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诱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老年高血压与47例老年非高血压外科住院拟行全麻手术患者,均以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诱导.记录诱导前.诱导结束、气管插管5min、10min的血压量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入选者诱导期间各时间段,心平情况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纽诱导期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呈高于相应时间段的非高血压组(P<0.05),且高血压组诱导期间收缩压波动明王,与诱导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诱导期间高血压组脉压差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暑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诱导期间血压较其非高血压组波动更加显著,但是其波动性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该方法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手术诱导安全、有效. 管插管5min、10min的血压量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入选者诱导期间各时问段,心平情况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纽诱导期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呈高于相应时间段的非高血压组(P<0.05),且高血压组诱导期间收缩压波动明王,与诱导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诱导期间高血压组脉压差明显 于非高血压组(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暑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诱导期间血压较其非高血压组波动更加显著,但是其波动性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该方法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手术诱导安全、有效. 管插管5min、10min的血压量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诱导对病人生理影响轻微,并能为后一阶段的全麻维持打好基础,进而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阶梯诱导作为全麻诱导的一种方式在临床麻醉中得到肯定,但临床报道较少。本人应用靶控输注(TCI)泵按照药代动力学原理对高龄病人进行全麻诱导,以观察其对病人生理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吴世贵  云菲  陈尔标 《海南医学》2010,21(17):22-23
目的比较七氟醚吸入和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用于全麻诱导的效果。方法 40例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麻醉诱导顺序静注咪达唑仑0.05mg/kg和芬太尼4μg/kg后,七氟醚组吸入浓度8%的七氟醚,丙泊酚组靶控输注丙泊酚2μg/ml,然后静注阿曲库铵0.4mg/kg,3min后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前、插管中以及插管后3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两组MAP、HR在基础值、插管前和插管后3min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MAP和HR均比基础值降低(P〈0.05),诱导后3min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均回复到基础值水平(P〉0.05)。结论七氟醚与丙泊酚一样,麻醉诱导平稳,能有效抑制插管时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在全麻诱导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ASAⅠ~Ⅱ级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P组n=20);依托咪酯联合瑞芬太尼组(E组n=20).两组诱导均采用血浆靶控静脉输注,复合咪达唑仑0.05mg/kg,维库溴胺0.1mg/kg,选择BIS在40~60之间做气管插管,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气管插管前1min、气管插管后1min、气管插管后5min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结果 P组病人麻醉前MAP明显高于气管插管前后1min 和插管后5min,E组病人前管插管前后1min和插管后5minMAP较麻醉前轻度降低(p>0.05) 结论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在全麻诱导中对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较小,而瑞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在全麻诱导中更能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靶控输注时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100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和BMI、收缩压、舒张压及各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设置为1.2 μg/mL,达到血浆靶浓度30 s后,按照梯度每30 s增加0.3 μ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记录此时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秩和检验分析各变量与血浆靶浓度的相关性,将筛选出的变量纳入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终确定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LOESS模型对获得的独立影响因素同血浆靶浓度进行分析,拟合趋势图。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BMI、收缩压、血糖、尿素氮、尿素氮/肌酐及高血压史与血浆靶浓度显著相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和收缩压是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LOESS模型拟合后的趋势图显示随着年龄和BMI的增加,所需血浆靶浓度呈下降趋势;而随着收缩压的升高所需血浆靶浓度则是先升高后下降。结论:靶控输注时年龄、BMI和收缩压是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6.
丙泊酚、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丙泊酚、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Ⅱ级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n=20)和依托咪酯组(E组,n=20),麻醉诱导丙泊酚组及依托咪酯组均采用TCI系统诱导给药,并加用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mg/kg.分别记录诱导前后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 诱导后P组SBP、DBP和HR均明显下降(P<0.05),而E组则轻度下降或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丙泊酚、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明显大于依托咪酯.  相似文献   

7.
