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兔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心室壁电不均一性的变化.方法以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家兔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模型,并设假手术组(仅游离腹主动脉未缩窄)作为对照.采用自制复合式电极在兔左心室前壁同步记录心内膜、心肌中层、心外膜在体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s,MAP),比较两组间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on,TDR)等各项参数的差异.结果腹主动脉缩窄组平均动脉压、全心重量及其与体重比率、左心室游离壁厚度均大于假手术组.缩窄组三层心肌(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s duration at 100% repolarrization,MAPD100)[内膜(191±19)ms,中层(244±24)ms,外膜(196±15)ms)]均长于对照组[内膜(170±18)ms,中层(172±15)ms,外膜(168±16)ms,P<0.01)],缩窄组TDR(65±10)ms较对照组(4±3)ms明显增大(P<0.01).结论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心室壁电不均一性明显增大,可能是肥厚心肌心律失常发生增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运动平板试验(TET)诱导的心肌急性缺血前后跨壁复极离散度(TDR)改变和室性期前收缩(VP)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照病史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将受检者分为缺血组和非缺血组,观察心肌缺血和非缺血、出现和没有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受检者TET前后T波峰末间期(Tp-Te)和QT间期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指标间相互关系并且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 运动前QT间期在缺血组和非缺血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运动后Tp-Te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间期的增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中有VP的运动后Tp-Te改变较其他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心肌TDR增大,当合并VP时,TDR增大更加明显,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也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强的肾上腺素能作用对兔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三组各10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去甲肾上腺素(NE)0.5 mg/kg和NE 1.0 mg/kg,一日两次,连续15天.在体同步记录各组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复极90%的时限(MAPD90)、跨比复极离散度(TDR)及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再静脉给予异丙肾上腺素(Iso) 6 μg/(kg·min),观察急慢性肾上腺素能重叠效应对程序刺激诱发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1)三组之间MAPD90及TDR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中层心肌的MAP 2期拱顶消失.(3)程序刺激下,早期后除极(EAD)或/和延迟后除极(DAD)及室性早搏在实验组均有增加.静脉给予Iso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均有增加,但仅高剂量组P<0.05.结论:增强的肾上腺素能作用可引起兔心室肌复极电活动改变,并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增加,但对三层心肌的MAPD90和TDR影响不明显,其致室性心律失常机制可能与EAD/DAD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QT1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LQT1患者在交感神经兴奋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实验分别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慢激活延迟整流性钾电流(Iks)通道在犬左心室肌中层和外层的分布情况,以及用玻璃微电极和特制的金属电极,同步记录犬楔形心室肌中层和外层心肌细胞的跨膜动作电位(TAP)和跨壁心电图(TECG),并观察chromanol293B(Iks阻断剂)和异丙肾上腺素(Iso)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90)、跨壁复极离散度(TDR)、QT间期的影响。结果:Iks通道在中层的分布明显少于外层(P<0.01),chromanol293B使中层和外层心室肌细胞APD90均匀延长(P<0.05),TDR增加不明显(P>0.05),TECG示QT间期延长(P<0.05)。加入Iso后,中层心室肌细胞APD90延长(P<0.05),并出现早期后除极(EAD),外层心室肌细胞APD90缩短(P<0.05),TDR明显增加(P<0.05),TECG示QT间期延长(P<0.05),并能自发产生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结论:Iks通道在心室肌中层和外层分布不均一,而chromanol29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动作电位动态变化在室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7只健康雄性3月龄大约克猪随机分为两组:22只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分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15只同家系同月龄大约克猪入选对照组.4周后右室程序刺激猪的在体心肌,三层心肌针式复合电极记录刺激过程中陈旧性梗死心脏和正常结构心脏左室前壁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动作电位时程(APD)与舒张间期(DI)的动态变化等电生理参数.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 心肌梗死4周后,陈旧性心梗组存活18只,其中12只诱发室颤,刺激周期为(190±5)ms;对照组全部存活,其中5只诱发室颤,刺激周期为(175±5)ms.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5)ms vs (175±5)ms,P=0.001].与正常心脏相比,陈旧性心梗组TDR显著增大[(15.66±4.45)ms vs(25.72±6.70)ms,P=0.001].但是诱发室颤组与未诱发室颤组比较,两组TD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3±7.01)ms vs(22.32±7.53)ms,P=0.45].心肌APD恢复斜率最大值以及斜率大于1所占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陈旧性心梗诱发室颤组[MI+VF(+)组],假手术诱发颤动组[SO+VF(+)组],假手术未能诱发颤动组[SO+VF(-)组],陈旧性心梗未能诱发颤动组[MI+VF(-)组].结论 APD恢复性质在室颤的维持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APD恢复曲线越陡峭越容易发生室颤.TDR是心脏固有异质性的表现之一,对室颤的发生不具有明确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6.
