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我院采用中药蒸汽浴加牵引对42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并与40例中纯理疗治疗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82例者中,男56例,女26例,年龄25~70岁平均40.2岁,有明显外伤史35例.无明显诱因47例,神经根型56例,椎动脉型10例,脊髓型8例.混合型5例.交感型3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达20年。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66例,椎间关节改变16例.CT扫描有间盘突出,间盘疝39例,其中C3-43例,C4…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2002年10月~2004年10月间颈椎前路手术患者490例。其巾男306例,女184例;年龄12~76岁,平均47.2岁;诊断为颈椎病415例,颈椎骨折脱位4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22例,颈椎椎体肿瘤8例.颈椎结核2例。观察患者手术后是否存在吞咽困难;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均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及对症治疗。结果:共有96例(19.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吞咽困难,持续时间3周~24个月。男42例,女54例,年龄38~63岁,平均57.6岁。96例吞咽困难患者巾,使用钛板内同定89例.使用颈椎椎间融合器7例:颈椎融合术未加内固定者及颈椎人工间盘置换者均未出现吞咽困难病例。女性、高龄及使用钛板内植物等因素与吞咽困难之间存在相关性。96例患者平均随访14.2个月,90例(93.7%)吞咽困难的症状消失或减轻,6例(6.3%)症状无改善。结论:吞咽困难是颈椎前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给予相应重视和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3.
内窥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内窥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2年10月,对26例患者实施内窥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其中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3~65,平均53.2岁。颈椎外伤合并椎间盘突出症3例,脊髓型颈椎病8例,孤立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单间隙4例,双间隙12例。病变节段:C3.42个,C4.511个,C5.613个,C6.72个。术前ADL评分平均7.2分。于内窥镜下施行手术,彻底减压后植入PEEK椎间融合器。结果 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120min。术中出血量40~140ml,平均110ml。无一例发生术中并发症,无一例改为开放手术。术后无咽喉部刺激症状,切口内出血1例。16例患者随访3~8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ADL评分平均13.1分,ALD改善率为60.2%。结论 内窥镜下实施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手术操作安全等优点。适用于C3.4~C5.6区域内的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位于椎间隙的孤立性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外伤导致的单词隙椎间盘损伤合并颈椎不稳者。  相似文献   

4.
伴有眩晕的颈椎不稳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外科治疗颈椎不稳定所致眩晕的中期随访效果。[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6月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颈椎不稳定所致眩晕的28例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其中女21例,男7例;平均年龄42.5岁(30~56岁)。颈椎不稳定节段包括C3、4单节段12例,其中6例合并脊髓损伤;C4、5单节段8例,其中4例合并脊髓损伤;C5、6单节段合并脊髓损伤1例;C3、4和C4、5双节段合并脊髓损伤例;C4、5和C5、6双节段合并脊髓损伤例。手术方法为不稳定节段的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或椎间植骨4钢板内固定。采用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3个月(30~60个月),绝大部分患者在术后3个月后头晕及颈肩部不适等主要症状缓解满意。至最后随访时,22例患者术前眩晕和颈椎不适症状完全缓解,无复发;4例症状完全缓解或明显减轻后又出现症状复发,但较术前症状减轻;2例患者头晕症状改善不甚满意。脊髓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由术前平均10.10分增加至术后平均14.90分,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3例患者出现融合临近上方节段的不稳定,但无明显眩晕症状。[结论]对颈椎不稳定所致的颈源性眩晕患者,在确定其关系的前提下,根据影像学上的不稳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可获得较满意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CT及MRI诊断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1年共收治后纵韧带骨化患者53例,同时作X线、CT、MRI检查者32例,大部分做了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28例,女4例;年龄45~72岁;病程3月~15年;按颈椎病脊髓功能评分法“’:二级肢体残疾、基本生活不能自理者7例,三级肢体残疾能部分实现日常生活者9例,四级肢体残疾,基本能实现日常生活者16例。检查结果1.X线表现:颈椎侧位片见后纵韧带骨化,连续型22例,节段型8例,局限型5例,混合型2例。受累节数:CS-628例,C421例,C。18例,C719例,C。15例。动力侧位片见合并颈椎不稳者6例。2.CT表现:后…  相似文献   

