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和静脉阻塞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主要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其致病机理还不明确,可能与内皮功能紊乱、脂质代谢异常、血管内膜中层增厚、血小板聚集增加、凝血因子受干扰等有关。该文就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及其致病机制作综述,为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管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H)是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子,尽管其致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是随着资料的累积和研究的深入HCH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阐明,这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对血管性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以了解HCH引起的血管性疾病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均表明,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升高引起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从肾脏排出,其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被许多研究相继证实与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病变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其致病机制目前尚待完全阐明,可能与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异常;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凝血及纤溶失衡及影响脂质代谢等有关。发病原因有遗传和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饮食、药物、某些疾病状态等)两方面因素,利用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实施的控制已取得了临床和实验室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很多种疾病相关,特别是心脑血管的栓塞性疾病。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已被认为是这类疾病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成为研究这类疾病的病因及预防等方面的一个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同型半胱氨酸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脑卒中预后等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也可导致其发病。本文对高同型半胱酸血症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综述,旨在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9.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血管内皮损伤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鲍晓梅  陆国平 《医学综述》2009,15(2):191-19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血管内壁的屏障,而且可通过合成及分泌各种活性因子,发挥抗炎、抗凝、抗血栓形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而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氧化应激、低甲基化反应、蛋白质同型半胱氨酸化、内皮祖细胞功能障碍等机制对内皮细胞结构功能的损伤则是引发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虹  辛晓敏 《黑龙江医学》2008,32(7):481-48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TIA患者(4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4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和40例健康者进行血浆Hcy及血脂检测。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两者之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TIA有关,且与颈内动脉系统TIA关系更加密切,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口腔微生物对宿主的疾病健康状态有着复杂的影响。研究发现肺部的菌群组成与口腔的菌群组成高度相似,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痰液、支气管灌洗液中检测出口腔致病菌,提示口腔微生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口腔微生物可能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蛋白水解酶的作用等途径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总结了口腔微生物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间关系的现有证据,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阐明口腔微生物在诊断和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高发病,其在遗传学、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争论。本文对有关COP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N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 ,检测了 72名健康人和 71名脑血管疾病患者MTHFR基因的6 77碱基多态性突变C→T情况 ,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 脑血管疾病患者MTHFR基因突变型V6 77基因的频率 ,与正常健康人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MTHFR基因突变型V6 77基因可能是脑血管疾病的又一个遗传风险因子 ,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无关 ,是否为脑血管病的遗传风险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COPD患者BODE指数(B为体重指数,O为气流阻塞,D为呼吸困难,E为运动能力)与GOLD分级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探讨BODE指数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OPD稳定期患者100例。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其进行肺功能测试。计算BODE指数及其各项目的评分,包括体重指数(BMI)、气流阻塞程度(FEV1%pred)、呼吸困难(MMRC)、运动能力(6MWD)。受试者分别根据GOLD分级标准和BODE指数分为四组,通过SGRQ评分对GOLD分级和BODE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BODE指数与COPD患者的SGRQ总分、问卷各部分评分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1)。BODE指数可以较好地预测患者的生活质量,能解释41.3%的SGRQ总分(P〈0.01)。然而GOLD分级仅与SGRQ活动能力分值呈相关性(P〈0.05),同SGRQ其他评分并无相关。根据BODE指数划分的各组患者中,SGRQ总分和其他部分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1),但是按照GOLD分级标准划分的各组患者中,除活动能力分值外(P〈0.01),其余各组的SGRQ总分和各部分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BODE评分系统与GOLD分级相比,能更好的评价不同严重程度COPD患者病情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其特异性抑制剂将来可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其出现早、进展快,轻度肾功能异常即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慢性肾脏病患者自发病起就可能长期暴露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而传统危险因素已不能完全解释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部分高龄患者慢性肾脏病的高发病率考虑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肾脏损害。故目前认为,慢性肾脏病本身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和高发病,对患者健康的危害极大。COPD的发病与气道炎症、蛋白酶及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应激、自主神经功能失衡、营养不良、气候变化等机制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免疫因素成为COPD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T细胞介导的免疫失衡及自身免疫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免疫反应与慢性炎症相互作用,最终导致COPD的发生发展。免疫因素及免疫基因的介入可能进一步阐明COPD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新的COPD靶点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国内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研究状况异同,提出我国COPD研究的改进办法,对国际COPD研究工作的历程进行时代划分。方法:综合手工检索、数据库检索、文献引用对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三大杂志)、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发表的有关COPD的文献进行统计,并经过数据转换计算后进行分析。结果:计算得到三大杂志、VIP、PUBMED数据库中有关COPD各类别文献对时间的曲线图,并通过文献学分析将国际COPD研究历史分为5个阶段。结论:我国COPD研究工作有自身的鲜明特征,但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