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2型糖尿病(DM2)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有遗传和种族倾向,肥胖、胎儿宫内营养不良等环境因素与NIDDM的发病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儿童DM2两个主要发病机制。大量证据表明,肥胖是引发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脂肪细胞分泌的游离脂肪酸、瘦素、肿瘤坏死因子、脂联素、抵抗素等脂肪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亦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儿童DM2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在新生儿中极罕见,发生率约1/400000新生儿,常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50%患儿确诊后需终生治疗,其余表现为暂时性发病,但缓解后有可能复发。新生儿糖尿病(NDM)的病因与儿童期发病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不同。近期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3.
儿童2型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薇  沈永年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1):831-832,836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葡萄糖代谢异常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机体对胰岛素需求量增加共同作用导致特征性病理和临床表现形成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一般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T1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T2DM),儿童则以T1DM较常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儿童日益增多,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4.
儿童 2型糖尿病 (DM2 )的发病呈上升趋势 ,其发病有遗传和种族倾向 ,肥胖、胎儿宫内营养不良等环境因素与NIDDM的发病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儿童DM2 两个主要发病机制。大量证据表明 ,肥胖是引发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 ,脂肪细胞分泌的游离脂肪酸、瘦素、肿瘤坏死因子、脂联素、抵抗素等脂肪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胰岛 β细胞功能缺陷亦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儿童DM2 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病人的治疗绝大多数采用短效胰岛素(RI)和(或)长效胰岛素(PZI)皮下注射,每日注射1~3次。国外早在70年代末期即已广泛使用中效胰岛素(NPH或Lente)与RI合用,每日注射1~2次,也能良好地控制病情。我院从1992年开始用NPH或Lente与RI混合治疗IDDM。现将治疗的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990~1993年4年间,全部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的IDDM住院患儿95例,病程<3个月。入院时合并酮症(DK)或酮症酸中毒(DKA)者63例,对其中53例,开始用小剂量胰岛素静滴治疗。按使用胰岛素的…  相似文献   

6.
生长激素(GH)能引起胰岛素抵抗,但接受GH治疗的儿童糖尿病(DM)的发病风险是否升高还无定论。该研究的目的是明确在此类儿童中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及糖耐量减低(IGT)的发病率。 方法 1987~1997年收录于国际药物流行病学生长研究数据库的85例DM、IGT及高血糖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在GH治疗前或在接受药理学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时诊断为DM者除外。所有病例归为以下三种诊断:IDDM、NIDDM和IGT。IDDM患儿又分为0~4岁、5~9岁和10~1…  相似文献   

7.
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是儿童与青少年期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一旦患病即需终生应用胰岛素治疗。近年来治疗本病的手段有很大改进,如用微量血糖仪进行血糖自我监测、红细胞糖化血红蛋白用于监控治疗措施、高纯度基因重组胰岛素制剂的推广应用、胰岛素...  相似文献   

8.
儿童糖尿病胰岛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胰岛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旨在探讨其在儿童糖尿病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糖尿病患儿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GADA、IAA、ICA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病程组糖尿病患儿GADA、IAA、ICA阳性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GADA、IAA、ICA均可用作儿童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其中GADA可作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较持久稳定的免疫学指标,ICA则作为IDDM较早期的免疫学指标,IAA常可因使用胰岛素而阳性率升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两型间的差异以及IDDM患儿胰岛素治疗中血清酮体的意义,作者对糖尿病患儿晨空腹时血清总酮体(TKB)、乙酰乙酸(AcAc)及3-羟丁酸(3-OHB)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0.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发生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严重的代谢紊乱。其病死率约为15%。因其危及生命,患有这种病的儿童应转送至儿科监护病房。安全转送需了解此病的发病机制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儿童糖尿病酮酸中毒(DKA)是一种发生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严重的代谢紊乱。其病死率约15%。因其危及生命,患有这种病的儿童应转送至儿科监护病房。安全转送需了解此病的发病机制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在新生儿中极罕见,发生率约1/400000新生儿,常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50%患儿确诊后需终生治疗,其余表现为暂时性发病,但缓解后有可能复发。新生儿糖尿病(NDM)的病因与儿童期发病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不同。近期研究发现,其  相似文献   

