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肠肿瘤诊断:双气囊小肠镜与其他检查手段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比较双气囊小肠镜与小肠稀钡灌注和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诊断率和准确率。方法对59例临床怀疑小肠肿瘤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其中有34例和17例患者分别同期行插管法小肠稀钡灌注或胶囊内镜检查。检查分别由专职医师独立操作并诊断,最后进行汇总比较。结果34例小肠稀钡灌注检查者中,19例诊断为小肠肿瘤或怀疑小肠肿瘤,诊断率为55.9%,最终经双气囊小肠镜确诊为12例,诊断准确率为63.2%(12/19例);在15例小肠稀钡灌注阴性者中,双气囊小肠镜发现肿瘤3例。17例胶囊内镜检查者中,8例检查结果为小肠肿瘤或怀疑小肠肿瘤,诊断率为47.1%,最终经双气囊小肠镜确诊为4例,诊断准确率为4/8例;在9例胶囊内镜阴性者中,双气囊小肠镜发现小肠肿瘤2例。59例患者中,经一侧进镜检查后(经口或经肛)发现小肠肿瘤36例,完成双侧检查后发现肿瘤16例。7例患者在双侧检查后未发现任何病变。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为88.1%,并经病理和临床随访确诊。上述三项检查中未见明显的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肿瘤诊断率及准确率方面明显优于小肠稀钡灌注和胶囊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2.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 比较胶囊内镜与传统小肠俭查方法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67例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消化道钡餐、肠系膜动脉造影、推进式小肠镜、胶囊内镜及剖腹探查包括手术中肠镜结果。结果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上、中消化道钡餐检查检出率为17.6%,诊断率为13.8%;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检出率和诊断率均为13.4%;推进式小肠镜检查检出率、诊断率为.32%;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检出率和诊断率均为83.3%;胶囊内镜检查检出率为80.6%,诊断率为67.7%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明显优于传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双气囊小肠镜(DBE)与胶囊内镜(CE)对小肠出血性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0月~ 2010年10月收治的可疑小肠出血患者138例,其中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74例,另行胶囊内镜检查64例.2种检查方法分别由专门医师单独操作、诊断,最后进行综合比较.结果 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性病变检出率(91.89%)和病因诊断率(81.08%)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分别为79.69%,64.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对可疑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率明显优于胶囊内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出血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比较双气囊内镜、胶囊内镜及全消化道造影对小肠出血病灶的总体检出率;通过自身对照,比较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诊断率;分析胶囊内镜对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的影响。结果105例小肠出血患者中,双气囊内镜检出克罗恩病24例,腺癌15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2例,不明原因小肠溃疡10例,小肠间质肿瘤8例,小肠息肉8例,小肠血管畸形出血6例,钩虫病5例,麦克尔憩室及多发憩室5例,小肠淋巴瘤3例,无明显异常9例,阳性率91.4%(96/105)。其中40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病变检出率75.0%(30/40);75例患者全消化道造影检查,病变检出率33.3%(25/75)。根据胶囊内镜结果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90.0%(36/40),而根据临床特征及消化道造影结果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69.2%(45/65)。结论小肠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小肠良性溃疡(包括克罗恩病)、肿瘤、慢性炎症,其次是息肉、血管畸形、寄生虫感染、麦克尔憩室及淋巴瘤等。双气囊内镜对小肠出血诊断率高于胶囊内镜,胶囊内镜能提高1次双气囊内镜明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促胃肠动力药在胶囊内镜检查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前口服促胃肠动力药对胶囊内镜检查中胃肠转运时间、检查完成率及诊断率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间因疑似小肠疾病的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服药组胶囊内镜检查前口服促胃肠动力药莫沙比利10mg,对照组则不服药物。记录胶囊内镜检查中的胃肠转运时间,比较两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及诊断阳性率。结果服药组平均胃排空时间为29min(2~133min),短于对照组的54min(2~275min)(P=0.035);两组小肠通过时间(248min vs.28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2);服药组完成全小肠检查率(93.3%)高于对照组(66.7%)(P=0.021);服药组胶囊内镜诊断率(73.3%)与对照组(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前口服促胃肠动力药能缩短胃排空时间,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102例不明原因腹痛或腹泻患者,共218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165例首选胶囊内镜,53例首选双气囊内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或可疑病变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反之亦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以及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例胶囊内镜和2例双气囊内镜操作失败。