6.
颈椎肿瘤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后的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肿瘤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99—2005年存我院骨科手术治疗且得到随访的18例切除单侧关节突关节的颈椎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男10例,女8例;年龄16~72岁,平均46岁。神经根受压表现为主者10例,VAS评分2~8分,平均4.2分;脊髓压迫表现为主者8例.ASIA分级C级5例.D级3例。均采用颈后路患侧关节突关节、侧块切除,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其中10例行单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8例行双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结果:随访3—60个月,平均20个月,1例透明细胞癌肺转移患者死亡.余存活无复发。10例神经根受压表现为主者术后疼痛VAS评分0—4分,平均1.6分。8例脊髓压迫表现为主者,5例术前C级者术后C级2例、E级3例,3例术前D级者术后D级2例.E级l例。双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者术后3个月4例m现骨性融合(其中1例3个月后失访),6个月7例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断裂、松动、移位。无颈椎不稳。单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者.1例术后5个月出现颈部疼痛;9例在术后9个月骨性融合;1例12个月时仍未能骨性融合,螺钉松动。结论:颈后路侧块钢板同定植骨融合可以实现颈椎肿瘤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后的颈椎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7.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45例腰椎间盘膨出症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5例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35~65岁;病程3月~8年;有明显腰扭伤史4例;临床表现:本组所有患者均有下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麻痛,下肢均无神经系统定位的感觉、运动障碍体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5例,伴有间歇性破行20例,其中单侧间歇性破行12例,双侧间歇性破行8例;CT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均进行L。~SI平扫,L3.4+L4.5椎间盘膨出15例,L4.5+LSSI椎间盘膨出8例,L3.4+L4.5十LSSI椎间盘膨出20例,LSSI椎间盘膨出2例;膨出合…  相似文献   

8.
山羊颈椎间盘纤维环组织成骨潜能的体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山羊颈椎椎间融合器内填充松质骨、纤维环组织后在体内的组织学变化过程,以了解纤维环组织在骨融合过程中的成骨潜能。方法:实验山羊按常规颈椎前路减压、内同定术式施术,术中随机取C2~C6椎间隙中相邻的两个间隙.每个间隙各置入两枚钛合金颈椎窄心螺纹式柱状内同定器(CHTF),分别填充单纯松质骨(A组):松质骨 纤维环(B组):纤维环(C组)及空白对照(D组)。术后应用X线片、颈椎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切片观察植骨融合及局部组织反应情况。结果:X线片及CT示内置CHTF与椎体的骨一金属界面周围有骨组织生长.CHTF与椎体终板接触部位有成骨现象,骨桥形成。A组切片观察示新生软骨、骨小梁存在,原植入骨坏死:B组纤维组织有坏死.原骨小梁、纤维环周围新牛骨存在,新生软骨堆积;C组术后6周纤维组织内有纤维软骨存在.术后12周新生软骨存在;D组术后6周组织学观察无阳性染色结果,术后12周有少量新生软骨。结论:颈椎间盘纤维环组织有成骨潜能,成骨形式可能是成纤维细胞的软骨化骨。  相似文献   

9.
胡允胜  郭军号  袁祥 《腹部外科》2008,21(5):F0003-F0003
我科自2004年3月-2007年3月采用Lichtenstein术治疗腹股沟疝6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65例中,男性61例,女性4例;年龄54-78岁,平均65.7岁;病史1~24年。其中,右侧腹股沟斜疝35例,左侧腹股沟斜疝16例,右侧直疝6例,左侧直疝4例,右侧骑跨疝2例,  相似文献   

