值对变量的敏感度分析。结果:随着D和L的增加,垂直向加载时,皮、松质骨的EQV应力峰值分别降低了54.5%和70.2%,颊舌向加载时,皮、松质骨的EQV应力峰值分别降低了73.5%和75.1%;当D大于3.8mm同时L大于9.0mm时,应力峰值的响应曲线的切斜率位于-1和0之间;在垂直向加载和颊舌向加载时,变量D比L更易影响皮质骨的EQV应力峰值。结论:种植体的直径比长度更易影响皮质骨的应力大小。从生物力学角度而言,对于Ⅰ类骨质,在临床上选择种植体时,种植体的直径应不小于3.8mm,种植体的长度应不小于9.0mm。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基台时种植体支持全瓷单冠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氧化铝、氧化锆全瓷基台和钛基台支持时种植体全瓷单冠各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建立种植体支持下颌第一前磨牙全瓷单冠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台分别选用氧化铝、氧化锆和钛,采用垂直和水平加载两种方式,分析全瓷冠、基台、种植体及其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和最大应力。结果:全瓷基台和钛基台支持时应力分布基本类似,最大应力在水平加载时大于垂直加载时。全瓷冠内部应力集中在加载部位和舌侧肩台处,全瓷基台支持时最大应力无明显差异,稍低于钛基台支持时。基台内部应力集中在基台-种植体连接处的颊侧,瓷基台内部的最大应力高于钛基台,位移量小于钛基台。种植体及骨组织内部应力集中在种植体颈部皮质骨,最大应力在垂直加载条件下不同基台时无明显差异,在水平加载条件下钛基台高于全瓷基台。结论:全瓷基台支持时全瓷冠、种植体和骨组织内部应力较小;两种全瓷基台内部应力无明显差异,均高于钛基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离心管、脱钙松质骨和微囊三种方式立体培养软骨细胞的特点。方法:采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将永生化下颌骨髁突软骨细胞(immortalized mandibular condylar chondrocyte,IMCC)包裹,同时将IMCC接种于离心管和脱钙的松质骨上,定期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然后将立体生长的软骨细胞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IMCC在微囊聚集成团,形成一定的组织样结构。细胞附着于松质骨的表面,也可以形成薄层样结构。生长在离心管内的细胞形态较差,形成的立体组织结构不良。结论:采用微囊包裹软骨细胞的方法可以在体外短期内大量、快速、立体培养软骨细胞,较适合于中小型实验室进行有关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螺距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状况,确定利于应力均匀分布的最佳螺纹参数设计.方法:建立包含上部结构的牙种植体、局部下颌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Cosmos/works软件分析在垂直、斜向45° 2 种集中载荷下螺距分别为0.6、 0.8、 1.0 mm的3 种种植体与骨界面的应力分布状况.结果:螺距为0.8 mm种植体周围Von-Mises应力、拉应力、压应力峰值较小,应力分布最均匀;同一螺距种植体斜向载荷下应力显著高于垂直载荷;应力集中主要出现于种植体颈部、皮质骨上缘和种植体末端最下一个螺纹处.结论:螺纹种植体螺距影响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和(牙合)力传导,为避免应力集中种植体末端螺纹应进行适当的截齿处理,种植义齿设计和修复时应尽可能减小或避免非轴向力.  相似文献   

13.