兔跨室壁钙电流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雌、雄兔左室游离壁心内膜下心肌或中层心肌或心外膜下心肌L型钙电流 (ICa ,L)的分布。方法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雌、雄兔 3层心肌ICa ,L 的分布和动作电位。结果 雌兔跨室壁复极离散较雄兔更显著 ,P <0 0 1。雌兔内、中、外 3层心肌细胞ICa,L密度分别为 (7 1± 0 6 )pA pF、 (10 4±0 9)pA pF和 (9 6± 1 1)pA pF ;雄兔则为 (9 1± 0 9)pA pF、 (10 5± 1 0 )pA/pF和 (9 8± 0 9)pA/pF。结论 雌兔跨室壁ICa ,L不均一性较雄兔明显 ,可能与雌兔易发生药物相关性TdP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扩张型心脏病(DCM)患者心电图中代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两个指标: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探讨它们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将188例DCM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V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VA组),测定V2和V6导联的Tp-Te问期和Tp-Te/QT比值,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间期均比NV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38;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QT比值均比NVA组大,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9和0.006.结论:TDR增大是发生VA的重要原因,有望利用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预测DCM患者发生VA的风险,对DC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CaMKⅡ-ryanodine受体信号途径在心肌肥厚兔触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 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肥厚组(LVH组)、心肌肥厚+KN-93组(KN-93组)、心肌肥厚+兰尼碱组(兰尼碱组),每组10只.LVH组、KN-93组及兰尼碱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心肌肥厚模型,Sham组仅游离腹主动脉不进行缩窄.8周后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的灌注模型,同步记录心内、外膜动作电位及跨壁心电图,KN-93组和兰尼碱组首先给予各自药物预灌,然后观察在异丙肾上腺索(1μmol/L)灌注和快频率程序刺激条件下各组触发活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结果 Sham组、LVH组、KN-93组(1 μmol/L)和兰尼碱组(10μmol/L)触发活动的发生率分别为0/10、10/10、4/10和1/10,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分别为0/10、9/10、3/10和1/10,多形性室速或室颤的发生率分别为0/10、7/10、2/10、1/10,KN-93组和兰尼碱组触发活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较LVH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KN-93和兰尼碱能够有效抑制心肌肥厚兔触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CaMK Ⅱ-ryanodine受体信号途径可成为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全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咪达普利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家兔非心梗区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取家兔结扎左心室冠状动脉前降支8周后,记录其单相动作电位;采用二步消化法分离左心室游离壁3层心肌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单细胞动作电位。结果 陈旧性心肌梗死家兔非心梗区心室肌中层的动作电位时程(MAPD90)明显延长,而内膜下和外膜下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不明显,3层心肌的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增加。在体单相动作电位的离散度较单细胞动作电位要小。应用眯达普利后,其复极不均一性得到改善,室颤阈值上升。结论 咪达普利可降低家兔非心梗区心室肌复极离散度,这可能是其减少陈旧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超声背向散射(IBS)技术研究慢性缺血性功能异常心肌在血管成功再灌注后跨壁收缩的变化特征。方法分别在血管重建术前、术后3d、术后6~8周,检测58例慢性冠心病伴有左室壁节段性功能障碍患者(共88个异常心肌节段,43个正常心肌节段)相关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层心肌及心外膜下层心肌的IBS周期变化幅度(cycle variation of IBS,CVlB),并在常规超声下测量相应心肌节段的室壁增厚率(WT)。结果正常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心肌CVIB明显高于心外膜下心肌CVIB(P〈0.001)。血管重建术前,慢性缺血性功能异常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心肌的CVIB均减低,以前者为著,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67)。成功再灌注后,心内膜下心肌CVIB恢复较心外膜下慢,出现“心内膜下顿抑”。术后WT的恢复与心内膜下心肌层CVIB的恢复相平行(r=0.816,P〈0.0001),而与心外膜下心肌CVIB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r=0.125,P=0.056)。结论CVIB可以无创检测心肌的跨壁收缩性。