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尹敏  李小麟 《华西医学》2013,(11):1803-1805
回顾总结近年来自杀心理评估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并就国内外自杀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概况予以综述。国外从最开始单一的量表评估自杀,发展到目前主张用结构式或半结构式临床会谈对自杀风险进行系统深入地评估,已经建构了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体系。国内对自杀的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已有部分工具的编制和试用,但是良好的本土化的自杀评估工具尚缺乏,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与自杀意念、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惠爱医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近3个月是否有自杀行为,将患者归入自杀行为组(n=28)和非自杀行为组(n=31);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伴自杀行为组自杀意念较未伴自杀行为组强烈(t=3.03,P<0.05),领悟社会支持度低于未伴自杀行为组(t=2.99,P<0.05)。中介效应分析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自杀意念会削弱抑郁症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导致自杀风险增加。结论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间发挥重要中介作用,故在自杀干预中既要丰富社会支持资源和支持方式,又要引导患者主动利用,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胞嘧啶脱胺酶(CD)自杀基因并测定其结构,证实与GENBANK发表的序列具有同源性。为该自杀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方法以大肠杆菌JM109基因组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扩增出约为1280bpCD基因,定向克隆到载体PEGM-T,构建克隆载体。两端分别引入限制性内切酶BamH I、Not I酶切位点,经PCR及酶切鉴定初步证实为重组体后,送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序认证。结果经PCR、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完成CD基因的构建,同源性高达99.30%,完全具备表达该目的基因的要求。结论成功扩增出CD基因,为继续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自杀基因治疗肿瘤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基因治疗日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兴方法之一,自杀基因疗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自杀基因又称为前药转换酶基因,将一些病毒或细菌基因组中的前药转换酶基因导入肿瘤细胞,这种基因可以编码特殊的酶,将原先无毒性的前药在肿瘤细胞中代谢为毒性产物,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多药耐药基因(mdrl)启动子控制的胸苷激酶一胞嘧啶脱氨酶(CD—TK)双自杀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其对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02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cDNA3-mdr1P.CD—TK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法转染K562、K562/A02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株。用PCR、RT—PCR鉴定TK、CD基因的稳定转染与表达,加用不同浓度的丙氧鸟苷(GCV)、5-氟胞嘧啶(5-FC)培养4d,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r)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成功构建了mdrl启动子控制的CD-TK双自杀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成功转染细胞后,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PCR结果显示,CD、TK基因均稳定存在于K562、K562/A02细胞中,RT—PCR结果显示K562/A02-CD—TK细胞有CD、TK基因特异性条带表达,而K562一CD—TK细胞无特异性条带。加入GCV、5-FC后,与K562-CD—TK细胞相比,K562/A02-CD—TK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在60μg/,mlGCV和600μg/ml5-FC联合作用后两种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5.04%和41.13%)(P〈0.05),凋亡率明显升高(同样浓度下分别为2.93%,10.27%)。结论mdrl启动子驱动的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可以靶向杀伤多药耐药的白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7.
自杀基因疗法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肿瘤治疗方法,也是目前肿瘤治疗研究的焦点。本文就目前自杀基因在国内外肿瘤治疗中取得的成果,分别从原理、种类、旁观者效应、靶向治疗及联合治疗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启动的CD/TK 双自杀基因对Balb/c小鼠大肠癌的杀伤作用.方法:将Ad-VECF-CD/TK在293细胞中包装、扩增、纯化、鉴定,用CT26细胞通过皮下注射法建立荷大肠癌Balb/c小鼠模型,随机选取30只荷瘤小鼠分为治疗组和时照组,每组15只小鼠.治疗组小鼠使用重组腺病毒和5.FC、GCV两种前药治疗,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肿瘤生长体积,计算抑瘤率,3周后处死小鼠,取瘤,切片行TUNEL原位凋亡检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21天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变小,生长受抑制,第7、14、21天的抑瘤率分别为69.5%、75.1%、84.3%.TUNEL原位凋亡检测显示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43.2±6.67)%和(2.4±0.91)%.结论:VEGF启动的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Balb/c小鼠大肠癌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自杀病人实施综合干预的效果,以降低自杀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选择50例自杀未遂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两组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两组病人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结果]6个月后观察组SAS、SDS、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自杀病人采用系统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杀健卫队在老年科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自躯体疾病自杀意念筛查表,对200名老年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自杀健卫队采取分级干预。结果抑郁得分:实验组(47.84±9.07)VS对照组(47.64±8.49)分,自杀意念占14%,自杀健卫队的及早干预,患者的抑郁明显改善。结论自杀健卫队对老年患者的有效地干预对提高患者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实质。方法:来源于1983—07—01/2003-06—0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既往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的患者235例。359名对照组为患者的朋友、同事及领居,与研究对象无血缘关系。以双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双相抑郁标准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4%)及面检(46%)。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观察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完成家系调查的共209例,其中可纳入分析的共184例(男68例,女116例),对照组共359名(男134名,女225名)。经分离分析表明本组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不符合性连锁遗传;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50.15&;#177;9.7)%;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1.38%,实际发病率为1.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3056,P〉0.05)。结论: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根据多基因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应注意对有自杀行为的双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亲属加以监测,以防止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基因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治疗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的肝癌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基因治疗日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兴方法之一,自杀基因疗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自杀基因又称为前药转换酶基因,将一些病毒或细菌基因组中的前药转换酶基因导入肿瘤细胞,这种基因可以编码特殊的酶,将原先无毒性的前药在肿瘤细胞中代谢为毒性产物,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自杀基因”对消化道肿瘤实验研究的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治疗是近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医学相互结合而诞生、发展起来的新的治疗方法,是继麻醉药品、疫苗和抗生素问世之后人类防治疾病的第四次飞跃。1989年5月美国Rosenberg首次对患有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人实施基因标记试验。1990年9月4日Blaes...  相似文献   

15.
