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正>江苏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历代名医辈出,名家荟萃,孕育出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澄江针灸学派等众多著名的中医学术流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等中医学术流派鼎盛于明清,名震海内外,并不断开枝散叶,培育出海派中医、金陵医派等近现代著名学术流派,学术传人中名医荟萃。江苏地区中医流派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其丰厚的学术资源值得我们去继承、发扬、推广。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的成立,必将有力推动江苏地区中医流派的传承创新发展。我就其建设方案略提几点建议如下: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中医流派众多,大致可分为地域流派、学术流派、世医流派三类。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等属地域流派,是以中医学术在一个地区的盛行与流传为主要特征;温病学派、外科学派、澄江针灸学派属学术流派,反映江苏地区在这些学术领域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江苏名医辈出,因家传或师承等方式使中医药理论和医术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3.
江苏中医流派可分为地域流派、世家流派和学说流派三个类别,具有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影响较大等特点。近年来江苏中医流派在对吴门医派和孟河医派等著名的流派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研究重点是对医家的临证经验的挖掘方面,但是时流派内涵概念、学说思想提炼、相关文献整理、流派所涉范围的研究则明显不足.须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秦汉到隋唐时期是江苏中医外科的草创阶段,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宋元时期以《卫济宝书》、《外科精义》为代表的外科著作,注重对外科疾病的阐发与论述;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中医外科流派,理论已趋完善和成熟,特别注重内外并治;民国时期中医外科仍然在临床发挥作用,理论也有发展,而现代中医外科则趋衰弱,但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相似文献   

5.
江苏自古中医流派众多,皆推崇张仲景学说。本文简要概述江苏中医流派(虞山医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金陵医派、龙砂医派)的学术特点:刊刻《仲景全书》、秉承寒温一体发展温病学说及促进经典教育等,并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人才培养、发展经方等角度探析苏派中医对张仲景学说的古今传承,在此基础上围绕医派学术思想的临床验证、影像记录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流派研究是近年来全国中医界热点话题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上海设立了“中医流派研究工程”。海派中医妇科流派众多,名医辈出,著名妇科流派有十余家,如江湾蔡氏、南通朱氏、浦东陈氏、慈溪胡氏、浦东王氏、松江骆氏、川沙胡氏、金山唐氏等,各家流派之间或以不同治疗群体,不同治疗手段,或以不同重点治疗病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对海派中医妇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海派中医妇科流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既可提高中医妇科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又进一步促进了海派中医妇科特色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海派中医妇科各家流派的家学渊源及其独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程勇 《江苏中医药》2017,49(2):69-70
中医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条件,师承教育、临床名家、文化学术环境、行业聚集发展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土壤"。当前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受到诊疗规范化、标准化的影响,传承发展的文化和技术基础呈现淡化趋势,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临床名家的培养、流派传承人才培养的评价使用机制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海派中医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上曾取得过辉煌成就,使上海成为民国时期我国中医药的学术及政治活动的中心。海派中医以流派纷呈为主要特色之一,其传承具有承古融今、交融创新、家校结合、注重跟师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江阴中医地处"吴中医派"和"孟河医派"交汇,学术互有交融而又独立自成体系。涌现了柳宝诒、邓养初、朱少鸿、曹颖甫、承淡安、薛文元、章巨膺等一批中医大家,形成了伏气温病流派、经方流派、澄江针灸学派、夹阴伤寒流派等众多各家学说,其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海派中医眼科是海派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派中医发展的一个缩影,传承延续近百年,其中以姚氏、陆氏、范氏等为主,推动了海派中医眼科的发展。此外,尚有许多眼科医家在沪上行医疗疾,但因种种原因其传承出现断代或失传,而鲜为现代中医眼科所熟知。中医眼科面临着濒临断代失传的困境,整理挖掘其优秀的文化资源刻不容缓。因此,发掘整理完善眼科医家的相关生平著述等内容,有助于促进海派中医眼科学术思想的总结及经验的传承,以期促进眼科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1,(11):F0003-F0003
传承中医流派精华,促进中医学术创新。由中华中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全国第三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8月15—17日在黄山隆重召开,1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各中医流派的传人和专家学者汇聚于黄山脚下新安医学发源地,共商传承中医流派精华、促进中医学术创新之大计。  相似文献   

12.
传承中医流派精华,促进中医学术创新。由中华中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全国第三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8月15-17日在安徽黄山隆重召开,1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各中医流派的传人和专家学者汇聚于黄山脚下新安医学发源地,共商传承中医流派精华、促进中医学术创新之大计。  相似文献   

13.
在编写《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时,通过认真研究,明确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梳理了学派形成与发展历程,指出了中医学术学派划分的标准与划分方法及其应用,扼要介绍了中医主要学术流派,提供学界了解中医学术流派状况、探讨有关学术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米玲 《光明中医》2013,28(4):810-811
四川中医是中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域和人文特色使四川中医具有独特的行诊方式和用药特色。现在以四川中医妇科为例,根据四川地理、人文等特色分析四川中医流派特色,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继承与创新、社会环境、科技的发展等。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促进着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术流派在历史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文章首次提出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对于如何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学术流派等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重大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共性的传承传播规律中寻找适合流派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立足于"继承",着眼于"创新",充分挖掘流派文化的价值内涵,增强流派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注重中医学术流派之间相互沟通、融合借鉴、科学整合,在彰显中医学术流派特色的基础上提高临床疗效、扩大影响、吸纳参与者,发展壮大流派,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中值得深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旴江医学是中医重要学术流派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医家和著作,其在内外儿妇等临床各科均有较大贡献。本文从几位主要旴江医家的著作入手,重点关注了他们对痈疽疾病病因、诊断、辨证、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成就,以窥旴江医家在中医外科学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医研究应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主要指实验科学方法;一种是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如文献学、历史学及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在科研计划立项中,前者受到重视,后者则被淡化。事实上,传统方法的中医研究应该是源头与基础,不仅重要,而且更有利于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从5大中医骨伤科学派的传承脉络、代表医家、学术成果等方面,以少综多,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发展前景与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伤科学术流派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天怡  庞博  宋坪 《北京中医》2012,(10):746-750
远至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出现关于皮肤病名的记载。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发展至鼎盛,理论探讨日益深化,逐渐形成了中医外科学术流派雏形,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术流派的形成,对疮疡皮肤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地域、物候、人文、师承等的差异造就了众多的区域皮肤科流派。以流派为纲,深入探索燕京流派、海派医学、岭南流派、湖湘学派、龙江学派中中医皮肤科卓有建树的各家学术观点和思想,并进行总结与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