10.
周荣来 《中国骨伤》1989,2(2):21-21,15
颈椎半脱位,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常有发生。我们自1981年以来,使用扳按旋转手法对41例颈椎半脱位患者进行整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一)、性别与年龄:本组41例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30岁以下4例,31~40岁12例,41岁至50岁16例,50岁以上9例。(二)、发病与病程:因外伤脱位者29例,长期低头操作劳损者12例;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13个月。2周内28例,3周~半年的10例,半年以上的3例。  相似文献   

11.
单个网塞充填耻骨肌孔区治疗腹股沟疝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思梦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6):443-444,447
目的:报告巴德疝环充填补片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方法:1999年11月-2002年4月,进行了76例改进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包括原发疝70例,复发疝6例,病人平均年龄为66.3岁,Nyhus Ⅲ型者占68.4%。手术统一采用单个网塞充填耻骨肌孔区,网塞基底将耻骨肌孔上区完全充满,网塞侧面将股环覆盖。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3.6min,网塞间继缝合平均11.6针,随访2-3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充填式疝修补术可以治疗各型腹股沟疝,利用单个网塞和网片治疗巨大腹股沟疝,骑跨疝和复合疝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椎管扩大术与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1年8月以来对存在颈椎管狭窄和多节段椎间退行性改变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单开门根管扩大米佐以中药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临床资料本组男23例,女9例;年龄39~67岁;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的18例;伴多节段椎间退行性改变致椎管狭窄的7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5例;前路术后效果不佳者2例;病程2个月~4年,平均1.4年。术前X线检查:32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颈椎退行性改变。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即椎管矢径/椎体矢径<0.75共20例;3~4节以上多节段退行性椎管狭窄共7例;OPLL5例。脊髓造影:共23例,均显示碘柱腹侧多节…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技术的可行性、临床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颈椎骨折脱位7例及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3~64岁,平均41.5岁。在全麻下取右颈前偏外侧横切口(长1.6cm),通过工作通道,在电视监控下切除颈椎间盘,扩大椎间隙。颈椎骨折脱位者采用颈前路钛钢板固定5例、高分子聚合材料GBK颈椎Cage固定1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者采用颈前路钛钢板固定2例,高分子聚合材料GBK颈椎Cage固定12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2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2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椎间骨融合率100%。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全瘫或全瘫患者疗效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2例全瘫者术后分级无变化;3例不全瘫者术前均为C级,术后半年随访时2例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分析采用Odom评估标准;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4%。结论 通过对椎间盘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可将其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退行性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应用手术治疗退行性颈椎不稳.观察其疗效,并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 自1998年4月~2001年4月,对15例影像学上有颈椎不稳、伴体位性症状、经1年以上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非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9例;年龄44~65岁.平均55.2岁。病程1.5~4年.平均28个月,体位性症状主要包括:随颈椎屈伸或旋转出现的神经根型、交感型以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样症状,所有病例均采取前路颈椎不稳节段融合加铁板内固定术。自体髂骨植骨7例,其中单节段3例;双节段4例,双节段者行开槽植骨。应用椎间融合器(钛网)8例.其中单节段2例,植骨取自异体骨;双节段6例,行开槽植骨.植骨取自椎体切除部分,结果 随访时间8个月~4年,平均25个月。15例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12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偶有颈背部酸胀感。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影像学上出现退行性颈椎不稳同时伴有颈椎体位性症状,且两者可相互解释者.通过行不稳节段的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退行性颈椎不稳有良性转归的可能,因此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自1993~1994年对部分下腰痛患者进行了腰椎CT扫描,其中85例显示有腰椎间盘突出(LDP)。本文就85例患者的CT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临床资料本组85例中男sl例,女34例;发病年龄均在22~56岁之间;从事体力劳动者48例,有外伤或过劳史者57例;病程卫个月~16年;本组均以下腰痛或腰臀痛为主要症状,无神经根受累现象。本组L3横突压痛者34例,痛侧臀肌张力降低者16例,触及臀筋膜脂肪疝并压痛者9例。本组共扫描腰间盘238个,显示两个间隙突出者6例,合并侧隐窝狭窄者4例,空泡征2例,突出物均在0.2~0.6cm之间。病人主诉一侧腰…  相似文献   

