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状况,为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关系密切,46~55岁年龄段患者感染例数最多,占52.0%;感染类型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所占比率最大,占56.00%;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占40.0%,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30.0%,其他菌类仅占10.0%;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操作人员经验、穿刺部位、导管滞留时间、穿刺次数以及是否正规换药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操作人员经验≤50次的发生率高达80.0%,穿刺部位在左贵要静脉的发生率最大,为40.0%,导管滞留时间>30d发生率最高,达94.0%。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多,规范PICC的管理是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干预组合对预防放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成效.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1年12月住院置PICC的268例放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取2008-2009年的66例患者为对照组,2010-2011年的202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执行常规PICC插管和维护,试验组执行干预组合,对比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置管留置时间,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感染6例,置管总天数为7851 d,感染率为0.76‰;试验组感染5例,置管总天数为25 407 d,感染率为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预组合对预防CRBSI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提高干预组合措施的依从性和相关感染监测是降低CRBSI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方法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CQI前(2007年6月~12月)51例肿瘤患者,分析PICC置管后CRBSI的发生情况,采用计划、实施、检查、应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CRBSI的防护措施,与CQI后次年同期(2008年6月-12月)99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CRBSI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CQI后,PICC置管CRBSI发生率由2.57例次/1000导管留置日明显降至0.68例次/1000导管留置日,较CQI前降低了73%(P〈0.05)。结论CQI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CRBSI。  相似文献   

4.
ving CQI(P<0.05).Conclusion CQI program effectively reduces CRBSI incidenee in cancer patients with PICC.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女性常见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分布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1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女性常见肿瘤PICC置管后CR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分布特征及28 d内死亡率,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生存状况。结果 100例患者中,共检出123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51.21%)为主。100例患者中,感染28 d内死亡率为15.00%(15/100),生存率为85.00%(85/100)。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WBC)、Pitt菌血症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留置导管时间、侵入性操作、临床分期、感染性休克、病原菌感染类型是女性常见肿瘤PICC置管后CRBSI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 女性常见肿瘤PICC置管后CRBSI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预后影响因素包括病原菌感染类型、感染性休克、WBC、侵入性操作、留置导管时间等,建议根据药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发生水平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 对2012年1-12月心脏病治疗中心手术治疗的928例先心病患儿进行CLA-BSI目标性监测,将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48 h或拔除导管<48 h内的先心病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CLA-BSI发生水平和病原菌检出进行分析.结果 共诊断CLA-BSI病例15例,感染率为1.62%,每千个导管日感染为3.79%;经外周静脉血或(和)中心静脉导管尖端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褪色沙雷菌居前3位.结论 先心病患儿是CLA-BSI高危人群,应加强术后先心病患儿CLA-BSI的监测和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制订标准流程管理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 制订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标准管理流程,对全院PICC置管实行统一管理,比较流程管理前后CRBSI的发生情况.结果 流程管理前每1000个导管留置日的CRBSI发生率为6.0‰(48/79 783),明显高于流程管理后的2.9‰(29/99643)(P=0.000).结论 遵照标准程序统一管理,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PICC相关性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process management in preventing 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 Methods A standard process management policy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uniform management of PICC in our hospital. The incidences of CRBSI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CRBSI was 6.0‰ (48/79 793 ) every 1000 catheter-days befor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2.9‰ (29/99643) after process management (P =0.000).Conclusion Standard process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CRBSI caused by PIC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I)与置管时间的相关性和意义。方法以PICC、CRI、Duration为关键词,在Medline、Pubmed、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FMJS)中检索2003年1月-2013年1月公开发表的相关英文文献,筛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英文文献,包含内科、外科,累积样本量共529人;3篇一般病例对照文献OR值为3.38,95%CI为2.78~5.28;4篇队列研究的OR值为2.23,95%CI值为0.56~8.63;研究文献的综合OR值为3.619,95%CI值为1.28~2.86,综合显著性检验χ2值为3.222(P>0.05)。结论 PICC发生导管相关感染与置管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杭州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89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和非感染组655例,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689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34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发生率为4.93%;共检出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占32.35%,革兰阳性菌20株占58.82%,真菌3株占8.8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1 500 g、置管天数>14 d、5 min阿普加(Apgar)评分≤7分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出生体质量、置管天数、5 min Apgar评分与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引发因素及护理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09年6月-2012年3月进行PICC的45份老年肿瘤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原学检查及引发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45例患者共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4例,感染率为8.89%,其中局部感染3例,血行感染1例;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与输注液体种类、导管留置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感染病例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各2株,人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株;检出病原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结论 行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及输注液体种类有关,减少导管留置时间、严格进行PICC标准化操作,能减少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后病原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起病原菌感染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医院2005年5月-2008年4月516例所有送检PICC导管培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找出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所有送检的516例样本中,静脉导管培养阳性有119例,阳性率为23.0%,PICC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年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留置时间长与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6例患者留置PICC平均时间是65 d,均无相关性感染发生,仅有15例患者发生轻微上肢肿胀.结论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仔细观察、定期更换输液装置,使用有效过滤器会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具有较长留置时间等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患者因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也会增加,其感染致死率为3%。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长期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特别是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本文主要总结PICC CRBSI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2017年5月医院NICU收治的134例出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离培养CRBSI患儿的病原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鉴定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结果 134例CRBSI患儿共检出134株病原菌,检出率为100.00%,其中革兰阳性菌87株占64.93%、革兰阴性菌29株占21.64%、真菌18株占13.43%;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100.00%,对万古霉素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为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替坦与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为100.00%,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 NICU中的CRBSI患儿的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对发生感染的病原菌进行药物干预时,根据耐药试验结果选择药物敏感度较高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1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周围静脉导入导管且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在肿瘤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血流感染以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降低其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心脏病治疗中心收治的617例实施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调查研究感染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617例心脏手术患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其中12例患儿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感染率为1.94%;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时间≤7d的3例占25.00%、8~15d的7例占58.33%、≥15d的2例占16.67%;共检出21株病原菌,检出革兰阴性菌12株占57.14%,革兰阳性菌检出9株占42.86%,其中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前3位。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指导手册,积极主动对患儿实施预防感染的各项措施,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18.
易小容  张荔 《医疗装备》2020,(7):169-170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标准流程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降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医院长时间接受输液的100例PIC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导管维护,观察组采取PICC维护标准流程进行维护,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维护标准流程可降低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及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从上肢浅静脉,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达上腔静脉,导管尖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常规上腔静脉在心脏的右侧,但也会有上腔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