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为临床常见病,是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干、小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的血流,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是指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突然出现短暂的、反复发作性的、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TIA是完全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脑梗死的报警信号,因此,早期确诊、积极治疗TIA,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供血不足引起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个症候群[1]。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及平衡失调,也可有景物旋转感,并且多数情况下眩晕是最先出现而又最后消失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表现,多由动脉硬化、血管狭窄,颈椎病,椎动脉管受压,血管痉挛致脑缺血发作,眩晕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首发症状,可伴头痛、肢体麻木、短暂的意识丧失等症状。本病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易致急性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5.
惠振  王敬卿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62-86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3月在南京市中医院脑科住院的12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征、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等资料做回顾分析,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呈反复发作性,多伴恶心呕吐;胸闷心慌;面色苍白或出冷汗;面部肢体麻木、或乏力等症状,其相关因素主要为血脂异常、高血粘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高CRP等引起的脑动脉硬化,其次为颈椎病。结论:早期控制动脉硬化的进展,合理干预危险因素,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眩晕的发作。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从而出现其供血区各组织的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本病多突然发病,每次发作多持续数分钟,不超过24小时,后遗不适可持续数天。本文通过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口服佛手定眩合剂前后,观察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为佛手定眩合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系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并反复发作的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引起脑部功能短暂性丧失的发作,导致脑部供血区局限性系列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出现。表现为突然发病,在数秒钟或数分钟,数小时内才恢复正常,最长发作时间不超过24h,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和即将发生脑梗死的警告。笔者于2009年3月-2012年3月运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合愈风宁心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2  相似文献   

8.
补阳还五汤合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庆军 《中医研究》2011,24(6):56-57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颈内动脉系统或者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失常,其特点为发病突然,持续时间较短,常为数分钟到数小时,24 h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9.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c attack,TIA)根据受累血管分布不同,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1]。椎基底动脉系统即后循环(posterior circulation,PI)系统,由椎动脉、颅外段、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脊髓供血。后循环TIA是椎-基底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伴随视觉障碍、平衡障碍、共济失调、肢体麻木、眼球运动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多因头位改变诱发,以急性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眩晕”范畴。笔者2006年以来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急性眩晕发作,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现代医学以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为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减少以致脑组织血流不畅,引起缺氧。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 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多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椎动脉受压、血液粘度增高等多种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从而引起其供血区域脑干或小脑功能障碍[1~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脑动脉系统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本病以老年人居多,但近年来经脑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其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本病起病较急,且容易反复发作,是脑梗死的先兆,因此探讨其临床表现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院神经内科2001—2008年收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35例,现将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盐酸丁咯地尔是一种微循环改善剂 ,我们自2 0 0 1年 3月~ 2 0 0 3年 1 2月应用本品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5 0例 ,收到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研究在符合以下标准的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进行 :( 1 ) 40岁以上 ,有发作性眩晕、呕吐、头晕 ;( 2 )有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的症状 ,如耳鸣、听力下降、视物不清、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和言语障碍等 ;( 3)有脑干受累体征 ,如眼震、感觉障碍、反射亢进、病理征、共济失调、Romberg's征阳性及脑神经损害等 ;( 4 )有引起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的明确病因 ,如颈椎病、动脉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子通心络胶囊,对照组30例予拜阿司匹林;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并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入院时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异常,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均正常.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缓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情况.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动脉硬化、血管狭窄,椎动脉管受压,血管痉挛而致脑干、小脑缺血。本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易致急性脑血管病变。本文就近年来临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樊建平 《河北中医》2010,32(6):940-941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60%以上[1],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8.
王晶  孟智宏 《天津中医药》2012,29(4):406-40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黏度增高、椎动脉及其周围神经丛受刺激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是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常见症状为眩晕,可伴发呕吐、耳鸣、眼球震  相似文献   

19.
王林青 《光明中医》2011,26(1):87-8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IB)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近年来,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选择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观察其对血脂、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的影响,探讨脑心通胶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1],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等多种名称.现代医学对此病缺乏特效疗法,1999年来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多,均有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