13.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桑艳梅颜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是以胰岛β细胞特异性损伤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环境触发因子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引发了致糖尿病性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  相似文献   

14.
儿童糖尿病多数为Ⅰ型糖尿病,亦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过去称为脆性搪尿病或幼年期糖尿病;少数为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DDM),亦称少年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DDY),过去称为MODY.由于NDDM 发病缓慢,症状不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使用烟酰胺(NA)对早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新诊IDDM患儿进行加用NA治疗的对照研究。将新诊IDDM患儿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个组即Ⅰ组(加用烟酰胺组)和Ⅱ组(单纯胰岛素组),分别予NA及安慰剂50mg·kg-1·d-1,早晚餐前各服1次。结果(1)Ⅰ组在用药后6、9、12个月时餐后2小时血糖,24小时尿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Ⅱ组,差异有显著意义。(2)Ⅰ组空腹C肽和刺激性C肽在用药后6、9、12个月时均高于Ⅱ组,差异有显著意义;Ⅰ组C肽水平在治疗后半年内显著高于治疗前,疗程6~12个月时回落至治疗前水平,Ⅱ组在治疗3个月后,C肽水平逐渐下降。(3)在随访的各时点Ⅰ组胰岛素用量均低于Ⅱ组,差异有显著意义。(4)Ⅰ组缓解期和缓解率均长于和高于Ⅱ组。结论合并使用NA可使早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儿代谢控制状况得到更大改善,以6~9个月时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相对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在肥胖症和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和糖尿病儿童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及其与血浆胰岛素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单纯性肥胖儿童32例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组)和糖耐量低减组(IGT组)各16例。Ⅰ型糖尿病组(IDDM组)16例。健康儿童16例(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胰岛素,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以相对胰岛素敏感性指数(RISI)来判断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结果肥胖组、糖尿病组RISI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以对照组RISI均值减去一个标准差值衡量不同机体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表明,对照组、HGT组、IGT组、IDDM组在此值以上者分别占81.2%、56.2%、12.5%、0。后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肥胖组RISI与FPI间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1),而糖尿病组相关不显著(r=0.289,P>0.05)。结论肥胖组(尤其IGT组)与糖尿病组普遍存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是导致肥胖儿童血浆胰岛素升高的一个原因。RISI判断组织的胰岛素敏感程度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英  胡克恒 《中华儿科杂志》1997,35(12):659-659
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关系探讨刘英胡克恒霍淑芳严超英姚迪作者单位:130021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儿科(刘英、胡克恒、霍淑芳、严超英),核医学科(姚迪)内皮素(endothelin,ET)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从猪的...  相似文献   

18.
柯萨奇病毒感染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桂香  赵彦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1):682-682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itus,IDDM)是儿童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致病因素未完全阐明。近十几年来病毒感染与IDDM发病的关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其中肠道柯萨奇B病毒(Coxsack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肥胖伴高胰岛素血症非糖尿病儿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2例肥胖伴高胰岛素血症的非糖尿病患儿分为治疗组(二甲双胍+饮食控制+锻炼)和对照组(饮食控制+锻炼)。观察二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和胰岛素(2 h PG和INS),及血浆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的变化,观察治疗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BMI、TC、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BM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a〉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a〉0.05),治疗6个月后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a〈0.001)。治疗组治疗初期有腹部不适、腹泻3例(27%),无其他不适症状,治疗3、6个月随访肝肾功能均正常。结论二甲双胍用于治疗肥胖伴高胰岛素血症非糖尿病儿童可明显降低空腹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0.
52例肥胖儿童血糖、胰岛素和抗胰岛素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免疫与糖代谢的关系方面探讨儿童肥胖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对52例肥胖儿童及40例健康儿童进行血糖、胰岛素水平、抗胰岛素抗体水平及葡萄糖耐量试验的检测对比分析。结果:肥胖组牛乳喂养儿抗胰岛素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t=253,P<005);肥胖组血胰岛素水平(2097±896)mU/L和抗胰岛素抗体水平(219±1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肥胖儿童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早期牛乳喂养与抗胰岛素抗体的产生及肥胖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