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食管癌手术是胸部较大的一种手术,为了保证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促进患早日康复,肠内营养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①能促进肠蠕动早日恢复。②增进门静脉系统的血循环。③促进肠内激素的释放。④改善肠粘膜的屏障功能。⑤肠内营养比中心、周围静脉营养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惠;对护理设备要求低,没有静脉插管的危害性;另外十二指肠营养管精细、质地软,患接受刺激性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4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并注意控制滴注速度、温度,保持管道通畅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等。结果以上措施保证了患者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早期严格护理的肠内营养,能有效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术后由于手术创伤、禁食、肿瘤长期消耗,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延迟,营养状况下降。临床和试验研究表明,食管癌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对降低感染率,保护机体免疫功能,加速机体康复和切口的愈合具有重要作用。现将2007年12月-2008年10月我院36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洁 《中外医疗》2009,28(32):143-143
肠内营养是本科食管癌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作为其综合治疗的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减少术后并发症,并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改善有极大的帮助[1]。所以做好肠内营养护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英  冯娟 《吉林医学》2010,(26):4502-4502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效果,探讨护理方法。方法:选择食管癌术后早期患者63例,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32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31例。结果:EN组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明显短于PN组,住院时间短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日。在进行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时,还要在营养管、管饲过程的护理和胃肠道观察、营养监测方面做好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120例食管癌术后早期给予十二指肠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加强营养护理及个人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病例7~20 d均及时纠正营养不良,痊愈出院.结论: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维持患者每日营养需要量,促进患者术后身体状况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患者乐于接受且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自身疾病消耗,手术创伤大,术后禁食时间长,加上术后由于发热,应激,体液及消化液的丧失,使机体在术后很长一段时间是负氮平衡状态。因此,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尽快解决术后营养问题已成为医护人员共同关注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的比较,探讨肠内营养应用的疗效.方法: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40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检测其手术前1 d、术后第7 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即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日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体重均下降,但EN组下降少于P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N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下降的数值明显小于PN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也早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的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正> 食管癌病人由于吞咽困难,肿瘤本身造成的代谢紊乱,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术后禁食,手术创伤,使病人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更为明显,增加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术后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应加强早期肠内营养病人的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提供指导方法.方法 对20例食管癌患者营养管置入方法、营养液的选择与输入以及相应的护理方法进行观察与总结.结果 20例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护理满意,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易于掌握与实施,理应提倡早期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对26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及护理.结果:26例患者除1例死亡、2例发生吻合口漏外,其余效果满意.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顺利过渡为经口进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射、化学药物等综合治疗。由于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进食量减少,术后禁食时间长。消耗增加,加之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同时治疗过程较长,患者代谢与营养失调的问题特别值得关注。既往采用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生存与预后,但是也显示了全胃肠外营养的一些弊端。近年来随着对肠道黏膜屏障与细菌移位研究的深入.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愈来愈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支持的疗效、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EN)和对照组(常规禁食、补液),每组20例.EEN组为术后6 h应用肠内营养.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肛门排气与排便时间;监测术前及术后第8天营养指标:体重、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结果 EEN组术后排气与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EEN组PAB及TLC明显升高(P<0.05);术后体重减轻较对照组少.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精心的护理是确保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施宪孟  樊海英  杜若水 《中外医疗》2010,29(16):78-78,8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肠内营养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20例食管癌术后并发症患者进行空肠造瘘管或鼻饲管肠内营养治疗,护理,病情观察。结果 20例食管癌术后并发症患者进行空肠造瘘管或鼻饲管肠内营养治疗改善了全身情况,改善了生活质量和存活率。讨论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并可有效保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机体康复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减少住院天数,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随机分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组各30例,对比2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其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在早期严格护理下实施肠内营养,可有效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 210例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各种不良反应,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既能改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段太蓉 《四川医学》2014,(4):498-49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优势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共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第1天开始管喂营养液,对照组术后第6天开始经口进食,比较两组术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量、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赵长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4):3296-3297
目的:运用肠内营养取代静脉营养,改善食管癌(Ca)患者的营养状况,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方法:对239例食管Ca患者在术前安胃管的同时同行插入一根鼻肠营养管,手术后第一天开始管饲营养液,持续时间5d~7d。结果:239例患者都顺利施行了早期肠内营养,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平均住院13d,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后早期肠营养简便,价廉,安全,有效,与静脉营养相比病人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探讨得出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提供充足营养,促进肠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力改善,提前了下床活动,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李润蓉 《吉林医学》2010,31(14):2111-2112
食管癌患者由于术前不同程度存在吞咽困难而出现摄入不足,水电解质失衡,加之手术创伤及术后禁食时间长,使患者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明显,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和患者的康复延迟。因此,术后营养支持非常重要,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