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肖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4):331-334
该文围绕强迫症(OCD)发病机制研究现状,从心理学、生物化学、脑电生理、影像学、遗传学等角度,结合自身研究进行了文献复习,说明OCD心理生物学综合发病机制,为临床药物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进行性的记忆和认知功能的下降,行为异常和社交障碍。其特征性病理学改变为脑神经细胞外出现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 相似文献
3.
鼻息肉临床常见 ,成人发病率为 1%~ 2 %。复发倾向强 (术后复发率 15 %~ 4 0 %)。在鼻科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发病机理至今仍不清楚 ,多年以来认为与变态反应和感染关系密切。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鼻息肉的发病是多因素的复杂过程。目前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在鼻息肉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因子的研究将对阐述鼻息肉发病机制 ,探讨其诊断、治疗、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 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鼻息肉由极度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表面覆盖呼吸上皮 ,间质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多数标本中嗜酸性细胞…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致残率极高。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破裂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了,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综述全面介绍了目前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强迫症心理学机制及其认知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强迫症发病有明显的心理学基础,其大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强迫性人格特征。同时强迫症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发病的心理学基础可能影响其认知功能。现将强迫症发病的心理学机制及认知功能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强迫症的心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是鼻部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是多因素、多环节的共同作用。目前人们在卫生假说、Th1与Th2平衡I、gE及其受体、肥大细胞、嗜碱细胞、神经调节以及相关基因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我们就近年来的研究做一归纳和分析,为寻找更多的临床治疗途径和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但确切的机制至今尚未研究透彻。近来,研究者们发现D1、D2受体的过度活化、多巴胺和环腺苷酸调节的磷蛋白的调节机制、受体磷酸化磷酸酶β/ζ的编码基因PTPRZ1(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类型,Z多肽1)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γ氨基丁酸α受亚单位α5受体进行变构调节,能逆转多巴胺功能异常亢进,进而缓解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 相似文献
8.
长 QT间期综合征 ( L QTS)是以心电图 QT间期延长 ,临床反复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 Tdp)—晕厥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依病因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类。前者伴有的 Td P常于心室率较慢或短——长——短间期后发生 ,亦称为“间歇依赖性 Td P”;后者常在激动、惊吓、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状态下发生 Tdp,亦称为“肾上腺素能依赖性 Tdp”。在临床上类型之间常有些重叠。遗传性 L QTS据遗传特性主要分有 Jervell- Lange- Nielsen综合征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先天性耳聋 )和 Romono- Ward综合征 (常染体显性遗传 ,听力正常 )。获得性 L QT… 相似文献
9.
女性复发性尿路感染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女性尿路感染是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且易复发。其发病受多因素影响,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有争议,本文综述有关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牙龈增生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龈增生形态学上表现为牙龈外形的肥大和体积的增加。临床上牙龈增生是炎症性牙龈肿胀和牙龈实质性增生的综合体现。目前对于牙龈增生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强迫症的效果。方法:符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117例,实验组58例进行联合治疗(药物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对照组59例进行药物治疗。结果采用Yale-Brown强迫评定量表、HAMD(24项)、HAMA、服药依从性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各量表评分实验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及对照组Yale-Brown强迫量表、HAMD、HAMA评分均下降,差异无显著性,但服药依从性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均能改善强迫症状,集体治疗能增强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F-36健康评定量表对63名强迫症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测评,同时评定HAMD、HAMA、Y-BOCS量表.结果强迫症患者总体健康评分低于正常人群,男女之间无差异,随年龄增大,各维度分数降低(P<0.05).各维度得分除生理功能外,其余均低于中国常模(P<0.05或P<0.01).对总体健康得分贡献大的因素分别为HAMD、YB-SW、HAMA得分(P<0.01、P<0.01和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生命质量较正常人群差,尤其是强迫思维及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家庭社会功能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强迫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SF 36健康评定量表对 6 3名强迫症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测评 ,同时评定HAMD、HAMA、Y BOCS量表。结果 强迫症患者总体健康评分低于正常人群 ,男女之间无差异 ,随年龄增大 ,各维度分数降低 (P <0 .0 5 )。各维度得分除生理功能外 ,其余均低于中国常模 (P <0 .0 5或 P <0 .0 1)。对总体健康得分贡献大的因素分别为HAMD、YB SW、HAMA得分 (P <0 .0 1、P <0 .0 1和P <0 .0 5 )。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生命质量较正常人群差 ,尤其是强迫思维及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家庭社会功能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注意偏向是强迫症认知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强迫症注意加工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强迫症个体对负性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进展情况,分析强迫症个体注意偏向的研究应用类型:Stroop方式、点探测方式、负启动方式、返回抑制方式。提出强迫症注意偏向研究的方向:关注强迫症抑制困难的潜在机制;注意偏向的特有程度;注意偏向训练对强迫症治疗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氟西汀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6 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A组 :30例 ;(2 )B组 :30例。A组采用氟西汀口服 ;B组采用氯丙咪嗪口服。两组疗程均为 8周。两组治疗后 ,采用Yale -Brown强迫量表、副反应量表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A组与B组疗效相似。显效率 (痊愈 +显著进步 ) :A组为 5 0 .0 %(15 / 30 ) ,B组为 5 3.3%(16 / 30 ) ,两组相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Yale Brown强迫量表减分率 :两组治疗、后相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副反应 :A组较B组少、且轻微 ,两组相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氟西汀与氯丙咪嗪对强迫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但氟西汀具有日服剂量小、给药方法简便、副反应轻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强迫症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29例强迫症(OCD)、27例正常对照(NC)、20例抑郁障碍对照(DD)和17例焦虑障碍对照者(AD)DST皮质醇含量.结果 OCD患者DST阳性率为24.1%,与各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CD患者8:00血浆基础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ST阳性的7例OCD患者中6例(85.7%)为男性.结论 OCD中存在一组患者DST脱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过度,该结果独立于抑郁;DST对OCD的诊断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于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的增效作用。方法将50例强迫症随机分为两组,氯米帕明与利培酮组及单独使用氯米帕明组,均治疗8周。采用强迫症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合并利培酮组有24例完成试验,氯米帕明组有25例完成试验。治疗8周后,两组Y—BOCS平均总分有明显下降,合并利培酮组优于氯米帕明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A、HAMD的评分均显著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利培酮对于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