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AACE是一种突然发生、伴有水平复视的特殊类型的内斜视。近年来,患病人数具有明显增高趋势。然而,目前关于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也尚无统一。本文重点探讨了AACE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分型、发病机制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进行回顾性研究,获取诊断、治疗的共性。方法 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病人15例进行内直肌徙后的调整缝线手术,术后常规进行1~2周同视机训练,收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看远斜度大于看近。(2)实际手术量比共同性内斜大。(3)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4)大部分病人复视消失。(5)内直肌止端靠前。结论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大部分可通过手术矫正达到复视消失、功能治愈的目的,手术量的计算与其他共同性内斜视不同。  相似文献   

3.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全部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作Parks切口,20例中等量双内直肌后徙11例占55%,小角度内斜视单眼内直肌后徙术6例占30%,大斜角内斜视患儿行双眼内直肌后徙的同时加一条外直肌截除。结果 20例中19例术后正位,占95%,欠矫1例。结论 为使儿童获得功能性治愈,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并评估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眼科确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8例。收集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神经内科会诊情况,眼前节及眼底、远近斜视度、双眼视觉状态、头颅影像学检查。随访2~8个月,平均3.9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21~52(29.7±10.3)岁。戴镜看远斜视度为+9~+60(+36±13);看近斜视度为+7~+45(+28±12)。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01)。所有患者全身查体、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使用底朝外三棱镜按照1:1的比例分别加到左右眼上。3例在随访期间不接受三棱镜矫正,改行斜视手术;其余患者均坚持戴镜,末次随访未诉戴镜看远复视明显,戴镜看远斜视度+6~+23,看近斜视度+4~+18。11例表示满意,4例认为一般,3例不满意。结论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主要发生在近视人群,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三棱镜验配对于改善大部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看远复视及斜视具有较好疗效,达到了治疗目的且避开了因患者处于发病早期斜视度数尚不稳定带来的手术治疗的风险,但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 对29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采用单眼或双眼内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截除、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单眼或双眼外直肌截除,手术量较普通内斜视略大.同视机及颜氏立体图检查术前及术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结果 29例患者术后眼位矫正满意,患者复视消失.双眼单视功能改善,术后1个月融合范围平均20.57°± 3.9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396,P<0.01);术后1 a融合范围平均26.91°±4.09°,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1,P<0.05).结论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在保守治疗3~6个月后尽早实行手术治疗,达到斜视和复视消失及功能治愈目的 .[眼科新进展2009;29(6).466-167]  相似文献   