将410例门诊胃镜检查者,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组(T组)、人工输注组(M组)和对照组(C组),观察丙泊酚总的用量、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及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显示,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间T组显著短于M组(P<0.05),苏醒时间T组较M组缩短(P<0.05),整个检查过程丙泊酚总的用量T组少于M组。T组与M组在各观察点的MAP、HR、SpO2无显著性差异,而T组、M组与C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丙泊酚用于胃镜检查明显优于常规检查,丙泊酚靶控输注与人工输注相比,诱导迅速、苏醒快,麻醉维持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清醒镇静慢诱导的可行性.方法:拟于全麻下行外科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丙泊酚TCI组,每组备30例.Ⅱ组在常规表面麻醉、咪唑/芬太尼镇静后,丙泊酚TCI组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靶控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浓度达平衡后,靶控浓度以0.1μg/ml递增,直至警觉/清醒(OAA/S)评分为3分,气管内表面麻醉5min后行气管内插管.结果:OAA/S评分3分时丙泊酚的靶控浓度为(1.05±0.11),两组血压与心率在用药后都有所下降,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MAP、HR在插管即时只辅以咪唑/芬太尼的Ⅰ组与增加了丙泊酚TCI的Ⅱ组之间则有极显著差异(P<0.01).SpO2无明显变化,只是在插管时有一定程度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丙泊酚町控性强,血流动力学稳定,丙泊酚TCI用于清醒镇静慢诱导,以OAA/S评分3分为目标,有效地减少了气管插管的伤害性刺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 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 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 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 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ASAI~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 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鲜潋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773-1774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s,TCI)在产科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评价。方法:46例均选自2008-2010年我院麻醉科行全麻手术产科者,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维持麻醉用微量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派库溴铵,监测并记录患者诱导前、诱导后10min、手术开始时、术中30min、术毕的血压(SBP/DBP)、心率(HR)、SpO2、苏醒时间及术后疼痛情况,观察整个手术过程不良反应。结果:诱导10min时HR较诱导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诱导后10min开始下降,手术开始时未继续下降,术中及术毕血压平稳。2例患者术中30min时血压下降明显,予以输血补液后好转。所有患者SpO2均>96%,术后苏醒时间(24±8.66)min,术中未发生躁动、谵妄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维持在全身麻醉中,对产科患者循环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血压变异是人类血压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正常人血压变异呈所谓的“杓型(dipper)”,而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呈“非杓型(non-dipper)”.引起血压变异的原因复杂,目前主要认为遗传基因、自主神经、环境、行为因素等都影响血压变异.血压变异引起的“晨峰血压”现象以及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吸引了人们注意,对降压治疗药...  相似文献   

13.
王伟  蔡尚郎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6):1980-1983
目的 了解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在青岛市市北区延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30例。患者每个月至门诊随访1次,均随访超过3次。以收缩压变异系数(CV)表示BPV,计算患者随访期间的CV,并对不同平均收缩压、合并症、服药情况及是否有并发症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是否有并发症及不同合并症患者的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平均收缩压、服药情况患者的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平均收缩压为<160 mm Hg患者的CV低于平均收缩压≥160 mm Hg的患者,规律服药患者的CV低于未规律服药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均收缩压和服药情况对长时BPV有影响,提示社区卫生工作者不仅应关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平均值,也应关注其BPV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硬膜外用药后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病人分为罗哌卡因组(GR,n=20)和对照组(GS,n=20),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硬膜外给药。测定病人感觉阻滞平面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随后用异丙酚TCI输注全麻诱导,记录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及用量。结果:意识消失所需时间GR组比GS组快约20%(P<0.05);GR组的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用量均比GS组显著为低(P<0.05);两组病人的基础BIS值,硬膜外用药15min后、意识消失时、插管时及插管后BIS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意识消失时BIS值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GR组MAP在硬膜外用药15min、意识消失时、插管后1min,与G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BIS监测下异丙酚TCI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缩短意识消失所需时间,减轻插管反应,降低全麻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袁川  李红兵 《河北医学》2014,(11):1818-1821
