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Zhang GQ  Han F  Gao SL  A DL  Pang ZL 《癌症》2007,26(5):519-523
背景与目的:在可切除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如何正确处理纵隔淋巴结对预后非常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ⅢA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有较大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以两种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对NSCL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行完全性切除术的219例ⅢA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状况,其中109例采用采样式纵隔淋巴结清扫术(mediastinal lymph node sampling,LS),110例采用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systematic mediastinal lymphadenectomy,SML).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比较累积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Cox多因素生存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结果:LS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28%、13%,SML组分别为88%、37%、16%,两组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0、23.5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理类型、纵隔淋巴结转移状况、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是影响ⅢA期NSCLC N1或N2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对可手术治疗的ⅢA期NSCLC患者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在肺癌的术前分期、纵隔肿物、恶性胸腔积液诊治的应用。方法 本组 34例 ,19例行颈部纵隔镜术 ,7例胸骨旁纵隔镜检查术 ,8例行径肋间纵隔镜术。结果 确诊为腺癌 10例 ,转移性低分化鳞癌 6例 ,胸腺鳞状细胞癌 3例 ,胸腺瘤 3例 ,小细胞癌 1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 ,神经母细胞瘤 2例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1例 ,结核 2例 ,炎症 1例 ,反应性增生 1例。 2例术前纤支镜病理确诊左下肺鳞癌 ,电视纵隔镜检查右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结论 电视纵隔镜术不但是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纵隔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还可作为纵隔肿瘤和恶性胸腔积液诊治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淋巴结的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依据淋巴结总清扫数目、淋巴结清扫方式和淋巴结清扫位置,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组,术后6h内每隔2h测量并记录胸腔引流量,分析并探讨NSCLC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的相关性.结果 1)淋巴结总清扫数目与胸腔引流量体积呈正相关,淋巴结清扫数目越多,术后胸腔引流量体积越大;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更适合采用SML的方法清扫淋巴结,尤其是淋巴结清扫数目15个以上的患者,淋巴结清扫方式和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呈正相关;3)淋巴结清扫数目超过15个的NSCLC的患者经常接受系统性左右纵隔淋巴结清扫和肺门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呈正相关.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淋巴结的清扫数目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呈正相关,淋巴结的清扫数目越多,胸腔引流量越大.  相似文献   

4.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5,7,6组淋巴结,右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4,7,3组淋巴结;瘤体越大N2转移发生率越高,肺癌分化程度越差,N2转移发生率越高,病理类型不同,N2转移发生率分别为,小细胞癌80.0%,腺癌45.1%,大细胞癌33.3%,鳞癌24.0%,结论:对N2肺癌行广泛,全面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手术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应用单操作孔VATS行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并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肺癌183例。结果 183例患者中行左肺上叶切除38例,左肺下叶切除31例,右肺上叶切除53例,右肺中叶切除16例,右肺下叶切除43例,右肺中上叶切除1例,右肺中下叶切除1例。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36.7±29.2)min,胸腔引流管平均拔除时间(4.1±1.6)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2±2.3)d,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11.9枚。TNM分期:ⅠA期117例、ⅠB期22例、ⅡA期18例、ⅡB期5例、ⅢA期2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12例(6.6%),其中肺不张6例、房颤5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 单操作孔VATS治疗肺癌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阴浸润癌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外阴癌患者。其中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共20例;开放组行开放性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共20例。两组患者均同时行根治性局部外阴切除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为(311.80±17.71)分钟,长于开放组的(206.90±12.95)分钟(P<0.01)。腹腔镜组淋巴结切除时间长于开放组,分别为(181.00±11.04)分钟和(91.50±5.47)分钟(P<0.01)。淋巴结清扫出血量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分别为(16.25±2.26)mL和(66.75±10.23)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术中总出血量、左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数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住院天数腹腔镜组短于开放组,分别为(15.15±1.04)天和(21.50±2.61)天,而腹股沟区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淋巴相关并发症腹腔镜组均少于开放组(均P<0.01)。术后观察随访0.5-5年,两组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病死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外阴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安全、可行的,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并不增加术后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俯卧位下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序贯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0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入路方式分为两组,各53例.单孔组:半俯卧位;三孔组:平卧位;两组均采用腔镜下肺叶切除序贯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手术.