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程度损伤对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损伤对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5)动眼神经不损伤;切断吻合组(n=15)在海绵窦内锐性切断右侧动眼神经主干后立即用11-0无创缝线行端端对位缝合;压榨损伤组(n=15)用显微持针器完全夹闭海绵窦段动眼神经主干,持续5 s。术后观察动眼神经功能并进行神经组织学和解剖学研究。结果不同损伤均可导致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分布散乱,亚核分布结构改变,神经纤维和髓鞘的结构破坏,轴突芽生及再生纤维分布的特异性降低,而且上述改变在神经切断组更加明显。观察期中瞳孔括约肌及眼外肌的功能恢复速度与最终的恢复水平,神经压榨组都明显优于神经切断组。结论动眼神经轻度损伤较重度损伤功能恢复更好,这与幸存神经元数量较多,结构容易修复,神经元和再生纤维对眼外肌支配的特异性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损伤部位对大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均分4组,正常对照组(10只),动眼神经不损伤,其余30只分为3组,第1实验组10只在海绵窦后段、第2实验组10只在海绵窦中段、第3实验组10只在眶尖部锐性切断动眼神经并将断端对齐固定,术后动态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动眼神经系统解剖、组织学研究。结果术后在动眼神经眶尖段神经切断实验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较好,在海绵窦中段动眼神经切断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次之,在海绵窦后段神经切断实验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最差。3个实验组中支配眼外肌的中脑躯体运动神经元总数量无显著差别(P〉0.05),在眶尖段神经切断组大鼠新生神经纤维对上直肌支配的特异性最高,在海绵窦神经切断组次之,在海绵窦后段神经切断组最差(P〈0.01)。结论动眼神经损伤部位离靶器官越近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其中决定因素可能是新生神经纤维对靶器官的特异性支配程度。  相似文献   

3.
不同手术方法对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修复方法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后功能重建的影响与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4组,其中正常对照组(5只)动眼神经不损伤,其余30只均分为3组,在动眼神经海绵窦段将动眼神经锐性切断后分别将断端用羊肠线缝合、生物胶粘合、血凝块粘合修复神经,术后动态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动眼神经系统解剖学、神经组织学研究。结果以血凝块粘合和直接缝合神经断端实验组大鼠术后眼外肌功能恢复程度均优于生物胶粘合组大鼠,前两组实验大鼠支配眼外肌的中脑躯体运动神经元、新生神经纤维总数量明显多于后者,且前两个组实验大鼠新生神经纤维对上直肌特异性支配优于后者。结论以直接缝合和血凝块粘合神经断端的手术方法优于生物胶粘合神经断端的方法,关键因素是两断端对齐并稳定固定,减少吻合口疤痕组织形成,进入靶器官新生神经纤维数量以及对靶器官特异性支配的情况决定神经功能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4.
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动眼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后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30只均分3组,正常对照组(10只),动眼神经不损伤,其余20只分为两组,均在海绵窦区将动眼神经切断后给予缝合,第一组大鼠每天大剂量靶器官注射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第二组不给NGF作为损伤对照,术后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动眼神经解剖、组织学研究.结果 注射NGF的大鼠动眼神经新生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加(P<0.01),对上直肌特异性支配作用优异,眼外肌功能恢复满意,但中脑运动神经元数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对动眼神经损伤后的功能修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损伤对SD大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经幕下和眶上裂切断和修复动眼神经,术后通过前庭眼反射评估眼外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恢复程度,经右侧上直肌注射辣根过氧化酶,逆行追踪中脑动眼神经核团内神经元分布,进行动眼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结果经眶上裂干预动眼神经的实验组大鼠新生神经纤维对眼外肌支配的特异性较高,其眼外肌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经幕下干预动眼神经的实验组大鼠。结论动眼神经损伤部位距离眼外肌越近,最终的神经功能恢复就越好,这与再生神经纤维通过损伤部位时的迷行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损伤对SD大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经幕下和眶上裂切断和修复动眼神经,术后通过前庭眼反射评估眼外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恢复程度,经右侧上直肌注射辣根过氧化酶,逆行追踪中脑动眼神经核团内神经元分布,进行动眼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结果 经眶上裂干预动眼神经的实验组大鼠新生神经纤维对眼外肌支配的特异性较高,其眼外肌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经幕下干预动眼神经的实验组大鼠.结论 动眼神经损伤部位距离眼外肌越近,最终的神经功能恢复就越好,这与再生神经纤维通过损伤部位时的迷行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2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志田  宋佩春 《吉林医学》1996,17(6):344-344
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24例分析常志田,宋佩春,周立祥(四平市中心医院136000)头外伤伴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临床比较少见,其体征与天幕疝所致的继发性动眼神经损伤有共同之处;两者治疗原则截然不同,尤其在基层医院,在缺乏脑血管造影和头CT检查条件下,认识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Beagle犬动眼神经损伤模型。方法 10只雌性Beagle犬常规开颅暴露动眼神经海绵窦后段,将动眼神经锐性切断,再予直接端——端吻合。结果 全部实验步骤均能被Beagle犬耐受,幕下段动眼神经暴露充分,神经损伤后可予直接缝合。结论 Beagle犬动眼神经损伤动模型已经建立,并具有良好可重复性,可进一步用于动眼神经损伤后功能修复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经额垂体瘤手术中动眼神经损伤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78年11月—1991年8月经右额入路行垂体瘤摘除术15例。3例术后有动眼神经损伤,特报道如下。1 例案举例患者男,48岁,近5年发现头发稀疏,近2年胡须明显稀疏,性功能低下,伴进行性视野缩小,眼底: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头颅CT提示垂体瘤收汪院手术。  相似文献   

10.