6.
共同性内斜视5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503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从分类、发病年龄、屈光状态、发病诱因及与弱视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临床分析,认为共同性内斜视发病集中在5岁以前儿童,不同类型间屈光状态有明显差异,发热受惊等可诱发内斜视,在内斜视治疗同时应重视弱视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 ,19岁。因发现左眼向内偏斜伴复视 1年入院。患者 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复视伴左眼内斜 ,曾在当地医院给予配镜 ,症状无改善。无外伤史 ,无头疼、高热病史 ,无单眼包盖史。查体 :全身情况良好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眼部情况 :裸眼视力 :右 0 .12 ,矫正 :- 3.5 0 DS=1.0 ;左 0 .12 ,矫正 :- 3.5 0 DS=1.0。双外眼未见异常 ,屈光间质清晰 ,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眼位 :33cm角膜映光左眼 - 5°~ - 10°,交替遮盖双眼均由内到正 ,能交替注视 ,眼球运动正常。同视机检查 :裸眼融合点 +10°,戴镜融合点 +13°,自觉斜视角 =他觉斜视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效果。用同视机测定视远双眼单视功能,用Titmus立体图谱测定近立体视锐度。结果术后眼位正位6例,恢复双眼单视;两例欠矫5°,术后获同视机Ⅰ~Ⅲ级功能。结论全矫手术是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01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 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01例, 其中男71例,女30例,年龄5~76(20.7±11.3)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眼部情 况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等。采用配对t检验对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及手术前后斜视度进行比较。采用 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屈光状态的差异。结果:101例患者中近视81例,远视19例, <12岁组以远视为主,12~30岁组以中高度近视为主,>30岁组以低中度近视为主。发病年龄12~30 岁有71例,占比70.3%(71/101)。其中学生有63例,近距离用眼时长大于8 h的占比46.5%(47/101)。 裸眼看近斜视度(+42.0±18.3) △,裸眼看远斜视度(+43.7±17.2) △,裸眼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 度(t=2.82, P=0.011);戴镜看近斜视度(+41.6±18.6) △,戴镜看远斜视度(+43.2±17.7) △,戴镜看远 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61, P=0.007)。裸眼与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 数24.8%,裸眼与戴镜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7.9%。83例内直肌止端距角膜 缘的距离平均为4.74 mm,小于正常值的5.50 mm。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 短术,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患者看近看远的斜视度的均数为0 △。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 视患者多为青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与近距离用眼时长过长有关。不同屈光状态患者均有出 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可能。内直肌止端前移解剖异常。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裸眼和戴镜看远 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占比高于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 缩短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病因不典型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临床特点、可能病因及手术疗效。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AACE并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8±7)岁,12例患者均伴有复视主诉,发病时长(8.83±3.71)个月,均行眼部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Acquired Concomitant Esotropia,AACE)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 使用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及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检索关于肉毒素和手术治疗AACE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数据,采用Revman5.4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最终纳入8篇文献,肉毒素注射对比手术治疗AACE在术后第1、3、6个月斜视度、术后立体视形成率、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肉毒素治疗AACE与手术治疗疗效相当,不失为临床上有效治疗AACE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0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06/2021-05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确诊的AACE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性疾病。分析患者的年龄、发病前近距离用眼时间、症状、屈光度、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斜视度、近立体视功能。结果: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24.25±5.78岁,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每天近距离用眼6h以上。所有患者均因双眼复视来诊,眼部常规检查无异常,各诊断眼位的眼球运动无明显受限。全部患者的屈光状态均为近视,平均等效球镜为-5.73±5.09D。AC/A平均为2.65±1.16。患者远距离斜视度与近距离斜视度之间的无差异(P>0.05)。不同斜视度患者之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有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患者之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05)。结论:大龄儿童及成人的ACCE多发生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中度近视人群中,主要症状为双眼复视,但各诊断眼位的眼球运动正常,没有神经系统性疾病,AC/A不高,远距离斜视度与近距离斜视度相近,近立体视功能可能与斜视度大小有关,可能与病程长短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早期进行安全有效处理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在眼肌科门诊就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6例.平均年龄24.5岁,平均病程10周.治疗前三棱镜+马氏杆检查内斜视度数平均为+25△(33 cm,),远、近距离内斜视角度基本相等.同视机检查融合范围较正常小,平均为-3.3°~+9.2°.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异常及其它疾病后,在外科手术显微镜下使用我们自创的眼表微创注射法将肉毒毒素注入眼外肌肌腹.结果 6例患者随访时间6~18个月.一次注射后5例眼位正,自觉复视症状消失,融合范围不同程度增加,且病情稳定未见复视再次发生.另1例在注射后3个月复视再次出现,再次行该药物注射.此患者在发病后11个月因内斜视和复视的反复发作而行内斜矫正手术.药物注射后6例患者均未发生外斜视和上睑下垂等并发症.结论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发病早期行眼外肌肉毒杆菌类毒素注射治疗,可以达到有效地消除和缓解复视和斜视的作用,对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5-01/2022-1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手术的非Ⅰ型(AACE)患者112例。收集的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发病持续时间(手术与发病的时间间隔)、屈光度、发病前6 mo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术前及术后1 mo三棱镜斜视度及Titmus近立体视。将患者按年龄分为<18岁组22例,18-45岁组67例,>45岁组23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

结果:共纳入患者112例,其中男56例,女56例,手术年龄为29.50(19.25,41.75)岁,近视患者97例(86.6%)。发病前6 mo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8 h患者93例(83.0%)。年龄<18岁组患者发病持续时间为1.00(0.50,1.00)a,右眼屈光度为-0.75(-3.19,-0.56)D,左眼为-1.25(-2.81,-0.75)D,术前看近斜视度为30.00(18.50,80.00)PD,看远斜视度为 35.00(23.75,80.00)PD,较其余两组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18-45岁组患者术前看近斜视度为20.00(14.00,30.00)PD ,看远斜视度为25.00(20.00,35.00)PD,两者均较年龄>45岁组大(均P<0.05)。年龄>45岁组术后1 mo看近斜视度为-4.50(-7.50,0)PD ,术后1 mo看远斜视度为4.50(0,9.50)PD ,较其余两组更小(均P<0.05)。>45岁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最高(100%)。术前立体视>45岁组比<18岁组患者更好(P<0.05),术后1 mo立体视18-45岁组、>45岁组均好于<18岁组(均P<0.05)。