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站数、清扫淋巴结数目、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第1天、第3天和术后3个月的疼痛指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站数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孔组切口长度[(3.91±0.35)cm]显著短于三孔组[(6.50±0.84)cm](P<0.05);单孔组术后卧床时间[(5.88 ±1.55)天]、术后带管时间[(3.68±1.27)天]均显著短于三孔组[(7.27±3.11)天、(5.17 ±2.27)天](P<0.05);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单孔组(5.32±1.01)显著低于三孔组(6.08±1.07)(P<0.05).结论:半俯卧位下单孔L胸腔镜肺叶切除序贯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肺癌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306例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可切除性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从l992年1月至2000年l2月,对306例肺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切除术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分别记录各区淋巴结的数量、大小、颜色和质地,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全组共清扫胸内2456个区的46l4个淋巴结,平均每例15.1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521个区的954个淋巴结存在转移癌。胸内淋巴结的转移率高达61.8%,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高达43.5%。围绕肺门或肺根部的11、10、7、5和4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比远离肺根部的9、6、3、2、l区淋巴结高。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1)。淋巴结转移率与淋巴结的大小、颜色和质地均有密切关系(尸<0.00l,P<0.00l,P<0.001)。结论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下而上、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少数纵隔淋巴结转移呈“跳跃式”。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广泛廓清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Y  Li H  Hu Y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303-305
目的研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廓清提供依据。方法总结9年间手术切除38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肺门、同侧纵隔淋巴结进行广泛廓清。结果N2147例,占38.1%,清除转移N2289组。N2转移率在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分别为30.1%、44.1%、48.0%及50.0%。肺上叶N271例,清除转移N2146组。上纵隔转移124组,占84.9%;下纵隔转移22组,占15.1%。肺下叶(包括中叶)N276例,清除转移N2143组。下纵隔转移67组,占46.9%;上纵隔转移76组,占53.1%。跳跃式转移79例,占N2转移的53.7%。跳跃式纵隔转移16例,占10.9%。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多发性。只有广泛清除了上下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  相似文献   

10.
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iveness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s evaluated. The extent of lymphaden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NSCLC is still controversial. Although some centers perform only mediastinal lymph node sampling with resection of suspicious lymph nodes, others recommend radical, systematic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to improve survival and achieve a better staging. Reports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are reviewed and the results achieved with the various procedures are analyzed. A personal technique to perform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4.
胸段食管癌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及转移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ue HC  Wu CR  Zhang ZB  Zhu ZH  Ma ZK  Gao J 《癌症》2007,26(9):1020-1024
背景与目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主要转移方式,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对如何规范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研究探讨食管癌胸腹二区及部分颈深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清扫方法.方法:从1990年初至2005年底对141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以Ivor-Lewis术式为基础进行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其中517例加行经右胸顶对颈深组的右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进行清扫,并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 41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88%(323/1412),死亡率为0.14%(2/1412),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8.74%(547/1412).共清扫淋巴结13 916个,其中2 662个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19.13%.右颈气管旁三角区、上纵隔、下纵隔及上腹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30%、18.43%、5.31%、17.28%;转移度分别为23.83%、18.92%、21.07%、17.20%,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中、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59%、36.97%、44.35%;转移度分别为19.60%、18.35%、21.82%,肿瘤发生的部位与淋巴结转移率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3).早期食管癌及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75%、46.56%,转移度分别为4.01%、21.82%,两者转移率和转移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胸段食管癌有广泛转移的倾向,右气管旁三角区及上纵隔区域是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区域.Ivor-lewis术式更方便胸段食管癌切除和胸腹二区淋巴结的清扫,并且以此为基础经右胸顶对右颈气管旁三角区淋巴结清扫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从清扫淋巴结角度看胸腔镜辅助手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背景与目的: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径路,其能否完成标准肺癌根治术一直是胸科医师争论的焦点。本研究从清扫淋巴结角度探讨传统切口与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05年12月的549例肺癌患者,所选病例均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癌根治术,统计各病例术后胸内清扫淋巴结数,并计算各组淋巴结的清扫数目、平均每例淋巴结清除数等。收集有关系统胸内淋巴结清扫、胸腔镜辅助肺叶或(左或右)全肺切除等资料,进行淋巴结清扫对比研究。结果:549例共清扫淋巴结7360个,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13.41个,与传统切口开胸清扫淋巴结数对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可以完成同质量的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并能规范的完成肺痛根治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