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有所不同。我国是鳞癌的高发区之一,近年的研究表明,鳞状上皮的高度不典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应视为鳞癌的癌前病变。近50年来,西方国家食管癌的组织学亚型转以腺癌为主,流行病学调查认为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其中鳞状细胞癌占食管癌的90%.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困难,复发率高,预后欠佳,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检测方法.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包括对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RNA(ctRNA)、肿瘤来源的外泌体、肿瘤相关血小板(TEP)及循环肿瘤相关微粒等进行检测,可在各类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围绕液体活检技术在ESCC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探讨循环肿瘤标志物在ESCC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正>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存在两种组织学类型,即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EAC)[1],两种类型的临床特点和分子特性有所不同。在全球范围内,仅2008年,新发食管癌患者约482 300人,并有约406 800患者死亡[2]。值得注意的是,经调查发现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高近16倍,在非洲南部及东部和亚洲东部的发病比率最高,在非洲中西部和中美洲的发病率最低。从伊朗北部开始,通过中亚直到中国中北部是风险最高的地区,这被称为"食管癌带"[2]。在这些高风险区域导致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主  相似文献   

4.
<正>食管癌在全球癌症发病率中排第7位,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第6位[1]。病理类型上,食管癌主要为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CC占>90%,中国约60%~70%的患者确诊时为局部晚期或晚期,治疗手段局限且效果不佳[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改变了ESCC的治疗格局,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也随之出现,其中心脏毒性尤其是免疫性心肌炎罕见但致命。本文报道1例新辅助应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局部晚期ESCC病例,治疗效果良好且手术成功,但术后经历4级ICIs相关应激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为ESCC术前联合治疗模式及免疫性心肌炎的诊治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曹小琴 《中国肿瘤临床》2016,43(21):932-936
食管癌在世界癌症发病中占第8 位,位居全球癌症死因的第6 位。食管癌预后较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严重。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新发病例最多的国家。食管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分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从上世纪70代开始许多西方国家的食管鳞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反食管腺癌的发病率迅速增加,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人群食管癌的病理类型以鳞状上皮细胞癌为主,该组织学类型占我国食管癌发病的90% 以上。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呈明显的地区差异,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的发病水平、地理分布、时间变化趋势及发病危险因素存在较大差别。本文阐述食管癌发病水平及变化趋势,以期为我国食道癌预防和控制策略制定、实施与效果评估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分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从上世纪70代开始许多西方国家的食管鳞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反食管腺癌的发病率迅速增加,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人群食管癌的病理类型以鳞状上皮细胞癌为主,该组织学类型占我国食管癌的90%以上。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呈明显的地区差异,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的发病水平、地理分布、时间变化趋势及发病危险因素存在较大差别。《中国肿瘤临床》2016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长链非编码RNA XLOC_002319(long non-colding RNA XLOC_002319,lncRNA XLOC_002319)基因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探讨XLOC_002319基因在ESCC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RT-PCR以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的方法检测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itydine,5-aza-dC)处理前后的食管癌细胞株(TE1、TE13、Yes-2、Eca109和T.TN)、ESCC组织以及癌旁正常组织、食管上皮内瘤变(esophage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组织中XLOC_002319基因的表达和甲基化状态.结果:未经5-aza-dC处理的5种食管癌细胞中XLOC_002319基因的表达均呈阴性或弱阳性,经5-azadC的5种食管癌细胞中XLOC_002319基因的表达均增高.5株食管癌细胞在5-aza-dC处理前表现为XLOC_002319高甲基化状态,处理后,Eca109和T.TN细胞系中XLOC_002319基因甲基化程度降低,其余3株细胞系中XLOC_002319基因均表现为非甲基化状态.XLOC_002319基因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食管上皮内瘤变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P<0.01),并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ESCC组织中XLOC_002319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63.75% (51/80),显著高于食管上皮内瘤变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P<0.01),并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发生XLOC_002319基因甲基化的ESCC组织中XLOC_002319基因表达显著低于未发生甲基化的ESCC组织(P<0.01).结论:XLOC_002319基因在ESCC中的低表达可能与ESCC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其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表达沉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高发区的内镜普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内镜普查了解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及贲门癌和其他各级病变的分布情况。方法:河北省肿瘤研究所于2001年12月-2002年5月在河北省磁县进行了碘染色内镜普查,普查结果采用SPSS10.0处理。结果: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轻、中、重度食管炎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34.9%、1.6%、0.2%,基底细胞增生、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0.9%、8.6%、7.8%、2.6%,原位癌、黏膜内癌、浸润性鳞癌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2.5%、0.2%、0.7%;贲门黏膜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36.3%、11.5%,轻、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2.5%、0.8%,黏膜内腺癌、浸润性腺癌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0.1%、0.8%;内镜普查食管癌的早期发现率为79.4%,普查率达73.8%。结论:本次普查为食管及贲门早期癌的治疗及癌前病变的阻断治疗提供了组织学诊断,为今后提高食管癌、贲门癌的治愈率,降低食管癌、贲门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10例食管癌高发区的原发性食管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和32例门诊病人的Berrett氏食管内镜粘膜活检标本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进行了抗癌基因P53的检测。结果表明:30%的原发性食管腺癌和47%的Barrett氏食管出现P53蛋白的阳性表达,表明P53阳性表达可能是Barrett氏食管上皮到食管腺癌发生过程中一个极早期的改变。对这些病人将进行期的随访研究。在国人中,原当性食管腺癌和Barr  相似文献   