结论:AACE手术患者主要在18-45岁,斜视度特点为看远斜视度比看近大。术前年龄<18岁的患者斜视度较成人更大,但术后早期立体视较成人差。对于18-45岁AACE患者可适当增加手术量(5-10 PD),低龄远视、术前双眼视功能尚未建立的儿童,适当保守设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Base-out恢复点为目标手术量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acquired comitant esotropia,AACE)的治疗效果.方法:随诊以Base-out恢复点为目标手术量、且术后随访时间超过4个月的AACE患者,分析术前及末次随诊时斜视度、双眼视功能参数及术后立体视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行三棱镜递减治疗的斜视度数≤25三棱镜度(PD)的17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14~60岁。三棱镜递减治疗法为首次给予患者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屈光状态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20-01/2022-01我院收治的非Ⅰ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110例,根据治疗前屈光状态分为非近视组(30例,等效球镜>-0.5D)和近视组(80例,等效球镜≤-0.5D),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斜视度、AC/A值、视功能情况及手术方式和术后复发情况等。结果:非近视组患者裸眼视近斜视度[(47.13±23.54)]与视远斜视度[(48.90±22.59)]无差异(P>0.05);近视组患者裸眼视近斜视度[(40.49±26.09)]小于视远斜视度[(50.09±25.41)](P<0.001);两组患者相同距离斜视度无差异(P>0.05)。非近视组患者AC/A值(5.40±2.23)大于近视组(3.14±3.10)(P<0.05)。近视组患者近立体视优于非近视组(P<0.05)。非近视组手术方式多样,近视组多采用外直肌缩短和/或内直肌后退术。结论:不同屈光状态均可发生急性共同性...  相似文献   

18.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对62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棱镜矫治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引起复视的棱镜处方量。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所引起复视并进行棱镜矫正患者42例。方法 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引起复视的患者分别予以马氏杆、同视机、Von Graefe棱镜分离、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行斜视度检查;同时行聚散力测量;给患者试戴棱镜,以达到复视消除、无不适效果的处方量作为棱镜最终处方量。分析各测量结果与处方量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斜视度。结果 马氏杆测量患者平均斜视度(20.57±9.53)△;同视机测量(16.01±8.30)△;Von Graefe棱镜分离(15.95±7.07)△;三棱镜加交替遮盖(13.24±5.01)△;破裂点(5.17±4.20)△;回归点(9.14±5.76)△。棱镜处方量(6.92±3.49)△。马氏杆检查、同视机检查、Von Graefe棱镜分离、三棱镜加交替遮盖、破裂点、回归点与棱镜处方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96、0.546、0.647、0.408、0.831、0.708。结论 由聚散力测量眼球外转的破裂点与棱镜处方量相关性最大,可以以破裂点作为棱镜试戴的起点。(眼科, 2018, 27:146-149)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探讨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原因。方法 对我院1990-2003年经住院治疗的77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7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儿,平均年龄10.32岁。远视者483眼,构成比为62.40%;近视者131眼,构成比为16.93%;12岁以前年龄组中发生远视470眼(占87.69%),5岁以前219眼(占97.77%);12岁以后年龄组中,发生远视13眼(占5.46%);12岁以前组发生近视者25眼(占4.66%),12岁以后组的近视构成比为44.54%;重度内斜视组中,中、高度远视占58.13%。结论 (1)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远视屈光不正者比正常人群远视患病率高;(2)内斜视斜视角大的中、高度远视比例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内斜视组(P〈0.01);(3)调节性内斜视伴发的远视屈光多为中、高度远视,较其他类型内斜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平均屈光度为+4,72D,明显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P〈0.01);(4)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的远视屈光度平均为+3.65D,明显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组(P〈0.01)。且半数以上为中、高度远视,亦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组(P〈0.01),推测屈光不正所引起的调节作用在先天性内斜视的病因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5)非调节性内斜视伴有远视者占41.17%,多为轻、中度远视,平均屈光度为+1.96D;(6)共同性内斜视伴有近视者占22.54%,较正常人群近视患病率高,且中、高度近视超过半数,这一关系值得重视;(7)共同性内斜视12岁以前组远视屈光状态高于12岁以后组(P〈0.01);近视屈光状态低于12岁以后组(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