51例患者行64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4例经口、4例经肛检查,13例分别接受经口和经肛检查。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总检出率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72.0%和88.0%),均明显高于双气囊内镜(41.2%和60.0%),诊断率也高于后者(51.8%和39.2%)。5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再经双气囊内镜检查者中,1例发现病灶;15例胶囊内镜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中,12例经双气囊内镜结合活检病理确诊。而3例双气囊内镜未发现异常者再经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小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可作为怀疑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双气囊内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者中仍可发现部分病灶,并能明确多数胶囊内镜下可疑病变,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后的补充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效价,并与传统检查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将怀疑小肠出血住院患者分为两组:A组58例,为1998年至2005年问行传统检查患者;B组93例,为2002年5月至2005年1月间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通过统计两组的诊断率、特异性治疗率、检查费用和其他相关累计费用,分析传统检查和胶囊内镜检查的成本效果比及综合成本效果比情况,并进行敏感性检验。结果A组和B组对小肠出血病因的诊断率分别为22.4%(13/58)及86%(80/93),总检查费用分别为133750元及790500元。仅从检查成本效果比分析,B组(9881.3元/例)略优于A组(10288.5元/例)。此外,由于B组的诊断率显著高于A组(P=0.001),而根据诊断结果指导的特异性治疗率B组高于A组(49.5%比12.1%),即B组能更有效终止和节省因病因不能明确而反复就诊、检查、支持治疗和住院等费用。故经调整后的综合成本效果比B组(9881.3元/例)明显优于A组(从1个月的16361.5元至5年以上的97424.0元/例),即随着时间的推移,A组比B组每例多花费6480.2~87542.7元,是B组的1.7~9.9倍。结论对于经胃镜、结肠镜检查阴性而疑有小肠出血的患者,尽早选择胶囊内镜检查比反复进行传统检查更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中的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耐受性和安全性,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方法2006年4月至2009年10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可疑小肠出血患者159例,其中81例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首选进镜方式分为经口或经肛2种,首选方式检查后未发现病灶者,日后改换进镜方式再行检查。对活动性出血病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另78例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两组患者分别由专门医师独立操作并诊断,最后进行汇总分析,对比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变检出率为95.06%,病因诊断率为82.72%,23例检查时见病变活动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治疗,21例止血成功,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1.30%;胶囊内镜组的病变检出率82.05%,病因诊断率为66.67%。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因检出率及病因诊断率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受性方面,胶囊内镜的耐受性最好,双气囊小肠镜的耐受性依次为:全麻下经肛进镜、全麻下经口进镜、非麻醉经肛进镜、非麻醉经口进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明显优于胶囊内镜,并且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胶囊内镜与推进式小肠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评价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41  
目的 比较胶囊内镜与推进式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3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及3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推进式小肠镜检查结果,上述患者均经结肠镜、胃镜、X线钡餐、小肠钡剂灌肠、血管造影或核素扫描等检查未发现异常。结果 胶囊内镜检查的32例中共发现异常26例,检出率为8l%。其中能明确解释出血原因者2l例,包括消化道血管病变8例,小肠炎症性肠病5例,小肠息肉4例,小肠恶性间质肿瘤2例,小肠类癌l例(该患者同时伴升结肠脂肪瘤)及出血性胃炎l例;疑诊5例。推进式小肠镜检查的36例明确出血原因9例,即诊断率为25%,包括空肠上段血管畸形2例,平滑肌肉瘤2例,平滑肌瘤、腺瘤性息肉、克罗恩病、壶腹部腺癌及淋巴瘤各l例;疑诊2例。结论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检查效果及方法明显优于推进式小肠镜。胶囊内镜可明显简化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检查步骤.