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病例资料 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敌草快(diquat,DQ)中毒致肺损伤患者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2~54岁,敌草快口服量为60~100 ml。中毒后24h内送入当地医院就诊。首发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咽喉部及胸骨后烧灼感等,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绿色液体。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敌草快(DQ)混合百草枯(PQ)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日至2022年3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5例百草枯、敌草快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混合组、百草枯组(PQ组)和敌草快组(DQ组)。对比三组临床指标、器官功能不全, 不同中毒剂量与预后的差异。根据混合组患者90 d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 对比生存组与死亡组各指标差异。将各指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经Log-Rank检验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混合组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混合组31例, PQ组92例, DQ组22例。三组对比年龄、中毒量、器官功能不全个数、PSS评分和APACHE I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主要损伤器官为肠道、肾脏、肝脏、肺脏和神经系统, 各器官损伤比例高于PQ组和DQ组。三组对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HB、肌酐、AST、乳酸、PT和APTT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中毒组口服<20 mL均存活, 口服20 ~50 mL共8例, 均死亡, 口服51 ~100 mL共11例, 死...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敌草快中毒的主要靶器官.方法:以"敌草快中毒""Diquat poisoning"为关键词检索Pubmed、FRMS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万方、CNKI数据库,并对有详细靶器官受损情况描述的病例进行总结.结果:本文共纳入21篇文献,救治成功41例,死亡25例;统计每个靶器官受损的病例数量,其中消化道损伤6...  相似文献   

6.
敌草快(DQ)属联吡啶类化合物,是一种中等毒性的非选择性速效灭生性除草剂,人体服用后可快速分布至全身,造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肝肾功能等多脏器系统损害。DQ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治疗以清除尚未被吸收毒物、加快已吸收毒物的排泄为主,且国内外对儿童急性DQ中毒病例的报道较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儿童急性DQ中毒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为儿童急性DQ中毒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敌草快中毒(acute diquat poisoning, ADQP)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州市职业病防治医院2015年8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ADQP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中毒后3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 评估指标对ADQP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例ADQP患者, 其中存活组40例, 死亡组39例。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年龄、中毒剂量、白细胞计数、谷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肌酐、血尿素、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 SII)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中毒剂量(OR=1.018, 95%CI: 1.001~1.035,P=0.03...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TTP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0—2019-10期间的48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按疾病转归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及缓解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①入组的48例TTP患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49±15)岁。治疗(15±7.6) d,最终25例(52.08%)救治成功。②根据资料类型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提示死亡组与缓解组在MCV、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等11个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上述11项指标进行Logistics单因素分析,发现肌红蛋白、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肌红蛋白和GSC评分纳入Logistics多因素二元回归分析,构建的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2,P=0.000),结果显示肌红蛋白、GSC评分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用2个变量联合诊断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55~0.965)。结论:肌红蛋白和GCS评分是评价TTP预后的重要指标,对患者进行肌红蛋白测定和GCS评分有助于判断TTP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出血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110例24 h内发生基底节出血患者人院时血糖、IL-6、vWF、TNF-α的血浆浓度,结合临床资料,对24 h死亡概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出血量大、高血压史和入院时高IL-6、TNF-α、收缩压、血糖是基底节出血24 h死亡的危险因素(P<0.1),高vWF是保护因素(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入院时高IL-6、血糖是基底节出血24 h死亡的危险因素(P<0.1),高vWF是保护因素(P<0.1).结论 检测大脑基底节出血患者人院时血糖、IL-6、vWF的血浆浓度,结合高血压病史的有无,可能对早期死亡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对敌草快(diquat,DQ)和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快速检测评估的可靠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验证血清敌草快、百草枯浓度,确定其准确性。通过体外配制不同浓度敌草快及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血液样本,以及采用敌草快、百草枯灌胃构建中毒动物模型,运用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观察其颜色变化,并得到标准图谱。结果在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的还原作用下,不同浓度敌草快和百草枯的血清标本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颜色深度与毒物浓度密切相关,且以中毒后1 h最明显。结论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对早期快速、有效鉴别敌草快与百草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对敌草快(diquat,DQ)和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快速检测评估的可靠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验证血清敌草快、百草枯浓度,确定其准确性。通过体外配制不同浓度敌草快及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血液样本,以及采用敌草快、百草枯灌胃构建中毒动物模型,运用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观察其颜色变化,并得到标准图谱。结果在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的还原作用下,不同浓度敌草快和百草枯的血清标本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颜色深度与毒物浓度密切相关,且以中毒后1 h最明显。结论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对早期快速、有效鉴别敌草快与百草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重症肺炎的临床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重症肺炎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调查分析163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结果:163例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的104例(63.8%),合并1种以上慢性基础疾病的140例(85.9%),并发感染性休克80例(49.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92例(56.4%),死亡71例,病死率为43.6%.死亡组平均年龄(72.3±13.1)岁,APACHEⅡ评分24.7±3.7.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高APACHEⅡ评分、感染性休克和不恰当的初始抗生素治疗是重症肺炎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重症肺炎患者,病死率较高.