在慢性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恢复过程中,心内膜下心肌跨壁收缩性的变化与心脏收缩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雷米普利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SHAM)(n=8)、心肌梗死组(MI)(n=8)和雷米普利组(RAM)(n=8).SHAM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I组和RAM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观察心电图肢导联Ⅱ、Ⅲ导联出现ST段抬高大于0.2 mV证实心肌梗死形成.RAM组术后第2天用雷米普利[1 mg/(kg·d)]灌胃,3组共喂养12周.3组兔分别在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12周后记录左心室内、中、外膜层心室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并记录心肌梗死12周后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处理结果.结果 RAM组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VT/VF的发生次数[(2.6±0.8) vs.(12.4±2.9),P<0.05].心肌梗死12周后,MI组3层左心室肌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 (258.2±21.1) vs.(230.1±23.2),(278.0±23.8) vs.(245.8±25.4),(242.6±22.7) vs.(227.0±21.7),P<0.05];RAM组3层心室肌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6.5±22.9) vs.(235.3±21.2),(259.4±26.6) vs.(246.0±23.6), (234.1±22.8) vs.( 229.6±21.9),P>0.05].而且,MI组跨壁复极离散度较SHAM、RAM组明显延长[(36.2±10.2)vs.(18.7±6.2),(24.9±8.7),P<0.05];RAM组与SHAM组之间跨壁复极离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6.2)vs.(24.9±8.7),P>0.05].结论 雷米普利明显降低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可能与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跨壁复极离散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奎尼丁对心室跨壁复极时间的影响.方法 对5只犬用苯巴比妥麻醉后,开胸,用4个针状电极分别插入到左心室的基底部和心尖部,测量室壁激动恢复闻期(ARI),静脉注射奎尼丁10 mg/min后观察ARI的变化.结果 窦性心律时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的A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61.0±31.5) ms、(263.0±27.9) ms和(264.7±26.1) ms,P>0.05].奎尼丁对各层心肌的ARI均有延长作用,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的ARI分别延长了(65.8±17.3) ms、(71.3±13.7)ms和(64.3±16.7) ms(P>0.05).结论 奎尼丁对左心室的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复极的延长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13.
T波峰末间期是近年引起人们关注的心电图参数,其形成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T渡峰末间期主要反映心室踌壁复极离散度,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异常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T渡峰末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有重要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变率显像及组织多普勒显像检测基因转染治疗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健康家猪16头,在冠状动脉左旋支放置Ameroid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4周后治疗组注射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液,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治疗后4周取心肌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术前、置环后2周、4周及治疗后2周、4周左心室乳头肌水平短轴观后壁心肌收缩期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内、外膜速度跨壁梯度的变化。结果缺血心肌较正常心肌速度梯度减小,色彩变暗。置环后2周,左室侧后壁心肌运动速度VS、VE较术前略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局部心肌内、外膜速度跨壁梯度则明显降低(P<0.05);置环后4周,侧后壁心肌变薄,VS、VE明显减低(P<0.05),心肌内、外膜速度跨壁梯度进一步下降(P<0.05)。治疗后2周,基因转染组较对照组心肌运动速度无显著差异,而心肌内、外膜下速度跨壁梯度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4周,治疗组左心室侧后壁心肌运动速度较对照组增加(P<0.05),内、外膜下速度跨壁梯度持续改善(P<0.05)。结论心内、外膜速度跨壁梯度及心肌运动速度可准确评价慢性缺血心肌基因治疗前后节段性室壁厚度变化速率和室壁运动改善的情况,前者评价局部心功能的敏感性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检测心肌跨壁纵向应变率(LSR)参数来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超STI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心肌节段分为4组:正常心肌组、轻度狭窄心肌组、中度狭窄心肌组、重度狭窄心肌组。测量心内膜下(subendocardial,endo)心肌收缩期纵向应变率(LSRs-endo)、舒张早期纵向应变率(LSRe-endo)和舒张晚期纵向应变率(LSRa-endo)及心外膜下(subepicardial,epi)心肌纵向应变率(LSRs-epi、LSRe-epi、LSRa-epi),分别计算跨壁应变率LSRs-mural、LSRe-rnural及LSRa-mural。4组间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正常心肌组与轻度狭窄心肌组各参数无明显差异;(2)中度狭窄心肌组、重度狭窄心肌组LSRs-endo、LSRs-epi、LSRe-endo、LSRe-epi及LSRa-endo与正常心肌组比均减低(户〈0.001);重度狭窄心肌组LSRa—epi与正常心肌组比减低(P〈0.01)。