16.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161例疗效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61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术后病人平均随访17.1个月,优良率为82.6%。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与分析,探讨影响PLD疗效的因素资料与方法161例中,男110例,女51例;年龄18~72岁,平均40.5岁。L4-5间盘突出139例,其中合并L5-S1者43例,合并L3-4者23例,合并L2-3者1例,同时合并L3-4及L5-S1者1例;单纯L5-S1间盘突出22例。本组均有根性坐骨神经受压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确定有椎间盘突出,且髓核突出方向与临床检查一致;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应用济南龙冠公司产电动式经皮髓核切吸治疗仪。患者俯卧位,腰部常规消毒铺…  相似文献   

17.
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遂良  戴嘉平 《中国骨伤》2005,18(10):599-600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经颈椎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损伤的适应证,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4年2月共收治颈椎损伤41例,对其中不稳定型25例采用钉棒复位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行复位、减压、固定,男16例,女9例;年龄28~67岁,平均47.4岁。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7例,C级3例,D级3例,E级5例。共经椎弓根植入螺钉116枚。观察复位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组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1例并发切口感染,复位和脊髓压迫解除满意。随访时间9个月~2年6个月,平均2年。1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Frankel功能评定改善1~3级。无内固定松动和复位丢失。结论:采用颈椎后路经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复位、减压,并有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多柱受损和需后路复位、减压的不稳定型颈椎损伤。  相似文献   

18.
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型颈椎病25例,其中5例行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 横突孔减压术,12例颈前路椎间盘及骨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下颈椎失稳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2例,5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颈间盘突出症11例,8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8例OPLL均行颈前路骨化韧带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环枢椎旋转半脱位2例,行手法复位,环枢椎前脱位4例,行牵引复位,后路植骨融合术;1例颈部巨大脂肪瘤侵犯双侧椎动脉(VA)。36例行保守治疗,结果:疗效优60例,良17例,差3例。结论: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65%)。交感神经受刺激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治疗应以稳定颈椎和VA减压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颈椎先天性融合邻近节段退变状况,明确颈椎融合是否会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3月,共收集颈椎先天性融合病例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27岁(12-51岁),主要通过MRT2加权像调查颈椎先天性融合邻近节段退变状况;从同期收治的平均年龄为35岁(12~51岁)的颈椎外伤病人83例中随机抽取3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颈椎先天性融合组发现退变间盘128个,对照组发现退变削盘53个,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先天性融合组出现颈髓压迫症状3例,对照组在外伤以前没有一例有颈髓的压迫症状。结论:颈椎先天性融合导致其相邻间隙的退变的加快,但临床多以局部症状为主,且出现症状的时间应征10年以上,个别病例可以在轻微的外伤后出现瘫痪。据此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有促进相邻间盘退变的缺点。  相似文献   

20.
Qi Q  Dang G  Chen Z  Pan L  Ma S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2):134-136
目的 通过观察正常国人的颈椎屈伸运动范围 ,了解颈椎发生退变的规律 ,为进一步探讨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颈椎X线图像分析处理系统对 3 82例正常国人的颈椎全屈、全伸位X线平片 (共 764张 )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 3 82例测试者中 ,男性2 14例 ,女性 168例 ;同性别间按年龄分组 :2 0~ 3 9岁者为A组 ,4 0~ 5 9岁者为B组 ,60~ 76岁者为C组。测量参数主要为颈椎全屈伸运动的总活动度 (C2 ~C7)及各节段的椎间活动度。 结果 颈椎全屈伸运动的总活动度A组明显大于B组和C组 (P <0 0 1) ,B、C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最大椎间活动度节段在A组位于C5~C6 ,在B、C组则位于C4~C5。最小椎间活动度节段在各组中均位于C2 ~C3。各测量结果在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结论 颈椎屈伸运动范围及其退变情况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颈椎总的屈伸活动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然后趋于稳定 ;最大椎间活动度节段则随年龄的增长由C5~C6 节段上移至C4~C5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