应成为经胃镜、结肠镜检查阴性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对小肠疾病中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间,应用GIVEN公司产M2A胶囊内镜检查74例,其中53例患者(分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0例,反复发作腹痛、腹泻患者23例)经过胃镜和结肠镜检查,41例未发现可解释疾病的阳性结果,12例有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息肉或结肠息肉;21例为健康体检者。结果0例不明原因出血的患者中,小肠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76.7%(23/30),其中小肠克罗恩病5例,小肠血管畸型6例,小肠黏膜糜烂11例和小肠息肉样隆起5例,其中3例经过手术证实为小肠肿瘤,1例为罕见的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另有小肠憩室1例;持续腹痛、腹泻组的23例患者中,小肠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65.2%(15/23),其中小肠黏膜糜烂8例、回肠末端多发小溃疡7例,小肠多发息肉5例;21例健康查体者中有1例可见小肠多发细小的息肉样隆起,2例为小肠黏膜的炎症,8例为胃黏膜炎症,其余10例未见任何异常。疑诊小肠疾病的53例患者小肠病变的诊断阳性率为71.7%(38/53),胶囊内镜对出血组患者小肠黏膜病变诊断阳性率高于腹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组患者胶囊在胃排空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和排出体外时间均明显少于查体组。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阳性率高,而且安全无痛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诊断是临床难题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革新,OGIB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目的:评价胶囊内镜诊断OGIB的价值。方法:回颐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3年5月~2008年4月行胶囊内镜检查的OGIB患者的资料。结果:胶囊内镜的OGIB总检出率为82.6%(228/276)。小肠病变检出率为77.5%(214/276),其中以血管动静脉畸形(AVM)最为常见,其次为小肠占位和小肠克罗恩病(CD)。14例(5.1%)患者的出血部位位于小肠以外,其中5例位于胃内,9例为结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梗阻症状。与〈50岁的患者相比。≥50岁者的小肠AVM检出率显著增高(33.9%对19.6%,P=0.016),小肠占位和寄生虫病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小肠CD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17.1%对6.8%,P=0.018)。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伤,诊断OGIB的价值较高。OGIB以小肠AVM最为多见,其次为小肠占位和C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老年患者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9年7月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老年患者(≥60岁)资料,并和同期非老年患者(〈60岁)进行比较。结果32例老年患者中有31例(96.9%)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和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胃排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但老年患者的小肠转运时间长于非老年患者(P=0.028)。31例老年患者的小肠病变枪出率为48.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老年患者小肠以血管病变为主(52.9%),而非老年患者最常见的是克罗恩病(29.6%)。结论胶囊内镜对老年患者小肠疾病是一项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探讨影响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诊断率的因素。方法胶囊内镜检查172例,其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患者61例,分为2组,A组为胶囊内镜检查明确出血病变者,B组为无明确出血病变者,根据年龄、性别、病史、病变程度、病变表现、排空时间、肠道清洁、检出率、诊断率等对比分析。结果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为88.52%,包括胃炎、肠炎、血管畸形、肠息肉、食管静脉曲张等。出血的诊断率为67.2%,包括小肠糜烂,克罗恩病、糜烂性胃炎、溃疡病、肿瘤等。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病史活动性出血者多,病史长,合并症多,小肠转运时间较长,肠道清洁好,病变程度重,病变检出率高。结论注意病人的选择、合理的小肠转运时间、肠道清洁好、了解出血原因和排序、提高病变鉴别、图像解读及临床综合判断和随访等,可以提高胶囊内镜检查的诊断率,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得到及时明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肠镜与胶囊内镜检查同日进行的可行性。[方法]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中,32例为同日接受无痛胃镜肠镜检查后、接着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同日组),81例为先行电子胃肠镜检查后、择日只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择日组)。观察2组胶囊的运行时间,病变检测率,不良反应。[结果]胃内运行的平均时间:同日组为(30.75±35.97)min,择日组(31.81±32.13)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内运行的平均时间:同日组(294.97±122.55)min,择日组(267.87±117.82)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无不良反应,无一例发生胶囊滞留。[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安全、无创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无痛胃镜、肠镜同日执行是可行的,并可避免多次肠道准备带来的不适。  相似文献   

15.
