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奉燕 《微循环学杂志》1992,2(2):22-22,31
<正> 我们对100例正常学龄前儿童进行了甲襞微循环检测,现报告如下: 观察对象:我们对幼儿园3~6岁的100名学龄前健康儿童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其中男孩55名,女孩45名。均观察左手无名指,观察时室温16~20℃,指腹温度为18~25℃。设备及方法:(1)设备:所用显微镜为国产WX—753型微循环显微镜。  相似文献   

2.
用活体微循环检查与舌尖取材作超微结构切片法,对14例白血病和10例健康人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白血病的舌质微循环与超微结构有多样变异。2.微循环状态与超微结构间有密切的关系。3.舌质超微结构多种变化与微循环是中医舌诊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舌尖微循环与舌质颜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27例甲亢患者的外周微循环与舌质颜色,结果发现其微循环改变以舌尖为甚,其形态学各项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0.05)。而且甲亢患者之舌质出现鲜红或绛红,舌体瘦薄,舌面上有裂纹。由此提示甲亢患者的舌质颜色表现与其舌尖微循环改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观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程中微循环变化的有关问题,本文对我院1991年4月份以来101例病人进行了甲襞微循环的观察,现将观测结果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微循环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微循环研究的进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各种疾病过程中人体微循环的变化。正从形态观察和定性描述,转向探索疾病过程中的特异性变化以及形态学改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体表微循环同内脏微循环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这些研究将对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正> 美尼尔病是中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为了探讨微循环障碍与此病发生的关系,我们对美尼尔病60例进行有关检查并且仔细观察了甲襞与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对象与方法检查病人60例,对照组30人。病人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0~60岁,其中30~40岁20例,41~50岁36例,51~60岁4例。对照组男女各15名,年龄30~50岁。  相似文献   

7.
<正> 耳廓微循环观测方法是1986年首次报道的最适用于新生儿及年幼小儿体表微循环观察的方法。凡耳廓皮肤无损伤者均可用此法观测,并便于动态监测及反复观察。耳廓微循环状况可反映颅脑微循环及全身一般循环状况。为无痛无损伤的观测手段。一、供血及微血管分布: 耳廓位于头颅两侧,供血来自颈外动脉分支的耳后动脉,所观察的部位可见到毛细血管、集合毛细血管、细静脉及注入小静脉的流程。  相似文献   

8.
冻伤微循环活体观察模型及观察指标分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冻伤微循环活体观察模型及观察结果的评价方法。方法 :将在体地鼠颊囊冻结后 ,立即复温使冻结融化 ,连续观察颊囊冻前及冻后 2h之内的微循环改变。结果 :通过对冷习服及低氧习服地鼠颊囊冻伤前后微循环的观察发现 ,该模型条件可造成浸冻部位颊囊冻结、所有微循环活动完全停止。但在冻结融化后 ,不仅可见微循环血流恢复 停滞和血管舒张 收缩交替、大量白色血栓、栓塞、RBC聚集及WBC贴壁、翻滚、游出等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全过程 ,也可见随着复温时间延长 ,某些改变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恢复的过程。各组微循环的改变及其程度轻重的差别经分级定量评价后均得以充分显现。结论 :该动物模型稳定 ,重复性好 ;各观察指标的分级评价能较直观、准确地反映冻伤后微循环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微循环学杂志》1991,1(1):11-11,38
<正> 按全军微循环专业组规划,1986、1988年先后制定了甲襞和球结膜微循环观测的规范化和综合定量评价方法,为临床观察微循环变化,分析病情,协助诊断,确定治疗,判断预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述方法已在全军和全国推广应用并获良好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YHG型微循环容积波仪采用现代光电检测技术,结合微电脑快速、准确、简便的特点,对人体各部位微循环容积波(OPG)与心电信号进行无损伤的动态观察,记录该部位组织的微循环状态。所获得30余项参数,可从不同侧面反映血管弹性、管周阻力、静脉回流阻力、微血管供血量等生理病理状况。应用YHG型微循环容积波仪我们研究血瘀证患者微循环状态与舌象关系,并参照舌诊观察。结果表明:3O例血瘀证患者OPG图47个参数中,室缩波高度、降中峡高度、重搏波高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收缩期充血指数、重搏波指数、流入、流出容积速度、平均灌注速度与相对供血量显著降低。另外,血瘀证患者OPG参数与舌质的关系表明:30例血瘀证患者舌质判断,包括暗红舌4例,紫红舌12例,紫暗舌14例。血瘀证患者舌质与OPG图间有密切关系,随表示血瘀程度的增加舌质变化,OPG参数呈现进行性降低,表明OPG图参数可作为血瘀证诊断新的量化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微循环》2006,10(6):401-401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刘育英教授编著的《微循环图谱》精装本,由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8月正式出版。该书以编著者30多年的研究资料为基础,通过活体观察、塑料铸型、墨汁灌注等微循环研究方法录制和拍摄了大量微循环的图像。从中精选了885张照片,记录和显示了肠系膜、小肠、胃、心、脑、肝、肾、甲襞、球结膜、口唇、舌、淋巴等23个组织器官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其异常变化,编成微循环图解。  相似文献   