(3)中度狭窄心肌组LSRe-mur~与正常心肌组比减低(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50%时心肌功能已损伤,二维跨壁纵向应变率能够早期检测心肌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肥大过程中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性改变及意义。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血管紧张素Ⅱ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2只,体外培养乳兔心室肌细胞,观察10-7mol/L血管紧张素Ⅱ作用48 h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瞬时外向钾电流密度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血管紧张素Ⅱ组心室肌细胞膜电容较正常对照组增加38.22%(P<0.0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达90%时限较对照组延长22.1%(P<0.01);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密度较对照组下调28.6%(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持续刺激可引起心室肌细胞电重构,可能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心力衰竭病人中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与射血分数及心率变异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之间住本院心内科的心力衰竭患者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射血分数及心率变异性分别进行测量,并计算其相关性。结果: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与射血分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74,P〈0.01),与心率变异性时域功率多个指标呈负相关[与总体标准差(SDNN)之间存在负相关(r=-0.475,P=0.019),与均值标准差(SDANN)之间存在较为显著负相关(r=-0.405,P=0.05),与标准差的增均值(SDNN Index)之间存在负相关(r=-0.499,P=0.013)]。结论:心力衰竭病人中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则射血分数下降,心率变异性下降,可能导致患者猝死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8.
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跨壁差诊断心肌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跨壁差诊断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应用背向散射积分联机分析观测 2 7只犬不同程度缺血心肌模型的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心肌背向散射积分 (IBS)和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 (CVIB)。结果 基础状态下 ,心内膜下心肌IBS小于心外膜下心肌的IBS ,而CVIB明显大于心外膜下心肌CVIB ,心肌缺血时这种跨壁差消失或逆转。以CVIB跨壁差≤ 0做为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 ,对不同程度缺血心肌的诊断符合率为 78%~ 10 0 %。结论 心肌缺血时CVIB跨壁差消失或逆转 ,CVIB跨壁差≤ 0可做为有潜在价值的诊断心肌缺血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低频超声心肌消融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心肌消融用以治疗心律失常的可行性及副作用。方法:以34KHz连续波超声作用于活体兔外膜心肌,记录工作中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及结构变化。结果:超声处理后心肌未见搏动及传导异常,经8W/cm超声消融后心肌细胞静息电位水平明显提高,0相最大除极速度及动作电位幅度明显降低。以26W/cm声强消融后跨膜动作电位消失。观察发现消融近端心肌凝固样坏死,内膜心肌(距外膜4~6mm)细胞器空化、破坏及肌丝溶解。结论:低频超声可有效消融心肌,损伤心肌有潜在致心律失常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丹参酮对肥厚心肌中电生理异常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丹参酮对肥大心肌细胞中的电生理异常的干预作用,来阐明丹参酮预防心脏肥厚中发生心律失常可能的电生理基础. 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三组通过"一肾一夹"手术制作肾动脉缩窄模型,另外一组进行假手术(正常组).待血压升高后,再根据是否进行药物干预,将手术组分成丹参酮组、卡托普利组和肥厚组.最终,通过膜片钳和胞内钙测定技术,观察比较丹参酮和卡托普利对肥大心肌细胞膜上动作电位时间、L-型钙通道电流和瞬问外向钾电流密度的影响. 结果 各手术组的血压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而各手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厚组的心室/体重比率(the ratio of ventricle weight to bocly weight,VW/BW)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经卡托普利和丹参酮干预后,较肥厚组显著性降低(P<0.01).和卡托普利干预的结果相似,丹参酮可以显著地缩短肥大心肌细胞中存在的动作电位时间(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延长(P<0.01)、降低膜电容和L型钙电流(L-type calcium current,ICa,L,)峰值幅度(P<0.01),但不影响ICa,L密度.丹参酮还使肥大心肌细胞中的瞬间外向钾电流(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ITO)密度和最大电流幅度明显的升高,和肥厚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丹参酮能够在抗心肌肥厚的同时通过减少钙内流和恢复Ito钾通道活性,使复极1期和平台期的时间缩短,缩短动作电位时间,起到预防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