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肌损伤的常用实验室检测项目有磷酸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氨酶(LDH)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等,这些项目各有特点.我们同时观察了血清CK、CK-MB、AST、LDH、cTnI、MY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及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并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cTnI、CK-MB、MYO进行动态观察,比较这些项目在AMI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综合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AMI患者210例,按急诊就诊时间分为0h~3h组和3h~6h组,测定患者血液中的H-FABP、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水平,统计并比较4个心肌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0h~3h,H-FABP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判断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均相应的高于cTnI、CKMB和MYO(P〈0.05或P〈0.01)。3h~6h,H-FABP的敏感性均高于cTnI、CK-MB和MYO(P〈0.05),特异性高于MYO(P〈0.05),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I、CK-MB和MYO(P〈0.05)。结论 H-FABP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有望取代传统的几种AMI早期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术前后血清心肌酶学变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肌损伤程度及血清cTnI、CK-MB、MYO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RFCA术治疗前、后12小时,24小时的血清cTnI、CK-MB、MYO.结果消融后各观察时间点中,20例患者中有3例(15%)MYO超过正常值(P>0.05),5例(25%)CK-MB超过正常值(P<0.05),4例(20%)cTnI超过正常值(P<0.05),其中CK-MB、cTnI均超过正常值3例(15%)(P<0.05).左侧较右侧消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损伤程度与消融部位(心肌是否直接受损)关系最为密切,与放电时间、消融功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分析临床上联合检测四种心肌标志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胸前区部位疼痛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其中56例最终确诊为AMI,记为观察组,另外54例患者排除AMI,记为对照组;对上述选取对象采取免疫抑制法测定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采取化学发光法检测MYO(肌红蛋白)、cTnI(肌钙蛋白),对两组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56例AMI患者CK、CK-MB、MYO及cTnI含量水平较为对照组54例患者明显升高,两组间上述四项指标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对四种心肌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有利于该病症的早期确诊,这对确诊后采取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3种心肌标志物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定12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3种血清心肌标志物的浓度,比较其对AMI诊断的性能价值。结果 120例心肌梗死患者在胸痛发作6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率分别是81.4%、60.5%和97.7%,以MYO浓度升高最快,出现最早;发病6h~24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率分别是99.0%、79.4%和79.0%,以cTnT浓度最稳定;在发病8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性分别为91.0%、70.0%和99.0%,特异性分别为100%、91.0%和79.0%;漏诊率分别是9.0%、30.0%和1.0%;误诊率分别是0、9.0%和21.0%。结论 cTnT在AMI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是早期诊断AMI的"金指标",MYO可作为AMI的过筛,三者结合可提高早期AMI的诊断率,并有助于病情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疑诊AMI的急性胸痛患者,按最终确诊结果分为AMI组28例、非AMI组22例,按胸痛时间分为<2h和2~4h两组.50例患者胸痛发作4h内进行血浆H-FABP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检测,观察H-FABP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胸痛发作≤4 h检测H-FABP、cTnI、MYO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2.1%、46.4%、57.1%,前者与后两者相比,P均<0.05;H-FABP、cTnI、MYO诊断AMI的特异性分别为86.4%、90.9%、59.1%,H-FABP诊断AMI的特异性与MYO相比,P<0.05.胸痛发作<2h和2~4h者检测H-FABP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75.0%和91.7%.结论 血浆H-FABP检测在AMI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其敏感性高于cTnI、MYO,特异性高于MYO.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10例因急性胸痛住院的患者,按胸痛发作时间到就诊时间先后分为<3 h、3~6 h和>6 h三组,检测各组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比较3种心肌标志物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胸痛发作≤6h时不同心肌标志物联合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入选病例最终确诊为AMI 62例,非AMI 48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非心源性胸痛10例).<3 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7.5%、9.1%、45.8%;特异性分别为83.3%、91.6%、91.6%;3~6 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8.1%、54.5%、63.6%;特异性分别为94.4%、88.9%、93.7%;>6 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1.3%、93.7%、75.0%;特异性分别为83.3%、94.4%、100%;3种检测指标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发作≤6h时H-FABP与cTnI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85.4%,cTnI与CK-MB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87.5%.