背景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往的关注的重点主要为双相抑郁自杀的遗传效应,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和遗传效应有何特征?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设计回顾性调查.单位一所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对象单相抑郁症组(n=115)为1983-06-01/2002-05-3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重性抑郁发作标准,且抑郁发作次数≥3次或发作一两次已缓解≥8年者.方法以符合入组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由2名主治医师及其以上医师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填写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以往治疗及自杀情况.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医师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并由1名主任医师核查,一致确诊的病例则予入组.对所有现存活的先症者(107例)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14例)进行面检;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337名)进行面检和信函调查(380名);死亡者(患者8例,一级亲属5例)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对照组由2名研究者进行面检,同时询问一级亲属情况并填写家系调查表.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Falconer模式估算自杀行为的遗传率和标准误,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主要观察指标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和遗传方式.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51.30%(59/115)较其一级亲属2.58%(19/736)高(x2=283.16,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2.58%(19/736)较对照组0.12%(3/2469)高(x2=50.36,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3.8%(14/372)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1.4%(5/363)高(x2=4.14,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0.79)%;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766,P>0.05).结论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实质。方法:来源于1983-07-01/2003-06-0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既往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的患者235例。359名对照组为患者的朋友、同事及领居,与研究对象无血缘关系。以双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双相抑郁标准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4%)及面检(46%)。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观察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完成家系调查的共209例,其中可纳入分析的共184例(男68例,女116例),对照组共359名(男134名,女225名)。经分离分析表明本组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不符合性连锁遗传;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50.15±9.7)%;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1.38%,实际发病率为1.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3056,P>0.05)。结论: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根据多基因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应注意对有自杀行为的双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亲属加以监测,以防止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对血清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01例抑郁症患者采用儿童受虐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及Beck绝望量表评定儿童期受虐状况、抑郁严重程度、自杀意念强度和绝望严重程度;根据儿童受虐问卷评分将受试者分为受虐组(50例),无受虐组(5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5-羟色胺水平。结果101例抑郁症患者中,49.5%在儿童期有过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受虐,其中情感虐待45.5%,情感忽视27.7%,躯体虐待24.8%,躯体忽视56.4%,性虐待18.8%。受虐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无受虐组(P〈0.05)。受虐组的血清5羟色胺水平显著低于无受虐组(P〈0.05),其中情感受虐组低于无受虐组(P〈0.05)。血清5羟色胺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和情感虐待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5、-0.21,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对5-羟色胺水平有明显的影响,儿童期受虐可能是成年后罹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1 自杀基因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已有200多个基因治疗项目应用于临床,其中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占了2/3,而自杀基因治疗又占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1/5以上。自杀基因治疗已由最早的用于治疗卵巢癌发展到对多种肿瘤和疾病的治疗,如:脑胶质瘤、恶性黑色素瘤、头颈部鳞癌、结直肠癌及骨髓移植等。自杀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以KDR为启动子的双自杀基因系统CDglyTK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方法用联合基因AdKDR-CDglyTK腺病毒转染表达KDR不同的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LS174T,检测转染效率;RT-PCR检测双自杀基因CDglyTK的表达;用梯度浓度的前药5-FC及GCV处理,MTT法检测双自杀基因系统对HCT116和LS174T的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携带双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成功转染结肠癌细胞。RT-PCR结果显示:表达KDR的HCT116细胞能表达目的基因,而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不表达目的基因。5-FC和GCV对转染腺病毒的HCT116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而对LS174T细胞不敏感。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给予5-FC和GCV后HCT116细胞出现凋亡峰,G0/G1升高、S期下降。Caspase-3表达增强(P〈0.01)。结论 KDR启动子驱动的双自杀基因系统CDglyTK能特异性杀伤结肠癌HCT116细胞,KDR可作为结肠癌基因治疗的靶点,并通过增强caspase-3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王晓  李梁  冯凯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12):628-631
目的 研究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更昔洛韦(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的特性,探讨转HSV-tk基因后,肿瘤细胞被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杀伤时的凋亡现象及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逆转录病毒法将HSV-tk基因转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以Southern blot法对肿瘤细胞基因组DNA中tk基因的整合进行鉴定,以流式细胞仪及电镜观察GCV杀伤MCF-7/tk细胞时的凋亡现象,由脐血CD34^+细胞诱生树突状细胞,以^3H-TdR掺入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以逆转录病毒法成功地将HSV-tk基因转入MCF-7细胞中,转染tk基因的MCF-7细胞能被GCV有效杀伤并存在凋亡现象,凋亡率可达31.3%;由脐血CD34^+细胞在GM-CSF、TN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