10.
0 引言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世界上常见的癌症之一,在中国居癌症死因的第四位[1-2].食管鳞癌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易复发和转移,预后极差.早期食管癌无明显特异性症状,确诊时大多数已经发展为中晚期,手术效果差,5年生存率极低,而早期食管癌若及时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研究已表明食管鳞癌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3]、多基因变化和多阶段发展的过程,正常食管黏膜细胞演变为癌细胞过程很复杂,深入了解基因的表达变化不仅有助于明确食管癌的发病机制,而且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磁县食管癌普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内镜普查了解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及贲门癌和其他各种病变的患病情况,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方法]河北省肿瘤研究所于2002年在磁县台城乡进行了电子纤维胃镜辅以碘染色普查,结果采用SPSSl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轻度食管炎、中度食管炎、重度食管炎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34.9%、1.6%、0.2%;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8.6%、7.8%、2.6%;食管原位癌、黏膜内癌、浸润性鳞癌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2.5%、0.2%、0.7%。贲门炎的组织学检出率是47.8%;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2.5%、0.8%;黏膜内腺癌、浸润性腺癌的组织学检出率分别是0.1%、0.8%。内镜普查食管癌的早期发现率为79.4%。普查率达73.8%。[结论]电子纤维胃镜辅以碘染色直接普查较拉网普查的优点是可以得到食管和贲门各种病变的组织学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高于拉网普查.为二级预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是常见的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微生物参与肿瘤发生与发展、治疗和预防的可能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菌群平衡对维持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非常重要,微生物与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及治疗密切相关。根据对正常食管、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食管腺癌(EAC)菌群特征的分析表明,某些代表性微生物可以作为食管癌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微生物对消化道细胞、肿瘤、免疫细胞及食管癌微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促进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生物也可以影响食管癌治疗药物的疗效。基于此影响可提出食管癌微生物治疗的新策略,如改变饮食习惯、使用益生元和益生菌、粪菌移植(FMT)、使用抗生素调节菌群等,将微生物治疗与现有的抗肿瘤治疗方法相结合,有望提高食管癌的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是我国常见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的主要亚型。虽然ESCC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已被广泛研究,但其发病分子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小的内源性非蛋白编码RNAs,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细胞分化、凋亡、增殖和代谢。miRNAs通过致癌基因、抑癌基因在ESCC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研究表明,许多miRNAs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了解miRNAs及其靶基因在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10例食管癌高发区的原发性食管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和32例门诊病人的Barrett氏食管内镜粘膜活检标本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进行了抗癌基因P53的检测。结果显示:30%的原发性食管腺癌和47%的Barrett氏食管出现P53蛋白的阳性表达,表明P53阳性表达可能是Barrett氏食管上皮到食管腺癌发生过程中一个极早期的改变。对这些病人将进行长期的随访研究。在国人中,原发性食管腺癌和Barrett氏食管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的、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及免疫表型分析.方法:收集了172例新疆哈萨克族ESCC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69.2%新疆哈萨克族ESCC患者<65岁,病变多在食管的中下段.其病理学分期,多以T3 +T4为主.哈萨克族ESCC组织CyclinD1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汉族ESCC(P=0.02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ESCC具有种族特异性,推测CyclinD1是哈萨克族食管癌的主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6.
<正>食管癌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居高不下。在国内,鳞癌是最主要的组织学类型。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随着胃食管反流病和肥胖发生率的增加,腺癌发生率已超过鳞癌。由于两种组织学类型的预后和侵袭模式不同,目前,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已将两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分  相似文献   

17.
食管腺癌和Barrett食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原发于食管的腺癌约占食管癌的5%~10%,食管腺癌患者中约86%起源于Barrett食管,少数来自异位胃粘膜或食管粘液腺体。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食管特殊型肠上皮化生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对诊断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应纳入内镜监测计划,定期追踪和监视观察,使肿瘤在早期阶段检出。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乔思杰、河南医科大学沈琼教授和谐十生张永幸等,从河南食管癌高发区近匕年经病理确诊的73ho例食管癌中收集到的239例原发性食管腺癌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研究,提出了食管腺癌的组织学分型及诊断标准。该研究通过病理组织学、粘液组化、免疫组化。超微  相似文献   

19.
手术是可切除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纯手术疗效较差.CROSS研究的发表使新辅助放化疗成为食管癌研究的热点,并成为以腺癌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标准治疗手段.而我国,90%以上的患者为鳞状细胞癌.近年来,术后辅助治疗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就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EZH2和H3K27me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并评价其表达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5例ESCC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EZH2及H3K27me3的蛋白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两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利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 rank检验分析两者表达与食管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癌旁组织中EZH2和H3K27me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6%和26.2%,ESCC组织中分别为70.8%和47.7%,EZH2和H3K27me3蛋白表达均与ESCC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呈正相关关系,且EZH2和H3K27me3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EZH2和H3K27me3表达阳性的ESCC患者五年总生存率均明显低于EZH2和H3K27me3表达阴性的患者;EZH2和H3K27me3双阳性的ESCC患者五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EZH2和H3K27me3单阳性和双阴性的ESCC患者。Cox回归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EZH2和H3K27me3表达是ES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ZH2和H3K27me3在ESCC中均高表达,并与ESCC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可能是ESCC患者的不良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