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络涤痰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9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络涤痰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巴氏指数量表(BI)评分、SH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VAS、SHS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3%、81.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涤痰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患肢疼痛,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基于病变经络应用温和灸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 I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1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98例SHSⅠ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2组均给予药物控制基础病、针灸治疗及常规护理。采用单盲法,2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经络诊察法确定病经后,观察组使用温和灸对病变经络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利用假温和灸对非经非穴区进行治疗。疗程均为6周。对比2组穴位局部皮温、PM10质量浓度、疗效,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观察组穴位局部皮温高于对照组(P<0.05),PM10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时,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时,2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BI评分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二仙汤、肌内效贴(KT)治疗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Ⅰ期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常规康复训练及KT贴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二仙汤治疗,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患手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4%(53/56),高于对照组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FMA、HADS评分及患手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二仙汤、KT贴扎治疗Ⅰ期SHS患者,能进一步缓解患肢疼痛,减轻肿胀,改善肢体功能和心理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Bobath技术治疗;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 1次/d,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比较两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手肿胀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UE)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手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改善患者患肢灵活性、疼痛水平及手肿胀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缓解患侧肩、肘、手部关节肌肉疼痛和肿胀,提高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毫火针治疗,共治疗1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肩手综合征评分量表(SHSS)对患者进行评价,并计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的VAS和SHSS得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FMA得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疗效较好,相关结果期待将来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缓激肽(BK)、P物质(SP)、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SHS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予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平衡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肿胀程度、Barthel指数(BI)、上肢Fugl-Meyer功能量表评分(FMA)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BK、SP、NO、ET-1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19%,对照组为7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HSS、VAS评分及手肿胀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I、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GRP、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BK、SP、ET-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SHS患者临床疗效,缓解患肢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及体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CGRP、BK、SP、NO、ET-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2组各40例,2组均行现代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加用水蒸气熏蒸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统计疼痛视觉模拟评法(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FMA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中药熏蒸结合综合康复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后SHS的康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平衡针联合Bobath治疗,对照组仅采用Bobath疗法治疗,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评估VAS评分、水肿评分、上肢FMA评分、BI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48.4%,对照组愈显率为2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VAS、水肿、FMA、BI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平衡针与Bobath疗法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基于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温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缺血性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基于王居易经络诊察法,选取治疗经脉的手足同名经之原穴及合穴进行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基于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温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可以提升临床疗效,提高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及穴位注射辅治脑卒中肩手综合征(SHS)的效果。方法: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和肿胀程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能力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辅治脑卒中SHS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毫火针治疗,共治疗1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肩手综合征评分量表(SHSS)对患者进行评价,并计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的VAS和SHSS得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FMA得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疗效较好,相关结果期待将来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SHS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肢体康复训练以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头穴透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评分、运动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SHSS、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SHSS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SHS患者为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稳定,能够明显改善SHS患者偏瘫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3.
王飞  高珊  汪博毅 《河北中医》2021,43(1):137-139,143
目的观察头针丛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头针丛刺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熏蒸治疗。2组均每日1次,每周6次,持续治疗4周。比较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SHS评估量表(S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主要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22/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SHSS感觉、自主神经、运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半身不遂、肢体疼痛、手指肿胀、感觉减弱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丛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卒中后SHS,能缓解患者疼痛和临床症状,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辅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及泻阴补阳针刺法。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WHOQOL-100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辅治脑卒中后SHS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应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诊疗模式与传统内科辨证疗法治疗中风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8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与对照组(76例),观察组脱落10例。观察组应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诊疗模式,先察经,再根据症候辨经、选经,确定治疗经络和穴位,并据此进行相应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内科辨证法加经验穴针刺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20次。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价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3个月后随访,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增加(P0.05),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均P0.01),且两组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较传统内科辨证疗法在改善中风病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疗效更持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帝内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内针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内针组采用黄帝内针配合康复训练,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的肿胀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肿胀程度、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内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内针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帝内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的肿胀及疼痛程度,改善偏瘫上肢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透刺针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SHS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透刺针法联合肌内效贴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肢FMA、ADL评分均升高(P0.05),疼痛VAS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针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卒中后SHS在改善患者上肢运功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脑梗死、脑出血合并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灵龟八法针刺治疗(根据就诊时辰选择开穴,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在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灵龟八法针刺疗法可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肩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简版:目的:观察改良药熨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伴有I期肩手综合征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予改良药熨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比较2组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和治疗2疗程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2疗程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纽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2组FM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4年7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并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平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上肢FMA与VA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87%VS 71.87%)(P0.05);两组治疗前上肢FMA与VAS评分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FMA与VAS评分均有一定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使患肢活动受限情况明显改善,减轻疼痛,促使患者运动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