结论:H-FABP水平检测对于早期诊断AMI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传统指标CK-MB、cTnI,但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CK-MB、cTnI相当.胸痛发作≤6h时H-FABP与cTnI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AMI早期诊断的敏感度,优于传统的cTnI与CK-MB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临床诊断性能(ROC)曲线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病例组及对照组的血清cTnT、MYO和CK-MB,所得数据用ROC曲线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入院即刻血清cTnT诊断AMI的最佳临界值为0.047 μg/L,诊断特异性98%、敏感性83.33% ;CK-MB的临界值为5.38 μg/L,诊断特异性97%、敏感性72.92%;MYO的临界值为63.05 μg/L,诊断特异性为95.65%、敏感性为62.5%.AMI患者胸痛发作6 h内MYO的诊断敏感性较高(88.9%),cTnT其次(61.1%),CK-MB最低(55.6%);6 h后MYO诊断敏感性仅为63.3%;cTnT上升为90%,CK-MB仍为66.7%.结论 cTnT不论是曲线下面积、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等方面都明显优于CK-MB和MYO,是诊断急性心肌损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并以此评估导管消融术对心肌损伤的程度。方法测定49例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前及术后4h的血清cTnI,MYO,CK和CK-MB。结果49例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比术前心肌酶学各项指标均升高(cTnI2.90±1.67μg/L比0.01±0.00μg/L,MYO70.32±58.96μg/L比23.32±7.01μg/L,CK219.58±117.20U/L比119.79±32.76U/L,CK-MB33.47±16.11U/L比19.63±5.87U/L,P均<0.05)。术后持续性房颤组cTnI为3.82±1.71μg/L,MYO为96.00±72.59μg/L,CK为278.60±130.75U/L,CK-MB为38.40±17.19U/L;阵发性房颤组cTnI为1.88±0.86μg/L,MYO为41.78±12.43μg/L,CK为154.00±49.80U/L,CK-MB为28.00±13.68U/L。组间比较,持续性房颤组cTnI,MYO和CK水平均较阵发性房颤组明显升高(P均<0.05),而两组间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心肌酶升高,在所有指标中以cTnI最为敏感和特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作为观察组,以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体检时空腹抽取静脉血;AMI组于发病后4 h取血,以后每4 h取血1次,24 h后每天取血1次,直至7 d.采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三项指标,比较这3项指标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MI组的cTnI、Myo以及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nI、Myo、CK-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8.7%、90.0%、80.0%;特异性分别为96.9%、85.4%、94.8%.结论 急性AMI患者的cTnI、MB、CK-MB的值均明显升高,3项指标对AMI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中以cTnI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187例,其中确诊为AMI患者83例(AMI组),非AMI患者104例(非AMI组),入院即刻采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H-FABP水平。结果:AMI组患者cTnI、CK-MB水平及H-FABP阳性率分别为5.64(0.43,12.66)μg/L、7.22(5.01,16.55)μg/L和84.34%,明显高于非AMI组(P0.05);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为84.3%,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而特异度为79.81%,明显低于cTnI和CK-MB(P0.05);胸痛发作到检测时间6h时,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为93.33%,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特异为83.61%,明显低于CK-MB(P0.05),而与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cTnI和CK-MB,H-FABP在早期诊断AMI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尤其对于胸痛发作到检测时间6h内的患者,其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93例发病6h内的胸痛患者,其中AMI组32例,非AMI组61例[含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者22例,非心源性胸痛者15例];正常对照组选择69例正常人。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一步法检测正常人和患者发病0~3h或3~6h血浆的HFABP含量,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4种生化标志物诊断发病3h内和6h内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在0~3h、0~6h时间段,HFABP诊断AMI的敏感性(64.29%、84.38%)显著高于cTnI(28.57%、53.13%)和CKMB(21.43%、56.25%),与MYO(71.43%、78.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诊断特异性上,4种生化标志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诊断准确性上,HFABP的ROC曲线下面积(0.979、0.958)显著高于cTnI(0.800、0.878)、CKMB(0.575、0.782)和MYO(0.796、0.882)。结论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其诊断准确性优于cTnI、CKMB、MYO。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表达及水平变化情况,探讨cTnI、CK-MB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对老年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纳入同期接受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者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比较两组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及CK-MB表达及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以0. 997 pg/L为截点值,cTnI诊断老年AMI的敏感性为85. 00%,特异性为88. 33%;以42. 573 U/L为截点值,CK-MB诊断老年AMI的敏感性为75. 00%,特异性为76. 67%; cTnI联合超声心动图诊断老年AMI的敏感性为96. 67%,特异性为75. 00%,与单项cTnI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血清cTnI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测可显著提高对老年AMI心肌梗死的诊断率,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4.