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0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双气囊小肠镜在病因诊断中联合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M2A胶囊内镜对107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其中男61例,女46例,平均年龄(51.6±18.9)岁。其中36例患者依据胶囊内镜所观察到的结果,选择经口或经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或)手术探查。结果:107例患者中106例(99.1%)完成胶囊内镜检查,75例(70.8%)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107例中病变检出96例(89.7%)、确诊70例(65.4%)。36例中再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和(或)手术后证实胶囊内镜诊断者为26例(72.2%)。2例(1.9%)发生胶囊滞留。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病因诊断的首选筛查手段,与双气囊小肠镜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疾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apsuleendoscopyCE)联合多排螺旋cT(MSCT)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进行胶囊内镜及多排螺旋cT检查,统计两种检查手段病变的检出率及其部位并进行分析。结果80例中CE诊断阳性46例,诊断阳性率为57.5%;MSCT诊断阳性33例,诊断阳性率为41.3%,P〈0.05;CE和MSCT联合诊断的阳性率为63.8%,与CE相比P〉0.05,与MSCT相比P〈0.05;CE和MSCT的诊断一致率为71.3%;另有34例在检查后进行了外科手术,检出病变34种;CE和MSCT均有病变漏诊,但MSCT漏诊更多。结论①cE联合MSCT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阳性率较cE有所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②CE联合MSCT检查在判断小肠肿瘤的病变性质及肠外情况的了解中具有优势,建议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进行CE和MSCT的联合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4月间,对180例患者(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8例,慢性腹痛88例,慢性腹胀27例,慢性腹泻7例)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检查无不适感,180例患者中177例(98.3%)完成胶囊内镜检查,139例(77.2%)发现阳性病变;58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中42例(72.4%)为小肠病变;88例慢性腹痛者中43例(48.9%)为单纯小肠病变,6例(6.8%)为单纯食管或胃部病变,1例(1.1%)为单纯结肠病变,18例(20.5%)同时存在小肠病变和胃部病变,1例(1.1%)同时存在胃部病变和结肠病变;27例腹胀者中3例(11.1%)为单纯小肠病变,18例(66.7%)为单纯食管或胃部病变,2例(7.4%)同时存在小肠病变和胃部病变,2例(7.4%)同时存在胃部病变和结肠病变;7例慢性腹泻者中3例(42.9%)为小肠病变。3例(1.7%)发生胶囊滞留。结论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的诊断中有较高价值,临床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和cT仿真内镜(CTVE)在小肠病变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3l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行胶囊内镜和CTV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最终诊断结果(手术病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非手术病例依据后续检查及随访结果给出最终诊断)统计胶囊内镜、CTVE以及二者联合的诊断阳性率并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终诊断阳性26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6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阴性5例。胶囊内镜诊断阳性24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4例(其中2例定位不准确,7例不能定性)和非肿瘤性病变10例;CTVE诊断阳性17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4例(其中1例定位不准确,4例不能定性)和非肿瘤性病变3例;胶囊内镜联合CTVE诊断阳性26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6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对于小肠肿瘤性病变,胶囊内镜和CTVE诊断阳性率相同,均为87.5%(14/16);而在总体诊断阳性率方面,胶囊内镜为77.4%(24/31),CTVE为54.8%(17/31),胶囊内镜联合CT仿真内镜为83.9%(26/31),二者联合总体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CTVE(P=0.004),但与胶囊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内镜与CTVE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胶囊内镜和CTVE均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胶囊内镜在诊断小肠非肿瘤性病变方面更有优势,而CTVE在判断小肠肿瘤性病变的位置和结构方面优于胶囊内镜,二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检出小肠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背景:克罗恩病(CD)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回盲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检查手段有限。目的:探讨小肠C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小肠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67例小肠CD患者,男女之比为4.15:1,诊断年龄13—79岁.其中20—29岁和50—59岁为两个发病高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黑便或血便或脓血便43例(64.2%)、腹痛36例(53.7%)、贫血27例(40.3%)、腹泻26例(38.8%)。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肠梗阻,穿孔少见。结肠镜下可见节段性病变、黏膜充血水肿、铺路石样改变等:胶囊内镜下表现为多发不规则溃疡、线样溃疡、阿弗他溃疡;手术病理活检示全壁性炎症、深裂隙状纵行溃疡、结节样肉芽肿。病变多位于末端回肠和(或)回盲部(49.3%)。接受胶囊内镜和结肠镜检查者经内科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14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穿孔而行手术治疗。结论:小肠CD的诊断较困难,可首选结肠镜检查。若无完全性肠梗阻可行胶囊内镜检查。与结肠镜和小肠造影检查相比.胶囊内镜对于早期小肠CD的诊断和患者病情的评估有一定优势,可推迟部分患者的第一次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