12.
<正> 人体口唇粘膜下微血管丰富,是观察微循环的一个部位。我们在1988年10月至1989年3月对217名健康儿童的口唇微循环测定了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和加权积分值,报告如下:观察对象及方法一、观察对象:均为  相似文献   

13.
疾病与眼球结膜微循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疾病与眼球结膜微循环曾昭炜*临床微循环观察是近30余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医技方法。人们可以借助相应的仪器和设备直观、动态地观察到疾病的微循环变化。在人体上能观察到微循环的部位很多,但眼球结膜微循环(BCM)观察独具特点:(1)能够全面地观察到微循环...  相似文献   

14.
妊高征孕妇的甲襞微循环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萍  许银平 《中国微循环》2002,6(3):174-175
目的探讨甲襞微循环在妊高征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襞微循环电脑综合定量分析仪对48例妊高征孕妇及20例正常孕妇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评分。结果妊高征孕妇甲襞微循环中管径变细、管襻缩短、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率增高 ,其变化程度随病情加重而显著 ,总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妊高征孕妇甲襞微循环中多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 ,其变化程度与病情轻重程度一致。采用甲襞微循环观察方法对妊高征孕妇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该法简便宜行 ,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卵巢癌患者的甲皱微循环是否具有特异性 ,并根据其特异变化部位研究其与四指全息检查法的区域检查法的模式图部位的相关性 ,最终确定甲皱微循环四指全息检查法对癌症病人的临床检查意义及早期诊断效果。方法观察患者左右手无名指和中指 (必要时观察十个手指 )的甲皱微循环形态改变 ,参照CT、PET、核磁共振等仪器的检查结果 ,也采用“一滴血”检查法进行互补检验。结果患者确诊癌症后按“双指全息检查法”检查双手无名指甲皱微循环 ,未发现任何异常 ,如按“加权积分法”检查也为“基本正常”。后检查十个手指 ,惟独左手中指甲皱微循环有重大改变 ,在“全息模式图”左手“子宫”部位 ,呈现巨大畸形改变。患者十多年前双手十指检查均为正常。患者在第一次手术后 ,在其所有的生化指标和影象仪器检查都正常的情况下 ,微循环检查和“一滴血”检查为癌症患者特征。结论此项研究说明了甲皱微循环对卵巢癌有特异性。患者患卵巢癌后微循环发生了突变 ,血管形态的畸变呈现出超正常血管七、八倍左右粗长 ,血色淤红 ,极具特征反映。因在检查中发现左右手中指具有临床检查意义 ,看来须弥补“双指全息检查法”的某些不足 ,不但要检查双手无名指 ,还要添加中指 ,因此暂时定名为“四指全息检查法” ,其“全息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 为探讨肿瘤疾病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关系,本文按照田牛提出的甲襞微循环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对20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观测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动态观察文/徐泮,杜和娟,司维建本文观察31例高血压病人及30例健康人的甲襞微循环,以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情况。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按1982年2月中华医学会规定的健康老人标准选择健康组与疾病组。其中健康组30例,男2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川芎嗪、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对正常状态及实验性微循环障碍小鼠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采用 闭合式颅骨开窗法应用JI-200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动态分析仪观察静脉注射上述药物在生理状态及高分子右旋糖苷所致微循环障碍时小鼠脑微区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两药均可增加正常状态下和微循环障碍时小鼠脑微区血流量。结论 静脉注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改善正常状态下和微循环障碍时的脑微循环。  相似文献   

19.
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是微循环研究和观察的重要装置,在医学科研和教学上都有广泛的用途。观察装置的技术品质直接影响微循环观察的效果和结果。鉴于既往的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设计不尽完善,已不能适应我们的实验教学和科研。02年我们对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作了重新设计和改进。经过6年的教学科研使用和观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曾昭炜 《微循环学杂志》2006,16(1):8-10,F0003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皮肤微循环观察的临床应用的报导,这对多部位微循环观察的开拓有重要意义和贡献。有作者称,皮肤固定区域微循环状态与脏腑有相应的关系。基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对皮肤微循环的形态变异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再次加深认识,以提供临床医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