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定脂肪酸结合蛋白 (H 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自行开发的H FAB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夹心法对 12 6名健康体检者和 5 3例AMI患者血清H FABP进行检测 ,同时测定肌红蛋白 (MYO)、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肌钙蛋白I(cTnI) ,并对AMI进行动态观察 ,对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时效性等进行分析。 结果 H FABP在AMI后 (1 84± 0 6 4 )h血浆浓度即开始升高 ,比CK MB、cTnI早 (P <0 0 1) ;时间浓度动态曲线与MYO相似 ,与CK MB、cTnI相比曲线前移。AMI后 2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76 4 7%、80 4 1% ;4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9 16 %、91 2 6 %。 结论 AMI后 2、4hH FABP检测对AMI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可望成为重要的早期和排除诊断的血清心肌标志物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对决定溶栓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心电图呈非特异性改变的AMI患者,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等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太理想[1-3].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发病6 h内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蛋白(IL-1Ra)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心肌损伤标记物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意义。方法选择胸痛患者60例,AMI组32例,UAP组18例,SAP组10例,ELISA法测定患者胸痛<3h,3~6h血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凝血酶原片段(F1+2)浓度变化,同时检测肌钙蛋白I(cTnI)和肌红蛋白(MYO)。分析胸痛<3h,≤6hH-FABP、MCP-1、F1+2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AMI组比较,UAP组和SAP组胸痛<3h,3~6h血浆H-FABP、MCP-1、F1+2、cTnI及MYO明显下降(P<0.05,P<0.01);与UAP组比较,SAP组胸痛<3h,3~6h血浆MCP-1、F1+2明显下降(P<0.05)。在胸痛<3h,≤6hH-FABP敏感性高于其他指标;胸痛<3h,≤6hH-FABP特异性均与cTnI相似,高于其他指标。胸痛≤6hF1+2及MCP-1敏感性、特异性较胸痛<3h明显升高,F1+2敏感性与MYO相似,但MCP-1敏感性与MYO相比仍较低。结论 H-FABP在时效方面更早于cTnI,总体诊断价值要优于cTnI,有望成为理想的早期诊断AMI的生化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快速检测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老年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层析技术研制H-FABP快速检测试剂条,检测64例发病6h内的老年胸痛患者的血浆标本,比较其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快速检测H-FABP诊断AMI的敏感性(90.48%)显著高于cTnⅠ(57.29%)和CK-MB(57.29%)(P=0.016),与MYO(8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ABP的特异性(95.35%)高于MYO(60.47%)(P=0.014),与cTnⅠ(97.44%)、CK-MB(83.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快速检测H-FABP对于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老年早期AMI的筛选。  相似文献   

18.
检测46例AMI病人及62例心绞痛(AP)病人血清中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组cTnI、Mb、CK、CK-MB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93.48%、97.83%、65.22%、76.09%;AP组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1.68%、48.39%、32.26%、14.52%。Mb与cTnI对AMI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cTn)诊断和除外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界限值。方法:因心血管疾病住院及尿毒症透析患者共334例,分为AMI组30例、心绞痛组90例、心力衰竭组56例、心律失常组41例、高血压组97例、尿毒症组20例。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血标本,同时测量cTnI、c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析比较cTnI、cTnT及CK-MB达到正常参考人群数值的第95百分位数及2倍于此数值时对于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AMI组与其他各组相比,cTn和CK-MB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AMI组外其他组患者cTnI、cTnT和CK-MB测定值均有部分高于正常参考人群数值的第95百分位数,且与AMI组有重叠。结论:cTnI和cTnT达到正常参考人群数值的第95百分位数时对AMI诊断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特异性cTnT高于cTnI。CK-MB的敏感性不高但是特异性很高,与cTnT类似,仍可做AMI排除诊断用。建议心肌标志物应该有2个界限值,一个是目前的正常参考人群数值的第95百分位数,为诊断AMI的界限值;另一个是2倍于此数值,用于排除非缺血性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小RNA-302b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5例老年AMI患者(AMI组)和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miR-302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302b、cTnI及CK-MB水平对老年AMI诊断的价值。老年AMI患者miR-302b水平与cTnI、CK-MB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MI组血清miR-302b(4.20±1.27对0.48±0.14)、cTnI[(3.13±1.32)ng/mL对(0.03±0.01) ng/mL]及CK-MB[(70.42±19.15)U/L对(10.63±2.24)U/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iR-302b、cTnI及CK-MB诊断AMI的临界值分别为2.68、1.50 ng/mL、60.74 U/L,3项联合诊断老年AMI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32(95%CI:0.870~0.98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4.5%和89.0%。相关分析显示,老年AMI患者血清miR-302b表达水平与cTnI(r=0.817)和CK-MB(r=0.726)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血清miR-302b在老年AMI患者中呈高表达,与cTnI、CK-MB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老年AMI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