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麻醉镇静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观察组患者全麻诱导前10min持续静脉微量泵入右美托咪定0.3μg· kg-1· h-1,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入室时(T0)、插管前1min(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2min(T3)、拔管前1min(T4)、拔管后2min(T5)的血流动力学变化、RSS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胶体入量、术中晶体入量、术中尿量、麻醉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T1、T2、T3、T4、T5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较T0时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1时SBP、DBP、HR较T0时均下降,但是T2、T3、T4、T5时SBP、DBP、HR较T0时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T1时SBP、DBP、HR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T2、T3、T4、T5时SBP、DBP、HR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T1、T2、T3、T4和T5时RSS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能抑制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插管等应激反应,提供适当的镇静作用,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提高手术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评价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对腮腺肿物切除及面神经探查手术中的面神经实时监测下面神经肌电活动收集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麻下行腮腺肿物切除及面神经探查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调整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浓度为3μg/ml(A组)、4μg/ml(B组)、5μg/ml(C组)时,观察血压、心率及面神经肌电活动波形的振幅变化(振幅大于100mV监测有效),同时记录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的变化。结果神经监护仪所收集的面神经电活动振幅均大于350mV,全组患者的面神经实时监控均未中断;不同血浆浓度丙泊酚输注时,面神经肌电反应波形的振幅无明显差异性。A组血压、心率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BIS值在40~45之间。B、C组血压、心率比术前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性(P<001),BIS值在30~40之间。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既能维持腮腺肿物切除及面神经探查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平稳,又不会影响面神经功能的监测,而且苏醒迅速,神经监测手术中可以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7.
费敏  雷思  许琰  叶云  卓慧  张慧  罗荧荃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0):2459-2468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在高血压患者中患病率高,但诊断率低,其中心率变异性(HRV)和血压变异性(BPV)都是心血管事件相关预测因子,但目前关于OSAHS与高血压患者BPV和HRV内在联系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OSAHS对高血压患者HRV、BPV的影响,并开发和内、外部验证一种通过HRV和BPV相关指标预测高血压患者OSAHS患病风险的列线图。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22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OSAHS诊断标准分为单纯高血压组(n=114)和高血压合并OSAHS组(n=114);另外收集2021年1—2月住院的34例高血压伴或不伴OSAHS患者作为独立的外部验证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等)、平均血压水平[夜间收缩压(nSBP)等]、BPV相关指标[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等]、血压昼夜节律、HRV相关指标[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低频带(LF)等]、多导睡眠监测(PSG)参数[氧减指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粥样硬化与24小时血压变异性(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血Hcy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A组36例(Hcy15.0μmol/L),B组62例(15.0μmol/L≤Hcy20.0μmol/L),C组22例(≥20μmol/L),分别测定其颈动脉厚度(IMT)及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脉压标准差(SD)。结果三组中血压变异性随着HCY的增高,变异性增大,IMT厚度也随之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血Hcy水平与24小时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存在相关性(r=0.570、0.512,P0.01);IMT与24小时BPV呈直线相关(r=0.653、0.635,P0.01),IMT与Hcy水平也呈直线相关(r=0.1252,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可能与高Hcy、IMT相关,Hcy增高可能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华忠  冯琴 《河北医学》2015,(2):240-243
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期间应用右美托咪啶对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患者。实验组患者在全麻诱导期间采用右美托咪啶进行诱导,对照组患者在全麻诱导期间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诱导,比较两组患者在诱导前后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变化。结果:诱导后,实验组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需要其他药物处理率(13.32%)与对照组患者需要其他药物处理率(19.99%)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在全麻诱导期间采用右美托咪啶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在气管插管过程中的心血管反应,在临床上值得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拜新同 (长效 )及艾克地平 (中效 )两种钙拮抗剂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79例原发性高血压分为 3组 :未用药组 ;拜新同组 (30mg每日 1次口服 ) ;艾克地平组 (2 0mg每日 2次口服 )。用药的第7d做动态血压监测 ,观察血压变异性。结果 与未用药组比较 :艾克地平组血压变异性改变不显著 (P >0 .0 5 ) ;拜新同组的收缩压变异性下降 (P <0 .0 5 ) ,舒张压变异性改变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拜新同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变异性 ,艾克地平不改变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