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研究健康SD大鼠动眼神经颅内段的显微解剖特征,建立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研究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实验提供造模方法。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经右侧颞底入路,显微手术解剖、暴露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或海绵窦后段,行动眼神经切断并通过动眼神经功能测定,研究手术入路和应用解剖以及降低动物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显微镜下可见动眼神经在岩尖部紧邻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侧进入海绵窦。在中颅底,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位于海绵窦硬膜下方。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内位于三叉神经眼支内侧,其内下方是外展神经。全部实验步骤均能被SD大鼠耐受,所有存活鼠术后均生存良好,无感染和角膜溃疡等并发症,除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瞳孔完全散大和眼球运动障碍之外,无其它神经功能障碍征象。结论 应用该方法建立的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可方便、安全地暴露鼠颅内段动眼神经,以备各种实验干预,动物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并可应用于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视神经等颅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Peripheral nerves undergo tensile loading in commo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but stretch can also induce nerve pathology, impairing electrophysiological conduction. The level of strain nerves can tolerate and the functional deficits which result from exceeding this threshold are not thoroughly understood. To examine these phenomena, a novel system for tensile electrophysiology was created using a grease gap-recording chamber paired with a computerized micromanipulator and load cell. Guinea pig sciatic nerves were stretched beyond their maximum physiologic length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ension on signal conduc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data such as load, position,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 and signal latency were recorded in real-time. While 5% strain did not affect conduction, further elongation decreased amplitude approximately linearly with strain. These experiments verify the findings of prior studies into nerve stretch, and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this apparatus for 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nerves undergoing stra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体内微环境中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取80 只SD 大鼠,
制作羊膜管包绕的缺损10 mm的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只,实验组羊膜管内注入
hUC-MSCs 悬液50 μL(1.0*105/mL),对照组注入等量的DF12 培养基。分别于术后4、8、12、16、20 周行肢体一般状态、腓肠肌湿
质量恢复率检测。结果2 周后术侧足底踝关节负重区出现红肿及溃疡,5~10 周时各组大鼠术侧肢体溃疡逐渐愈合,对照组较
实验组红肿及溃疡程度严重,且愈合较慢;实验组术侧腓肠肌恢复率随时相延长而逐步好转,而对照组则逐步下降,2 组间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直接植入体内的hUC-MSCs 可分化神经样细胞,对坐骨神经损伤可起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糖调节受损不同高血糖状态差异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0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分析糖调节受损患者临床特点。[方法]比较不同高血糖状态之间的差异。[结论]IFG、IGT、IGT/IFG是糖尿病前期的不同糖代谢状态,不仅易发展成为糖尿病,且与大血管及微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应积极实施综合性的干预措施,防止或延缓发展成为糖尿病,同时预防大血管及微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的面神经和面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重  石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9,28(6):437-438,44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的面神经和面肌的病理变化,为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制作豚鼠面神经不同损伤程度的面神经麻痹实验模型,应用航向电镜扫描电镜观察面神经和口轮匝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压榨面神经5s组只见髓鞘轻度病变,肌纤无异常改变;30s组髓鞘和轴突及肌纤维都呈重度病理改变;15s组神经纤维和肌纤维处于前两组改变的中间状态。结论:面神经失神经支配程度越重,面神经纤维和面肌肌纤维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方法 :回顾性调查了 1994~ 2 0 0 1年间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 ,随访观察 3~ 12个月。结果 :入选的 2 1例患者中 ,男 16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1.8岁 ,均为Ⅱ型糖尿病 ,11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表现 ,仅 4例累及缩瞳纤维 ,预后均较好。结论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可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表现 ,较少累及副交感纤维。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16.
电针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建立右侧坐骨神经挤压伤家兔模型,然后进行电针治疗,用肌电图诊断仪测量患肢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并与正常进行对比。结果电针治疗4个疗程后,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有所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应用电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家兔的神经传导速度,从而促进损伤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含量变化,以探讨活性氧(ROS)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健康雌性成年SD大鼠采用改良式Allen氏法和脊髓横截面切割法分别造成50cmg、25cmg挫伤和半、全横截面切割伤四组及对照组模型。测定造模后6h损伤组和对照组脊髓组织内MDA和SOD含量并各组之间相互作比较.结果SCI后6h,四种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MDA含量都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都显著下降(P〈0.05);在同一类型SCI的不同程度之间比较除半、全横截面切割伤之间SOD活性差别显著(P〈0.05)外,其余都显示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不同程度和类型的SCI后脊髓组织内ROS水平明显增高,因而说明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中ROS可能是一种重要的参与者;同一类型的SCI脊髓组织的ROS水平在不同程度损伤模型之间比较,ROS含量与损伤程度并非完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