高龄、高APACHEⅡ评分、感染性休克和不恰当的初始抗生素治疗是重症肺炎的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因素。方法用Logistic回归程序对114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GCS评分3-8分)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4例患者,死亡38例,死亡率33%。其中低血压、高龄、内环境紊乱(高血糖、高血钠)以及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OR〉3)。结论维持血压稳定、重视基础疾病处理、及时纠正内环境紊乱以及防治并发症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新伟 《临床医学》2012,32(4):55-5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汝南县人民医院诊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20例患者死亡,对其一般临床指标、甲状腺旁腺激素(PTH)进行检测并分析,探查致其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存活患者的血磷(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相比,死亡患者的P[(2.40±0.38)mol/L]、hs-CRP[(3.35±1.10)mg/L]、LDL[(2.76±0.34)mmol/L]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患者的血钙(Ca2+)、白蛋白(Alb)、尿素清除指数(KT/V)等指标相比,死亡患者的Ca2+[(2.11±0.15)mmol/L]、Alb[(36.76±4.24)g/L]、KT/V(1.08±0.22)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多个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发现3个指标(hs-CRP、LDL、KT/V)与死亡危险因素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炎症状态、营养不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TTP患者74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29例)与非死亡组(45例)。将数据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治疗经过等指标,归纳总结TTP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74例TTP患者中,首诊为急诊就诊共51例,女性53例,年龄44.45±15.47岁;住院时间为23.71±18.69天,死亡2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52例、发热52例、淤血淤斑57例、头痛41例。74例患者中,共有72例患者被送检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全部可见破碎红细胞,送检率为97.30%,阳性率为100%。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ADAMTS13)活性检测中,送检47例,送检率为63.51%。结果提示ADAMST13活性降低同时可见其抑制物共31例,阳性率65.96%。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以呼吸、循环及肝肾功能障碍的并发症。74例患者中,57例应用激素和血浆置换治疗,另外17例患者额外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经分析提示在死亡及非死亡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包括:年龄、住院时间、血钾、总胆红素、D-dimer、APACHEII评分≥20分、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以上观察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结果显示TTP死亡危险因素包括循环衰竭、APACHEII≥20分、D-dimer,保护性因素为住院时间。结论 TTP是一种急危重疾病,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循环衰竭、APAPCHEII≥20分、D-dimer结果和住院时间属于TTP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12例SARS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 ,对 12例SARS死亡患者和 3 2例治愈病例 (对照组 )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2例 SARS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 67岁 ,治愈对照组平均年龄仅为 42岁 ,而且死亡组中有 5例患者存在 1~ 5种基础疾病。 SARS存活患者 CD+4 (4 16.6±2 3 5 .0 )个 /μl、CD+8(2 96.1± 181.5 )个 /μl;死亡患者的 CD+4 (14 3 .8± 78.1)个 /μl,CD+8(10 3 .6± 63 .2 )个 /μl;较正常参考值均有下降 ,但死亡组的 CD+4 、CD+8下降更为显著。死亡组 12例合并细菌感染 5例 ,其中真菌感染3例 ,败血症 2例 ,出现电解质紊乱和肾脏损害率为 41.67% ,明显高于治愈对照组 3 .12 %。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的病死率高达 80 .0 % ,且 5例患者继发肺部细菌性感染 ;而应用无创呼吸机者无一例死亡。结论 :年龄及基础疾病是 SARS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继发感染、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有创呼吸机的应用等也与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住院患者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09年10月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社区卫生中心的老年住院患者185例,按自行设计的调查量表进行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合理量化及数据处理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5例患者中,FC患者占54.5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疾病、自主活动、饮食习惯和果蔬与FC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自主活动和规律食用果蔬可以减少FC的发生。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易发生FC,自主活动和规律食用果蔬是FC的保护因素,提示护理人员需关注老年患者的FC状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F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农药中毒是我国中毒和意外死亡的主要病因,随着百草枯的禁止销售和使用,敌草快(diquat,DQ)成为首选的联吡啶类除草剂。近年来DQ中毒病例持续增多,是目前中毒研究的热点[1]。DQ中毒主要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氧自由基损伤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预后与摄入量存在明确相关性,对人的致死量为6~12 g(即浓度为20%的DQ溶液56.10~112.20 mL),尚无特效解毒剂[2]。值得注意的是,肾脏既是DQ吸收后的主要排泄器官,也是DQ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2,3]。无论是多见的经消化道途径,还是本团队报道的经肌肉注射途径中毒病例[4],DQ中毒患者均易发生急性肾损伤。为了更好地了解DQ中毒致肾脏损伤的病理特点,既往研究仅有尸检病理报道[5],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首次取得2例DQ中毒患者的肾活检病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审号:2020-SR-099),总结相关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87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低血压、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以及APACHEⅡ分值分别对入选患者进行分组,对各项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比较组间患者的病死率。结果87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21.8%。68例存活者APACHEⅡ评分(7.58±5.32)分与19例死亡患者(21.17±9.46)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9.25,P〈0.05)。APACHEⅡ分值≥20分患者的病死率[6562%(15/23例)]与分值〈20分患者患者的病死率[6.3%(4/6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0.4,95%CI=4.8~22.8,χ^2=34.5,P〈0.01)。合并低血压的患者病死率[34.3%(12/35)]与未合并低血压的患者[13.5%(7/5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55,95%CI=1.2~5.6,χ^2=5.31,P〈0.05)。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病死率[37.5%(9/24)]与未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15.9%(10/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36,95%CI=1.1~5.1,χ^2=4.76,P〈0.05)。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病死率[31.7%(13/4j)]与未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13.0%(6/46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43,95%CI=1.1~5.6,χ2=4.42,P〈0.05),且患者的病死率随着血pH值的降低而上升(Pearson=0.37,χ^2=6.65,P〈0.05)。结论低血压、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APACHEⅡ分值可能是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