邹敬才  刘宝林 《口腔医学》1999,19(4):179-181
目的为了探讨种植牙根端接触骨质类型对种植牙周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螺旋型种植牙周骨界面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种植牙根端与密质骨或与松质骨接触时在骨界面应力分布上有较大的差异种植牙根端与松质骨接触时最大压应力位于颈周而与密质骨接触时则位于根端骨内结论种植牙根端与密质骨接触可降低种植牙颈周骨内应力减小骨界面的位移运动但增加了根端骨内的应力从减小颈周骨内应力的角度出发种植牙根端与密质骨接触也是一种良好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2种接连方式种植体的骨界面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2种包含实体种植体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2种接连方式种植体(Replace和Replace Select)的骨界面应力状态。方法测量2种种植体各部件的数据和利用螺旋CT扫描下颌骨截面形态,分别建立2种种植体的三维骨内模型,对模型采用轴向加载200 N、30°侧向加载100 N载荷,分析2种种植体的骨界面的应力分布趋势。结果2种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特点均为从种植体颈部至根尖部逐渐减小,应力主要集中在皮质骨区和种植体颈部狭窄处的骨界面;侧向加载时骨界面的应力值均高于轴向加载。无论轴向加载还是侧向加载,ReplaceSelect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值均高于Replace种植体。结论临床修复时应避免种植体受到过大的力,尤其是侧向力,以防出现颈部骨吸收,Replace Select种植体更应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2种Replace实体种植体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Replace内、外连接方式种植体-基台内部的应力状态.方法 测量2种种植体各部件的数据和利用螺旋CT扫描下颌骨截面形态,分别建立2种种植体的三维骨内模型,对模型采用轴向加载(200 N)、30°侧向加载(100N),分析2种种植体-基台内部的应力分布趋...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Peri‐implant bone loss seems to occur following implant placement/loading regardless of all the efforts to eliminate it.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surgical trauma, biologic width establishment, lack of passive fit of the superstructures, implant‐abutment microgap, and occlusal overloading, may increase peri‐implant bone loss. Over the years, new interface designs were introduced and clin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internal conical connection and platform shifting may be advantageous for marginal bone preservation. Purpose: To compar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of two implant designs with different prosthetic interfaces and neck configurations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plit‐mouth clinical trial.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rty‐four partially edentate patients randomly received at least one internal conical connection with back‐tapered collar and platform shifting design or external‐hexagon implants with flat‐to‐flat implant‐abutment interface. Primary end point was peri‐implant bone level change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failures of implants and/or prosthesis, any complications, 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 values, and periodontal parameters. Results: No dropout occurred. Marginal bone chang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better results for the internal conical connection. No implants and prosthesis failures have been observed, yielding a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of 100%. A high ISQ value was found for both implants, an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for ISQ mean values between interventions at each time point (p > .05). All implants showed no bleeding on probing and a very slight amount of plaque at the 1‐year‐in‐function visit. Conclusions: Both implant designs investigated performed similarly in terms of failure rates, providing successful results up to 1 year after loading. The back‐tapered neck configuration with conical connection and built‐in platform shifting showed statistically lower marginal bone loss than straight neck configuration with flat‐to‐flat implant‐abutment interface and external‐hexagonal connection.  相似文献   

17.
国人数字化下颌骨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国人下颌骨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应用山东男性数字化可视人数据集,在微机上对下颌骨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重建出下颌骨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方向上真实的再现了下颌骨、下颌牙的解剖形态,并准确地显示下颌管的位置。结论本研究实现了对国人下颌骨结构的可视化,为下颌骨的医学美容手术,影像诊断。下颌牙齿种植等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也可用于医学美学美容教学和进一步的科研平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单个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发生碟形和楔形垂直吸收并处于稳定期时的骨内应力变化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应用MSC-NASTRAN软件建立种植体周围不同形状、不同深度骨缺损的垂直骨吸收稳定期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垂直及斜向载荷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单个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发生少量垂直吸收后并处于稳定期时,随着骨缺损深度的增加,垂直载荷下骨内最大Von-Mises应力值有很小幅度的波动;斜向载荷下骨内最大Von-Mises应力值会增大,但幅度不大。同等骨缺损深度的碟形和楔形吸收的骨内应力情况相差较小。结论:在骨皮质保持完整及种植体不松动的情况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发生少量的垂直吸收时,骨内应力情况随缺损深度增加变化不大;而且相同条件下两种形状垂直骨吸收的骨内应力情况较相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上颌牙列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应力分析。方法:选取1名个别正常合志愿者,将CT扫描数据输入Mimicsl7.0软件,通过三维重建的方法获得牙齿及颌骨(含皮质骨和松质骨)的三维模型。以stl格式转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对模型进行精修和细化。矫治器三维模型是在NX软件中设计得到。弓丝定义为几何非线性,将得到的牙齿、颌骨、矫治器及弓丝模型以stp格式输入 NX软件进行装配,以ANSYSl5.0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最终建立牙齿、皮质骨、松质骨、弓丝、托槽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包括牙齿、颌骨、生理性支抗矫治器、弓丝、的三维有限元的整体模型。模拟正畸临床中牙齿的受力情况及位移情况。结论:建立的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有限元模型,真实、精确、几何相似性强。可以模拟临床牙齿受力情况和位移趋势,有利于临床对该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可降解性材料PLA/PGA组织膜应用于牙槽嵴黏骨膜扩张的生物学性能。方法: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萎缩性牙槽嵴模型和卵巢切除后模型,按照扩张类型随机分成4组,对PLA/PGA组织膜扩张牙槽嵴黏骨膜后,对各观察时段内PLA/PGA组织膜的生物学性能进行定量和定性观察。结果:PLA/PGA组织膜的降解于4周时开始,24周降解基本完成;12周时组织膜使用组新骨生成率为28%,非使用组为7%;24周时使用组骨改建基本完成,非使用组新骨生成率为13%;48周时使用组骨改建完全,非使用组新骨生成率为39%。结论:PLA/PGA组织膜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对于促进牙槽嵴增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