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51岁,四肢肿胀并硬化4个月,加重10d。4个月前患者劳累后出现双下肢肿胀并硬化,伴疼痛,10d前呈橘皮样外观,双上肢屈侧对称性条沟状凹陷,瘙痒和疼痛明显,无溃烂及渗液,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22MHz高频超声示:表皮回声正常,真皮回声稍低,部分扩大,肌肉筋膜层明显低回声并加宽。皮损组织病理示:皮下纤维脂肪组织中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及浅筋膜见轻度纤维化及黏液样变性。诊断:嗜酸性筋膜炎。予甲泼尼龙和五味消毒饮治疗3周后,血EOS正常,22MHz高频超声示:真皮深层的低回声带消失,肌肉筋膜层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29岁,左下肢出现肿胀性斑块2个月。皮肤专科检查可见左下肢小腿屈侧近腘窝处一约2.5 cm×2.0 cm的肿胀性斑块,在斑块的右侧有一约3.0 cm×2.5 cm大小皮损,淡红色,质地柔韧,有浸润感,局部温度略高,无压痛。血常规检测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正常,真皮深层、皮下脂肪间隔散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见巨细胞。诊断为嗜酸性脂膜炎。给予患者泼尼松片30 mg每日1次、雷公藤20 mg每日3次治疗,皮损好转,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29岁,左下肢出现肿胀性斑块2个月。皮肤专科检查可见左下肢小腿屈侧近腘窝处一约2.5 cm×2.0 cm的肿胀性斑块,在斑块的右侧有一约3.0 cm×2.5 cm大小皮损,淡红色,质地柔韧,有浸润感,局部温度略高,无压痛。血常规检测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正常,真皮深层、皮下脂肪间隔散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浸润,见巨细胞。诊断为嗜酸性脂膜炎。给予患者泼尼松片30 mg每日1次、雷公藤20 mg每日3次治疗,皮损好转,基本消退。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2岁。因全身起水疱3个月入院。3月前,躯干四肢出现黄豆大小水疱,逐渐加重,给强的松治疗效不佳。20天前口腔及舌粘膜出现水疱、破溃。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四肢远端、踝部密集蚕豆大小水疱,壁厚,疱液清。尼氏征阴性。口腔及舌粘膜可见大片糜烂面。取右上肢前臂处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张力性大疱,疱内大量纤维蛋白,多数嗜酸性白细胞及核尘,疱底有多数破碎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真皮上部、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合临床诊断为良性粘膜类天疱疮。给予氟美松15m…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2岁。右前臂起红色丘疹1年。曾被误诊为"扁平苔藓",治疗效果欠佳。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灶状表皮坏死,真皮浅深层血管周围可见不等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样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伴血管增生及较多的血管外红细胞;PAS染色(-),Giemsa染色(-);真菌培养:孢子丝菌。诊断: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6.
罗阿丝虫病     
报告1例罗阿丝虫病误诊为嗜酸性筋膜炎。患者男,45岁。因双上肢皮肤肿胀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2年余就诊,外院行肌肉活检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口服甲泼尼龙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但糖皮质激素减量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再次升高。患者入我科后,外周血及骨髓中镜检发现罗阿丝虫微丝蚴,确诊为罗阿丝虫病并予伊维菌素治疗,患者症状缓解,复查外周血微丝蚴数量明显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1岁,因双下肢反复红肿1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体检:颈部、腹股沟可及数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 cm,光滑、质韧,无明显压痛;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皮肤科检查:双下肢明显肿胀,呈木质样硬度,以左下肢为著,其上散在大小不等暗红斑,皮温高,无明显压痛。入院前后2次查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高达70%以上。双下肢血管超声示右胫前动脉、左足背动脉血栓形成,左大隐静脉下段血栓形成。胸腹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提示纵膈、两侧腋窝内、腹膜后及腹主动脉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淋巴结及骨髓活检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左大腿中部伸侧及左外踝处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管扩张,部分管腔内见嗜酸性粒细胞形成的栓子。FIP1L1-PDGFRA融合基因检测阴性。诊断: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误诊为血管瘤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患者男,40岁。左耳廓及左耳后多发结节伴瘙痒8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耳廓及耳后散在多个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硬,孤立不融合,可推动,无压痛,部分皮损表面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向管腔突出,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间淋巴组织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手掌持久性隆起性红斑。患者男,74岁,双手掌结节6年。查体:双手掌及部分指关节屈侧大小不一隆起性结节,质硬,中央可见绿豆至黄豆大小溃疡。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增生,皮突轻度下延,真皮浅层血管明显扩张充血,真皮全层胶原、纤维母细胞及血管明显增生,其间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持久性隆起性红斑。  相似文献   

10.
报道1例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性血管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女,64岁,因双下肢痛性皮疹12天就诊。偶有干咳,无哮喘病史。皮肤科查体:双下肢散在紫红色斑片、斑块,胫前数个结节、血疱样损害;右前臂有少量类似损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胸部X线提示双肺渗出性改变。皮损组织病理符合皮肤坏死性嗜酸性血管炎。口服强的松45mg/天治疗1周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激素减量过程中曾有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